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听到云昭翎哽咽着说出她的恐惧——怕被宫规束缚,怕不能再行医救人,怕辜负母亲的传承时,他心中那剧烈的刺痛和恐慌,瞬间被一种巨大的心疼和恍然所取代。
如同拨云见日,他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他的昭翎,担心的从来不是他这个人,不是他们之间的感情,而是害怕失去那个独立、有着济世理想的自己,害怕被身份吞噬掉属于“云昭翎”的本质。
这份恐惧,源于她对自身价值的坚守,对母亲承诺的看重,这让他如何能不心疼?如何还能责怪她半分?
紧接着,九香那番慷慨激昂又充满智慧的开导,一字不落地传入他耳中。
听到九香说“你是未来的太子妃……能调动多少资源?能办多少以前想办却办不到的事?”时,萧元宸在黑暗中,紧绷的下颌线条终于缓和,不由自主地又极其郑重地点了点头。
是啊,他真是关心则乱,只想着为她挡去所有风雨,将她牢牢护在自己打造的华美宫殿里,却险些忘了,他爱的,正是这个心怀天下、手持金针、有着自己理想与光芒的云昭翎,而不是一个被折去翅膀,圈养在华丽牢笼里的雀鸟。
他爱她的全部,自然也包括她的志向与能力。
他屏住呼吸,听着云昭翎的情绪从迷茫挣扎到渐渐平复,最终听到她如释重负地说出“我明白了”,以及那声破涕为笑的轻响。
直到听到她起身,脚步声安稳地回到自己房间,过了一会儿,传来均匀绵长的呼吸声,萧元宸紧绷如铁的身体才彻底松弛下来,无力地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长长地、无声地舒出了一口积压在胸口的浊气。
刚才,真是吓死他了!
寒意再次阵阵袭来,他却只觉得心中一片滚烫,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庆幸与更加明晰的决心。
他抬头,深深望了望云昭翎房间那扇已然暗下的窗户,目光在夜色中变得无比坚定和温柔,如同最亮的星辰。
他决定了。
他不能只是口头承诺,他必须用最实际的行动,为她扫清一切障碍,给她一个明确的、安心的、可以肆意飞翔的未来。
他要让她知道,嫁给他,成为太子妃,绝不会是她济世之路的终点,而是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起点。
她的理想,他会亲手为她铺路;她的翅膀,他会为她撑起一片毫无阴霾的、任她翱翔的蓝天。他要让这天下都知道,他萧元宸的太子妃,不仅是他的妻,更是可以悬壶济世、福泽苍生的——云昭翎。
第二日,金銮殿上,气氛庄严肃穆。有官员出列,忧心忡忡地奏报:“陛下,近日天气骤寒,京中及周边州县患咳疾、风寒者日益增多,尤以城南贫苦之地为甚。太医院虽已尽力,然人手药材恐有不足,长此以往,恐生民怨,甚至酿成时疫,恳请朝廷早做应对。”
此言一出,几位老臣纷纷附和,讨论的重点多在于加派太医、增拨药材银钱,以及如何防范疫情扩散。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皇帝萧启恒,面容沉稳,目光深邃,静静地听着。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民生疾苦,也明白这些常规手段虽有必要,却往往治标不能治本,且效率低下。
他微微侧目,看向御座之侧监国理政的太子萧元宸,想听听他这个日渐成熟的继承人会有何见解。
萧元宸并未立刻发言,他等到众臣议论声稍歇,才从容不迫地开口。他先是肯定了增派太医、调拨药材的必要性,言语沉稳,滴水不漏。
然而,当他说出“堵不如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萧启恒捻着玉扳指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知道,他这个儿子,向来不满足于循规蹈矩。
紧接着,萧元宸提出了“济民医局”的完整构想。从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到定点与流动结合的运作方式,再到传习与赈济并重的长远目标,条理清晰,格局宏大,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萧启恒听着,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逐渐转为专注,继而露出深思之色。他身为帝王,看的远比寻常臣子更远:
政治考量:此议若能成功,无疑是彰显皇室仁德、收拢民心的绝佳机会。尤其是在经历虺宗之乱后,朝廷亟需此类惠及底层的善政来重塑威信。太子能提出此策,可见其心系黎民,已具备人君之仁。
财政与效率:引入民间力量,可大大减轻国库的持续投入,且药行、医馆为了名声和潜在利益,会更加尽心尽力,效率远比单纯由官府操办要高。这“官民协作”的思路,颇为新颖巧妙。
人才与传承:“传习”这一点,更是深得萧启恒之心。太医署资源有限,难以普惠天下。若能借此培养更多基层医者,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其长远利益,不可估量。这已超脱了简单的赈济,有了教化与传承的意味。
元宸此议,思路清晰,魄力不凡,既能解决眼下难题,又着眼于长远布局,展现了他作为储君的远见卓识。
而且,他特意强调“让医术惠及黎民”,这番话,既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也契合帝王平衡各方利益的权术之道。
只是……萧启恒目光微凝,他了解自己的儿子,元宸虽心怀天下,但以往更多精力放在军政大事上,此次对医药事务如此上心,提出如此细致且带有明显“普惠”、“济世”色彩的方案,其背后,是否与那位即将入主东宫、出身医学世家、且近日常在城南义诊的准太子妃有关?
想到这里,萧启恒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牵动了一下,并非不悦,反而带着一丝了然和淡淡的欣慰。若真是为了她,能让未来的国君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倒也是一桩美事。
此时,殿中已有几位重臣出言赞同太子的提议,认为其“思虑周详,颇具善政之风”,但也有些保守派官员提出疑虑:
“殿下,引入民间力量,固然可节省开支,然则如何确保药材质量?如何管理这些医者,使其不致借机牟利,坏了朝廷名声?”
“是啊,陛下,此事牵涉甚广,需从长计议,稳妥为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