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364章 针尖上的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陶土盆是林野从工作室角落翻出来的。

展柜撤下那晚,她盯着江予安手里叠好的粗麻布,针尾在褶皱里露出半截,像颗固执的星子。放窗台上吧。她听见自己说,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什么。

江予安便找了个掉漆的陶盆,把麻布铺平,让针立在中间——针尾的蓝线还缠着半圈,是周慧敏当年绕在小指上的那截。

头三天,林野总在浇水时多停留片刻。

绿萝的叶子擦过陶盆边缘,她的指尖也跟着擦过针身。

金属凉意透过皮肤渗进骨头,像在确认某种契约:看,它还立着,那些痛没白缝,那些光也没散。

直到某个起雾的清晨,她端着喷壶凑近,突然发现针尖微微向右偏了半寸。

昨夜的风雨在玻璃上留下水痕,陶土盆里的土被打松了。

林野的手指刚要触到针杆,又猛地缩回来。

水珠从喷壶嘴滴落,砸在陶盆沿,溅起细小的泥点。

她望着倾斜的针,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周慧敏把她反锁在琴房,说弹不熟《月光》不许吃饭。

她跪坐在琴凳上,盯着琴谱上跳来跳去的音符,指甲抠进掌心,直到血珠渗出来,在谱子上晕开小朵红梅。

那时她也这样,拼命想把什么住:固定住母亲的期待,固定住父亲躲在书房的沉默,固定住自己不会崩溃的幻觉。

原来我还是在当守墓人。她对着玻璃上的雾气轻声说。

哈出的白气模糊了针的轮廓,等再看清时,针尖已经垂得更低了。

那天她没去扶,只是把喷壶放回花架,转身时听见陶盆里传来极轻的——不是针倒了,是她心里某根弦断了。

第三日清晨,针终于到了。

林野端着豆浆经过窗台,只瞥见陶盆里空了半截。

麻布皱巴巴的,针滚到地毯边缘,银色的身子卡在灰蓝格纹的缝隙里,像根被风折断的芦苇。

她蹲下去看,睫毛扫过地毯绒毛,突然想起周慧敏教她穿针时的模样:老人眯着眼睛,把线头捻得尖尖的,说野野看,要顺着劲儿,别跟针较劲。

那时她总嫌母亲啰嗦,现在却觉得,原来顺着劲儿才是最难的学问。

她没立刻捡起针。

早餐时周慧敏把馒头掰成小块,泡在粥里慢慢搅,目光却总往窗台飘。

林野夹菜的筷子顿了顿——老人的指尖在桌布上轻轻敲,是从前穿针时的节奏。

午饭后,周慧敏开始在客厅踱步,拖鞋底蹭着地板发出声。

她经过沙发时,手无意识地抚过缝着补丁的扶手,又摸向茶几上的针线盒,金属搭扣被摸得发亮。

林野蹲下来,手指探进地毯缝隙。

针尾的蓝线缠在她指节上,凉丝丝的。

她把针放在周慧敏掌心,老人的皱纹立刻裹住那点金属,像握住粒会化的糖。

林野看着母亲的喉结动了动,没说话,只看见老人睫毛颤了颤,有滴泪砸在针上,溅出细小的水花。

周慧敏握了很久,久到林野以为她要把针收进针线盒。

可老人突然转身,佝偻着背走到沙发边,掀开米白色的沙发套,把针塞进夹缝里。

动作轻得像在藏颗糖,又像在藏段不敢回忆的往事。

林野没问,只是当晚在日记本上写:她也开始学着,让东西消失。

声音剧场的新项目《未完成的手》筹备了两周。

林野在录音棚里支起旧木桌,桌上摆着木工刨子、织到一半的毛线团、缺了齿的理发剪。

采访第一位老人时,张奶奶摸着刨子上的锈迹说:我爸走那天,这刨子还架在木料上。

我想接着推,可手直抖,木屑飞进眼睛里,疼得慌。林野的手指在录音键上悬了悬——她原本准备了段关于倒下的针的独白,此刻却突然按下删除键。

直播那晚,聚光灯打在她微颤的睫毛上。有些传承,不是传下去,是放得下。她听见自己说,声音比想象中稳。

弹幕像春夜的雨,我妈再也不织毛衣了,可我看见毛线团还是会摸外婆的腌菜坛子空了三年,我昨天路过菜市场,闻见梅干菜味哭了。

江予安坐在调音台后,冲她比了个的手势,屏幕蓝光映着他眼底的暖。

转机出现在江予安带来的音频残片里。

那是战时护士的日记录音,杂音里混着消毒水味和伤员的呻吟。他问我会不会死,我说我会缝扣子。年轻护士的声音带着颤音,他就笑了,说那你给我缝颗铜纽扣吧,要最大的林野把这段音频反复听了七遍,第七遍时,她听见自己心跳声盖过了电流杂音——原来线不一定要缝成完整的花,能挡一阵风,暖一颗心,就够了。

次日清晨,林野翻出衣柜最底层的纸箱。

里面叠着初中校服、高中毛衣、大学时被划破的外套,每件衣服上都缀着周慧敏的补丁:校服袖口的小熊,毛衣下摆的太阳,外套领口的星星。

她拿剪刀的手有些抖,第一剪下去时,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极轻的——不是布裂了,是某个执念碎了。

拼布挂在工作室墙面那天,江予安站在梯子上帮她钉钉子。要写说明吗?他问。

林野摇头,用马克笔在卡纸上写:她用线,挡过风。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来,光斑落在歪歪扭扭的字迹上,像谁轻轻盖了个戳。

那个梦来得毫无预兆。

林野蜷在沙发上打盹,针尖突然刺破指尖,血珠滚落在地,化作无数根金线银线。

它们纠缠着,缠绕成一座桥,桥那头,十二岁的自己抱着烧剩半本的日记本奔跑,发梢沾着焦黑的纸灰。

周慧敏在后面追,手里的针线不是从前的锋利,倒像会发光的丝,每甩动一次,就有细碎的光屑落下来。

林野站在桥中间,看着童年的自己和母亲的影子越来越近。

她没喊,也没转身跑开,只是张开双臂。

两股线流在她胸口交汇,先是刺痛,然后变暖,最后地散作星尘。

她惊醒时,窗外的晨光正漫过沙发缝,照出那根针的轮廓——它还藏在里面,像段未写完的诗。

林野伸手,轻轻抽出那根针。

金属的凉意透过掌心,却不再让她心悸。

她走到书桌前,拉开最深处的抽屉,把针和周慧敏年轻时的照片、父亲藏的旧糖纸放在一起。

关抽屉时,她听见楼下传来的声响——是周慧敏在捣鼓那台老缝纫机,踩踏板的节奏时快时慢,像首跑调的歌。

她站在窗前,看阳光漫过整面拼布墙。

风掀起窗帘,带起桌上的录音设备,红色的准备就绪指示灯微微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