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凡人寻道 > 第197章 衣冠南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和四年春,李寻与杨敏渡过长江,踏上南岸的土地时,恍如隔世。

江风拂面,带着湿润的水汽,与北方干燥凛冽的风截然不同。渡口处,贩夫走卒络绎不绝,吴侬软语萦绕耳畔,一派祥和景象。若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仅仅一江之隔的北方,此刻正上演着人间地狱般的惨剧。

这就是建康吗?杨敏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墙,语气复杂。

作为东晋的都城,建康在永嘉之乱后接纳了大量南渡的北方士族,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已然成为江南第一繁华之地。然而在李寻的洞虚真瞳中,这座城池上空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金色气运,看似祥和,却缺乏生机与活力,如同一潭死水。

暮气沉沉。李寻轻声道,这座城池虽然繁华,却已经失去了进取的锐气。

二人随着人流进入建康城,但见街道宽阔,商铺林立,酒旗招展。士人身着宽袍大袖,执麈尾清谈;女子梳着高髻,披着轻纱,笑语盈盈。秦淮河上画舫如织,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仿佛乱世从未波及这片土地。

听说北边又换了个皇帝?一个士人模样的青年摇着扇子,漫不经心地问同伴。

是慕容氏占了邺城。不过这些胡虏换来换去,与我江东何干?同伴嗤笑一声,有长江天险在,任他北方打得天翻地覆,也波及不到我们。

这样的对话,李寻一路听了不少。南渡的士族们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江南的生活,将北方故土抛之脑后。

当晚,二人下榻在一处临河的客栈。夜幕降临,秦淮河两岸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与北方夜晚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

你看。杨敏指着河上的画舫,那些饮酒作乐的,多半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后裔。

李寻默然运起洞虚真瞳,果然在那些士族身上看到了若有若无的北方气运痕迹,只是这些气运已经与江南的水汽融合,失去了原本的刚健。

数典忘祖。一个苍老的声音忽然在身后响起。

二人回头,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独自坐在角落饮酒。老者衣着朴素,与周围的奢华格格不入。

老先生何出此言?李寻在他对面坐下。

老者醉眼朦胧地指着窗外:你看这些人,他们的祖父辈从北方逃难而来,如今却在这里醉生梦死,早就忘了故土还在胡虏铁蹄之下。

他仰头饮尽杯中酒,长叹一声:可悲啊!当年祖士稚北伐,若是朝中这些人都能鼎力相助,何至于功败垂成?

李寻心中一动:老先生认识祖逖将军?

何止认识。老者苦笑,当年我曾在他麾下任参军,亲眼目睹他是如何呕心沥血,又是如何被朝中小人掣肘...

原来老者名叫周顗,是当年跟随祖逖北伐的旧部。祖逖死后,他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如今在建康城外开了一家私塾度日。

这些年,我眼看着朝中风气一日不如一日。周顗摇头叹息,王导相公在世时,还常言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如今当政的这些人,连这句门面话都懒得说了。

第二天,在周顗的引荐下,李寻与杨敏拜访了几位朝中官员。果然如周顗所说,这些官员对北伐一事讳莫如深,反倒是对朝中的权力斗争、门第品评津津乐道。

北方?那不是谢尚在管着吗?一个官员漫不经心地说,只要胡虏不打过江来,何必去自找麻烦?

另一个官员更是直言:江北荒芜之地,就是收复了又能如何?还要耗费钱粮去经营,得不偿失。

离开官府,李寻的心情愈发沉重。

这些人已经完全被江南的安逸腐蚀了。杨敏叹息道,他们宁愿偏安一隅,也不愿冒险北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二人走遍了建康的大街小巷。他们看到士族们在乌衣巷中高谈阔论,讨论着玄之又玄的哲理;看到商贾们在市集中忙碌,追逐着蝇头小利;看到百姓们在茶馆酒肆中闲谈,关心着家长里短。

这座城池太过安逸,太过繁华,以至于所有人都忘记了,在长江以北,还有大片沦陷的国土,还有无数在胡人铁蹄下挣扎的同胞。

你看那里。一日,杨敏指着城东的一处宅院。

在李寻的洞虚真瞳中,那处宅院上空的气运与别处不同,虽然同样被暮气笼罩,但深处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气。

是谢家的府邸。周顗解释道,谢安隐居东山多年,最近才应朝廷征召出仕。他的侄子谢玄,是个难得的将才。

谢玄...李寻默念着这个名字,若有所思。

就在二人准备进一步了解谢家时,北方传来了更加令人心痛的消息。

慕容鲜卑在占领邺城后,展开了新一轮的屠杀。曾经在冉闵统治下侥幸存活的汉人,再次遭到清洗。与此同时,羌人、氐人等其他胡人部落也纷纷崛起,北方彻底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

消息传到建康,朝中只是例行公事地讨论了一番,最后决定严加防备,再无下文。而市井之间的反应更是淡漠,仿佛这只是又一个与己无关的远方故事。

麻木不仁。李寻站在秦淮河畔,望着河上的歌舞升平,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愤怒。

杨敏轻轻握住他的手:这片土地已经被繁华消磨了斗志。或许...我们该离开了。

就在二人准备离开建康的前夜,周顗匆匆来访,带来了一个消息。

谢安举荐其侄谢玄出任建武将军,镇守广陵。据说要在那里招募流民,组建新军。

李寻与杨敏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这个消息可靠吗?李寻问道。

周顗点头:千真万确。而且听说谢玄这次招募的,主要是从北方南渡的流民。这些人与胡虏有血海深仇,战斗力不容小觑。

第二天,二人改变行程,前往广陵。

与建康的繁华不同,广陵作为边防重镇,气氛要严肃得多。城墙上巡逻的士兵神色警惕,街道上的行人也多是风尘仆仆的模样。

在城外的军营中,他们看到了正在招募新兵的谢玄。

这位年轻的将领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眉目清秀,举止文雅,若不是身穿戎装,更像是个文士。然而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李寻的洞虚真瞳看到了一股内敛的锋芒。

此人...不简单。李寻轻声道。

杨敏也点头:他身上的气运虽然微弱,却带着北方特有的刚健,与建康那些士族截然不同。

更让二人注意的是,谢玄招募的这些士兵,大多是北方流民。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这些都是好兵苗子。一个老兵对谢玄说道,他们在北方受够了胡虏的欺压,打仗时一定拼命。

谢玄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士兵,朗声道:诸位背井离乡,受尽苦难。今日从军,不仅要报家仇,更要雪国耻!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特的感染力。那些原本麻木的流民们,眼中渐渐有了光彩。

北府兵...李寻喃喃道,或许这支部队,能带来一些改变。

当晚,二人在广陵城外的一座小山岗上远眺军营。夜幕下,军营中的灯火如同繁星,与建康的奢靡灯火截然不同。

这个谢玄,或许是个可造之材。杨敏说道。

李寻沉默良久,缓缓道:江东暮气太重,唯有借助北方流民的血性,才有可能打破这个僵局。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我担心,就算谢玄练成了精兵,建康的那些人也不会允许他真正北伐。

杨敏轻叹一声:是啊,偏安一隅久了,就连站起来走路的勇气都没有了。

夜风吹过山岗,带来远方军营中的操练声。那声音铿锵有力,与建康的丝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

李寻望着江北的方向,目光深邃:北方已经流了太多的血,但愿这支北府兵,能带来不一样的结局。

然而在他心底,却隐隐有一种预感:这条复兴之路,注定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