十年后,春暖花开的季节。
苏锦坐在自家花园的凉亭里,手中拿着一支毛笔,面前摆着一叠厚厚的纸张。她已经四十岁了,脸上多了几分成熟的韵味,但眼中依然闪烁着当年那种精明的光芒。
“夫人,您在写什么?”萧将军走过来,看着苏锦认真写作的样子。
“我在写《抠门经》。”苏锦头也不抬地说,“想把这些年的经验和感悟总结一下,留给后人参考。”
“《抠门经》?”萧将军哭笑不得,“夫人,您这个书名会不会太...”
“太什么?太直白?”苏锦抬起头,笑着说,“我就是要直白。这两个字,承载了我一生的智慧和经验。”
她指着已经写好的部分:“你看,我把《抠门经》分为十个部分:抠门之道、抠门之术、抠门之德、抠门之智、抠门之勇、抠门之仁、抠门之义、抠门之礼、抠门之信、抠门之和。”
“这么复杂?”萧将军拿起一页看了看,“夫人,您这是要写一部哲学着作吗?”
“当然!”苏锦得意地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李管家也走了过来:“大人,您写的这个《抠门经》,我们普通人能看懂吗?”
“当然能看懂!”苏锦拿起第一章,“你们听听我写的抠门之道抠门者,非吝啬也,乃惜物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是说,真正的抠门不是小气,而是珍惜资源,懂得每一样东西都来之不易。”
萧将军点头:“这个道理确实很深刻。”
“再听听抠门之术。”苏锦翻到第二章,“抠门之术有三:一曰精打细算,二曰开源节流,三曰物尽其用。精打细算者,凡事预算在先,不打无准备之仗;开源节流者,既要增加收入,又要减少支出;物尽其用者,一物多用,变废为宝。”
李管家听得连连点头:“大人,您这个总结太精辟了!”
“最有意思的是抠门之德。”苏锦继续读道,“抠门之德在于不贪。贪者必失,廉者必得。抠门之人,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既不浪费,亦不贪婪。”
“这是说,抠门的本质是一种品德修养,是对欲望的控制和对原则的坚持。”
萧将军感慨地说:“夫人,您这不是在写抠门,而是在写人生智慧。”
“没错!”苏锦放下笔,“我发现,这些年来,我所有的成功都源于抠门精神抠门精神的核心,就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对原则的坚持。”
她指着花园里正在劳作的园丁:“你看那个园丁,他种花的时候从不浪费一粒种子,浇水的时候从不多用一滴水,这就是抠门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再看我们的改革事业,”苏锦继续说,“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把抠门精神贯彻到了每一个环节。不浪费一文钱,不放过一个漏洞,不忽视一个细节。”
接下来的几天,苏锦继续完善《抠门经》的内容。
“夫人,您写的抠门之智这一章特别有意思。”萧将军拿着手稿,“您说抠门之智在于算计,但非奸计,乃善计也。善计者,计人之所不计,算人之所不算,见微知着,防患未然。”
“这是我这些年最深的体会。”苏锦说,“很多人以为抠门就是小聪明,其实真正的抠门需要大智慧。”
“比如我们当年设计的那些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省钱,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这需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制度的精心设计,对未来的准确预判。”
李管家也在一旁感慨:“大人,您说得对。我跟着您这么多年,发现您的每一个决定,最后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就是抠门之智的体现。”苏锦指着手稿,“真正的智慧不是炫耀自己有多聪明,而是在平凡的事情中体现出不平凡的见识。”
最有趣的是苏锦写的“抠门之勇”。
“夫人,您这个抠门之勇怎么理解?”萧将军疑惑地问,“抠门和勇敢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苏锦笑着说,“你想想,当年我刚到将军府的时候,敢于挑战那些陈旧的制度,敢于得罪那些既得利益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而且,坚持抠门精神本身就需要勇气。”苏锦继续说,“在一个崇尚奢华的环境中坚持节俭,在一个讲究面子的社会中坚持实用,这比什么都需要勇气。”
萧将军点头:“确实,夫人您当年的很多做法,在别人看来都是。”
“所以我在抠门之勇中写道:抠门之勇,非匹夫之勇,乃智勇也。智勇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难为而为之,知其险为而为之。”
“这是说,真正的勇敢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在明知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是“抠门之仁”。
“夫人,这个抠门之仁我有点不理解。”李管家说,“抠门不是对别人比较严格吗?怎么会有仁慈?”
“这就是很多人对的误解。”苏锦耐心解释,“真正的抠门不是对别人苛刻,而是对浪费苛刻。”
“你看我们的改革,表面上是在,实际上是在为百姓谋福利。我们节省下来的每一文钱,最终都用在了改善民生上。”
“所以我写道:抠门之仁,在于惜民力,恤民情。不浪费民脂民膏,不挥霍民血民汗。抠门者,仁者也。”
萧将军深有感触:“确实,夫人您的抠门,最终受益的都是老百姓。”
“抠门之义”也很有意思。
“义者,宜也。”苏锦读着自己写的内容,“抠门之义,在于做该做的事,花该花的钱。不该花的一文不花,该花的千金不惜。”
“比如我们当年建设清算所,虽然花费不少,但这是该花的钱,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收益。而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文钱都不该花。”
“这就是抠门之义的体现:分清轻重缓急,把钱花在刀刃上。”
“抠门之礼”更是让人意外。
“夫人,抠门还有礼仪?”李管家好奇地问。
“当然有!”苏锦说,“真正的抠门是有礼貌的抠门,是有风度的抠门。”
“比如我们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时,要有礼貌;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时,要有风度;我们批评别人的浪费时,要有分寸。”
“所以我写道:抠门之礼,在于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不因抠门而失礼,不因节俭而失态。”
“抠门之信”讲的是诚信。
“抠门之信,在于言出必行,承诺必守。”苏锦解释道,“我们说要节省成本,就一定要做到;我们说要提高效率,就一定要实现。”
“信用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节约。有了信用,很多成本都可以降低;失去信用,再多的钱都补不回来。”
最后是“抠门之和”。
“和者,和谐也。”苏锦总结道,“抠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我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公平分配财富,我们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相互理解包容,我们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
三个月后,《抠门经》终于完成了。
“夫人,您的《抠门经》写完了?”萧将军拿着厚厚的手稿,“这得有十万字了吧?”
“十二万字。”苏锦满意地说,“这是我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对后人的寄语。”
“大人,您准备怎么处理这部着作?”李管家问。
“当然是出版发行!”苏锦说,“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抠门精神,学会抠门哲学。”
半年后,《抠门经》正式出版。
“夫人,您看这个销售报告!”李管家拿着一份文件,兴奋地说,“《抠门经》已经卖出了五万册,而且还在持续热销!”
苏锦看着报告,满意地点头:“这说明我们的理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而且,”李管家继续说,“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您的《抠门经》,说这是一部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着作。”
“更有意思的是,”萧将军补充道,“现在已经不再是贬义词了,很多人都以为荣。”
一年后,《抠门经》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夫人,皇上下旨了!”李管家拿着圣旨跑进来,“皇上要把《抠门经》列为官员必读书目,在全国推广!”
苏锦接过圣旨,看了看说:“这是对我们理念的最大认可。”
“大人,您现在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思想家了!”李管家感慨地说。
“我不是思想家,我只是一个实践者。”苏锦谦虚地说,“《抠门经》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有多深刻,而在于实践有多有效。”
五年后,苏锦已经四十五岁了。她决定从大会计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专心整理和传播“抠门哲学”。
“夫人,您真的要退休了?”萧将军问。
“不是退休,是转型。”苏锦说,“我要建立一所抠门学院,专门培养具有抠门精神的管理人才。”
“抠门学院?”
“对!”苏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要把抠门哲学系统化、理论化,让更多的人学会科学的管理方法。”
又过了十年,苏锦已经五十五岁了。她的“抠门学院”已经培养了上千名优秀的管理人才,《抠门经》也已经传播到了周边各国。
“夫人,您看这封信!”李管家拿着一封来自异国的信件,“这是邻国的财政大臣写来的,他们想邀请您去指导他们的财政改革。”
苏锦看着信件,笑着摇头:“我已经老了,不适合再出远门了。但是我可以派我的学生去。”
“大人,您培养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成为各地的改革骨干了。”李管家感慨地说。
“这就是抠门精神的传承力量。”苏锦指着学院里正在上课的学生们,“真正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苏锦经常坐在花园里,回忆自己的一生。
“夫君,你说我这一生算成功吗?”苏锦靠在萧将军的肩膀上问。
“当然成功!”萧将军毫不犹豫地说,“你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财政制度,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哲学。”
“我觉得最成功的不是这些。”苏锦笑着说,“而是我证明了一个道理:平凡的人通过不平凡的坚持,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什么意思?”
“我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特殊的天赋,有的只是一种的生活态度。”苏锦说,“但就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态度,最终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这说明什么?”苏锦继续说,“说明成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条件,只需要正确的态度和坚持的精神。”
“夫人,您这一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李管家问。
苏锦想了想,说:“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智慧;真正的成功不是地位,而是品格;真正的幸福不是享受,而是奉献。”
“而抠门精神,正是通往这些真正财富的道路。”
在苏锦七十岁生日那天,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同事都来为她庆祝。
“老师,您对我们有什么寄语吗?”一个年轻的学生问。
苏锦站起来,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学生和同事,慢慢地说:“我希望大家记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约束,而是自由;不是贫穷,而是富有。”
“真正的抠门精神,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
“希望大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苏锦的一生时,都会说:她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抠门精神”,什么是人生智慧。
而《抠门经》也成为了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和实践。
正如苏锦在《抠门经》结尾写的那样:
“抠门者,非小道也,乃大道也。小道通个人,大道通天下。愿天下人皆有抠门之心,则天下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