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 > 第113章 分水堰稳助秋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斫韵堂的夏末总裹着股成熟的稻香 —— 院角的石磨旁,晒着金黄的稻穗,是老鲁送来的新收早稻,董晓正学着用木槌捶打,谷粒簌簌落在竹匾里,混着蝉鸣,成了秋收前最踏实的声响。窗台上的桃核苗已经长到一人多高,枝繁叶茂,翠绿的叶片间藏着几颗青涩的小桃子,像害羞的小拳头,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落在桃子上,泛着淡淡的粉晕。而这光纹,今早却在玉河故道 “分水堰” 位置轻轻打转,连沈墨怀中的星槎引,杖尖都带着点平缓的震颤,与地脉守护小分队小林发来的消息正好对上:“沈师傅!分水堰的水流偏了!东边的稻田水多快淹了,西边的却快干了,再这么下去,晚稻要减产!”

“分水堰是玉河故道的‘灌溉调节器’,专门分流浇水,怎么会偏流?” 沈墨心里一紧,分水堰是夏末秋收前最关键的节点,东边是二十亩晚稻田,西边是十五亩玉米地,一旦水流失衡,两边的庄稼都要受影响,“是堰板松动了,还是导流槽淤塞了?”

“都有点!” 小林的语音带着焦急,还附了段视频,“我用无人机拍了,堰板往东边歪了点,导流槽里积了不少稻壳和泥沙,西边的水流只能从窄缝里过,东边的水却漫过了堰边!老周已经带着人在挖排水沟,可水还是偏得厉害!”

董晓早就从资料柜里翻出了分水堰的图纸,图纸上的分水堰呈 “人” 字形,中间立着三块可调节的堰板,底部有两条导流槽,分别通向东西两侧的农田,“沈哥!我查到了!分水堰的堰板是青木和青铜拼接的,时间长了,固定堰板的青铜销子会松动,加上夏收时的稻壳、泥沙冲进导流槽,西边的槽被堵了一半,水流自然偏东!得先清导流槽的淤塞,再调整堰板的角度,把青铜销子拧紧,最好再给销子涂层防腐膏,防止再松动!” 她指着图纸上的刻度,“堰板要调到 30 度角,这样东西两边的水流才能均匀,东边稻田保墒,西边玉米地解渴,正好适配两种庄稼的需水量。”

董雅南已经收拾好工具包,里面装着水平仪、脉气检测仪,还有防水相机,“夏末的太阳毒,我们早点去,趁凉快把活干完。我再带点藿香正气水,免得大家中暑。” 她还不忘把竹匾里的谷粒收进布袋,“带上点新谷,等下补完堰,煮点谷茶喝,解乏。”

沈墨点点头,立刻分工:“小林,你先带小分队的人用清淤耙把西边导流槽的稻壳泥沙清一遍,别用劲太猛,免得刮伤槽壁;董晓,你带新的青铜销子和防腐膏,再准备点木楔,用来临时固定堰板;董雅南,你负责用水平仪校准堰板角度,我用星槎引检测脉气,确保分流后两边脉气均衡。”

“收到!我们这就动手!” 小林的语音透着干劲,视频里已经能看到小分队成员扛着工具往分水堰跑。

三人驱车向玉河故道分水堰出发,车窗外的夏末景象热烈而饱满 —— 玉河故道的水泛着清澈的淡青光,两岸的庄稼长势喜人,东边的晚稻已经抽穗,金黄的稻浪在风里起伏,西边的玉米地长得比人还高,翠绿的玉米苞沉甸甸的;远处的镇渠碑石亭已经初具雏形,青灰色的亭顶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快到分水堰时,远远就能看到老周带着村民在东边稻田挖排水沟,浑浊的泥水顺着沟渠流进河道,小林和小分队成员正蹲在导流槽旁清淤,竹筐里已经装了不少稻壳和泥沙。

“沈师傅!你们可来了!” 老周迎上来,手里还拿着把沾满泥的铁锹,“东边的稻穗都泡得有点弯了,西边的玉米叶都打卷了,再调不好水流,这季的收成就悬了!”

沈墨走到分水堰旁,蹲下身查看 —— 堰板果然向东边倾斜,固定的青铜销子已经松动,用手轻轻一推,堰板就晃了晃;西边的导流槽里积了厚厚的一层稻壳和泥沙,几乎堵了一半,东边的导流槽却相对通畅,“先清西边的导流槽!董晓,你带小林他们用高压水枪冲,再用清淤耙把顽固的泥块勾出来,注意别碰坏槽壁的脉气符文!”

董晓立刻接过高压水枪,调好水压,对着西边的导流槽冲去 —— 稻壳和泥沙顺着水流被冲出来,混着泥水淌进河道,小林则用清淤耙勾槽底的硬泥块,“沈哥!你看!槽壁的‘分流符’露出来了!之前被泥盖住了,难怪水流不稳!”

董雅南则拿着水平仪,趴在堰板上测量角度,“当前堰板角度是 45 度,偏东 15 度,得调到 30 度,两边的水流才能均衡。” 她掏出记号笔,在堰板上画了条刻度线,“就按这个线调,错不了。”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热了起来,董雅南给大家分发藿香正气水,“快喝点,预防中暑,天太热了。” 老周的老婆子带着孩子们送来的谷茶,用大保温桶装着,还放了不少冰块,“大家快歇歇,喝点谷茶,解解乏!这是新收的早稻煮的,香得很!”

清完导流槽,沈墨和老周一起调整堰板角度 —— 沈墨扶着堰板,老周用扳手拧紧青铜销子,董晓则在销子上涂防腐膏,“销子要拧到底,防腐膏涂均匀,这样就算明年夏收,也不会轻易松动。” 沈墨边说边用星槎引校准,杖尖的淡青光顺着堰板流淌,直到光纹平稳,“角度对了,30 度正好!”

董雅南立刻用脉气检测仪测两边的水流 —— 东边脉气浓度 72%,西边 71%,几乎持平,“成了!脉气均衡了!水流不会再偏了!”

大家坐在堰边的树荫下,喝着谷茶,清甜的茶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格外解乏。小林看着分流均匀的水流,兴奋地说:“沈师傅,以后我每半个月就来巡检一次分水堰,清一清导流槽,拧紧销子,保证水流不偏!”

“这就对了!” 沈墨笑着点头,“地脉守护就是要勤巡检、早发现,这样才能避免大问题。等秋收结束,我们再给分水堰的堰板做个全面检修,换一批新的青铜销子,让它能一直稳定分流。”

老周看着东边稻田里的水流慢慢回落,西边玉米地的土壤渐渐湿润,脸上满是踏实的笑容,“有你们在,我们秋收就放心了!等晚稻收割了,我请大家吃新米饭,炖土鸡,好好庆祝!”

董晓趴在堰边,看着清澈的水流顺着导流槽分别流向东西两侧的农田,稻穗在水里轻轻晃动,像在点头致谢,“沈哥,你看这水流多稳,两边的庄稼肯定能丰收!”

“是啊,” 沈墨望着远方的田野,稻浪金黄,玉米翠绿,一派丰收的景象,“地脉稳了,水流顺了,庄稼才能长得好,这就是我们守护的意义。”

下午,三人帮着村民们把东边稻田的积水排完,又给西边的玉米地浇了遍水,看着庄稼慢慢恢复生机,才准备离开。老周送了他们满满一袋新收的早稻,“带回去磨米做饭,新米香得很!” 小林还递来一本《小分队巡检手册》,上面记着每个节点的巡检时间和注意事项,“沈师傅,这是我整理的,以后我们就按这个来,保证每个节点都不出问题!”

车驶离时,夕阳为分水堰镀上一层金红 —— 堰板在夕阳下泛着青铜的光泽,导流槽的水流平稳流淌,东边的稻浪、西边的玉米地在夕阳下构成一幅丰收的画卷,小分队的成员们还在堰边巡检,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手里拿着刚摘的玉米棒。

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田野,“沈哥,秋收的时候我们来帮忙吧?我还从来没割过稻子,想试试!”

“当然可以,” 沈墨笑着说,“秋收是大事,我们来搭把手,还能尝尝新米饭。砚枢组也说,等我们秋收结束,要把分水堰的分流调节经验整理好,分享给其他地区,让更多的农田能均衡浇水,获得丰收。”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消息,“砚枢组还说,第三卷《导流枢》的地脉修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让我们整理一下这一年的修复记录、照片和视频,准备做个总结报告,还要在全国地脉保护大会上分享我们的经验,让更多人了解‘地脉与人间共生’的守护模式。”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外的蝉鸣渐渐平息,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照在竹匾里的谷粒上,泛着金亮的光。窗台上的桃核苗结的小桃子又长大了点,青涩的表皮上泛着淡淡的红晕,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落在谷粒和桃子上,温暖而安稳。

三人坐在桌旁,剥着老周送的玉米,聊着秋收的计划,聊着总结报告的整理,聊着全国地脉保护大会的分享。董晓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分水堰修复总结》,还画了个丰收的稻穗;董雅南整理着这一年的修复照片,从冬末的古泉防冻到夏末的分水堰调流,每一张都记录着守护的足迹;沈墨则翻看着《玉河故道脉气分布图》,上面标注的每一个节点都泛着稳定的脉气光,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这片土地。

沈墨知道,第三卷《导流枢》的守护,就像这分水堰的水流 —— 平稳、踏实,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关乎每一寸农田的丰收,每一户村民的生计。从冬到夏,从清淤、补漏、防冻到分流,每一次修复都是为了让地脉更稳,让生活更实。而这一年的守护,也让地脉守护小分队成长起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让 “守护” 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传承。

脉气灯碎片的光,在夜色中轻轻闪烁,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秋收祝福,也像是在期待着全国地脉保护大会上的分享,更像是在诉说着:地脉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是地脉与人间相互滋养、生生不息的美好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