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后更有一位在野猛将携数百族人,持王朗荐书前来投奔,为曹魏阵营再添虎将。

公元1284年

这位将领正是日后威震四海的【五子良将】于禁,字文则,泰山郡钜平人士。

王朗对于禁颇为赏识,特意向曹操举荐,在荐书中写道:此子有统帅之才。

曹操早年间就听闻于禁曾率领乡勇抗击黄巾的事迹,当即任命他为军司马。

与此同时,曹操正率领文武群臣全力经营兖州,大力恢复民生经济。

......

冀州渤海郡南皮城内。

谋士逢纪献策,袁绍指使冀州各郡守以天子年幼、被董卓挟持为由,联名上书刘虞,劝其登基称帝。

当初袁绍就任渤海太守,凭借冀州丰厚的钱粮储备和袁氏名望,很快网罗了大批能臣干将。

在幕僚辅佐下,袁绍大肆扩军练武,最终凭借雄厚军力和家族声望夺得诸侯盟主之位。

然而供养十余万大军耗费甚巨,仅靠渤海郡的积蓄根本难以为继。联盟解散后,袁军粮草几近告罄。

幸得魏郡太守韩馥雪中送炭,在袁军途经魏郡时奉上二十万石军粮,暂解燃眉之急。

此时的袁绍既受幕僚大丈夫当自立的鼓动,又对洛阳朝廷颇为不满,渐渐萌生异心。

他原想凭借袁氏声望稳守渤海,再徐图周边郡县。但身为太守终究要受冀州牧节制。

若欲扩张势力,势必与刘虞发生冲突。虽然袁绍自信能轻易击败这个只知埋头发展民生的州牧。

公元1285年

**其一**:世人皆知刘虞与燕王交情匪浅,袁绍忌惮燕王雷霆之怒,始终不敢贸然进犯刘虞属地。

**其二**:袁绍意图挣脱洛阳傀儡朝廷的束缚。

洛阳朝廷虽为傀儡,却仍是唯一能名正言顺抗衡长安政权的存在。

袁绍欲另立新朝,然其声望孱弱,难服天下。

反观现任冀州牧兼宗正卿刘虞,不仅名满四海,更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

简言之,刘虞与燕王同属东海恭王一脉,皆为皇室嫡系正统。若汉灵帝一脉绝嗣,刘虞便是最有资格承继大统之人。

更要紧的是,刘虞虽德高望重,却拙于军政谋略。

谋士逢纪直言:纵使刘虞称帝,亦难阻主公韬略,反可为主公输送粮饷物资。主公凭拥立之功,自可晋位大将军,总揽朝纲,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荡平四海,问鼎天下。

故而袁绍退求其次,欲联合太守、国相及各路诸侯,共推刘虞登基。

**袁绍与幕 ** 关算尽,却未必尽如人意。

他们将人心想得太过简单,认定但凡诸侯,必怀君临天下之志。

然亦有明眼人嗤之以鼻,刘备便是其一。

诸侯会盟推举盟主时,刘备全力拥护袁绍,因而开罪燕王刘凤,只得暂附袁绍麾下,欲借其势谋己之利。

在刘备看来,拥立刘虞称帝纯属痴人说梦。

以他对刘虞的了解,此人断不会行此僭越之举。

见袁绍及帐下文武志得意满、喜形于色,刘备不愿扫兴,更不想平白惹得袁绍心生不快。

他本就想借袁绍之势为自己谋取立足之地,何曾真心实意替袁家筹谋?此刻只得挤出笑容,佯装欣喜地随声附和。

……………………

永汉元年五月廿五,冀州魏郡邺城,州牧府内。

刘虞展读手中信笺,骤然瞳孔骤缩,怒拍案几厉声谩骂,字字句句直指袁氏先祖。堂下臣僚见主公怒发冲冠,面面相觑不知信中何等内容竟引雷霆之怒。

田丰大步上前取信,与众同僚共览。信中写道:【关东诸侯议:因幼主受制于董卓,今献帝年仅十岁,生死未卜。刘虞乃汉室宗亲之长者,当共推为新君。】

田丰阅毕,不解道:主公,此乃天赐良机,何故动怒?这位顶尖谋士虽智计超群,却秉性刚直,言辞常失于迂阔。

刘虞怒火未消,瞪视这位心腹谋臣——若非素日涵养深厚,此刻早该拍案叱骂。他强压怒气叹道:元皓当真读不出弦外之音?袁本初岂会诚心拥戴?不过欲借我之名行 ** 之实,效董卓故伎罢了!纵使关东诸将真心推举,北方燕王手中尚有 ** 遗诏,明定当今陛下乃正统嗣君!

遗诏中明确指派燕王殿下担任监国一职,辅佐新皇处理朝政。

我深受**陛下恩泽,岂能做出大逆不道之举,公然谋夺当今天子的帝位?

此事绝无可能,尔等休得再议!若再妄言,定以谋逆之罪严惩!

沮授读完密信,仍不甘心,上前劝道: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关东诸侯一致拥立主公登基,取代被**董卓操控的小皇帝,对主公而言实乃千载难逢之机遇!

其一:主公乃东海恭王刘强后裔,血统纯正的皇族嫡系,又任宗正卿之职。若登基称帝,必得天下诸侯鼎力支持。

其二:即便关东诸侯拥立之事遭人反对,首当其冲的也是他们,主公可从容周旋辩解。

其三:此事若成,主公便是光武重现,开启大汉第三次中兴!

其四:关东诸侯即便想挟主公为傀儡,但他们皆在您辖制之下,一道圣旨便可褫夺其官爵。

其五:主公与燕王交情深厚,登基后厚加封赏,燕国数十万精锐之师便是强援。

届时关东诸侯纵有异心,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耿武随即进言:主公,确如沮授所言。即便得不到燕王支援,那渤海袁绍不过孤军困守,仰赖我等鼻息。如断其粮草,顷刻可灭。

魏郡韩馥更不足为虑,出兵即可轻取。

主公何必犹豫不决?

堂下文武群臣纷纷力谏,陈述主公登基称帝的诸多益处。

刘虞秉持忠义之心,坚决回绝了众人提议,并在回信中逐一斥责关东诸侯。信中写道:如今天下动荡,天子蒙难。我深受皇恩,却未能为国雪耻。诸位坐拥州郡,理当同心协力匡扶汉室,怎能反生逆谋,互相攻讦?

麾下文武虽不认同主公的决定,却为其面对帝位 ** 仍恪守臣节的气节所折服,纷纷誓死追随。见主公不仅严词拒绝诸侯拥立,更在回信中痛斥众人,部属们也不再多言,默默整军备战。

难道刘虞对那九五至尊之位当真毫不动心?

自然不可能!

自古诸侯谁不想问鼎天下?更何况刘虞、刘凤这等正宗的皇族后裔。作为高祖皇帝与光武帝的血脉,他们本就是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宗室成员。

刘虞确是大汉忠臣,但这份忠诚属于 ** 刘宏。如今的天子刘协被董卓挟持,致使皇权威严扫地,朝纲败坏。这位天子不仅未能安定社稷,反令帝国分崩离析,诸侯割据。

这样的君王岂能令百官信服?万民归心?诸侯拜服?

刘虞效忠的是汉室朝廷,而非懦弱无能的小皇帝。说实在的,他对刘协深感失望,因此对诸侯拥立之事也颇为意动。他自信若能登基,定能比刘协更胜任天子之位,带领大汉走向强盛。

若在太平年月,刘虞自认会是个贤明君主。但在这乱世之中,他明白自己确实力有不逮。

在治理国家方面或许游刃有余,但若论统兵征战平定乱世,实在缺乏军事才能。

身处王朝衰微、诸侯割据的动荡年代,一个不通兵法的君主,如何能让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真正臣服,甘心效忠?

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如何震慑那些虎视眈眈的地方诸侯?

最关键的是,虽然在大汉皇族宗室中资历最深、声望最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最适合继承大统的人选。皇族中另有更合适的人选。

燕王刘凤同样出身东海恭王刘强一脉,是根正苗红的皇族嫡系。尽管资历稍逊,但威望实则更甚。身为实权藩王,统领北疆,位居诸侯之首,乃当今天子的亲皇叔。

更重要的是,燕王凭借战功重获先祖王爵,被尊为帝国第一名将,有之称。其麾下燕军百战百胜,号称帝国最强军团,威震四方。

加之燕王奉 ** 诏命担任监国,手持遗诏,确实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登上帝位。

谋士沮授的设想很美好:通过厚待燕王,借助其威势与声望,让燕国数十万精锐之师为己所用,既能平定天下,又可震慑诸侯。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虽说与燕王私交尚可,但要指望他率军助自己夺取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燕王出身没落,凭借军功一步步开创今日燕国盛况,绝不可能因私交而公然支持某位宗室登基。

如今刘凤贵为燕国国君,身兼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要职,实乃帝国最强的诸侯王。即便将来有人登基,能给予的封赏也难以超越现有地位,他又怎会甘心臣服?

甚至可以说,倘若有人胆敢擅自称帝,第一个兴师问罪的必是燕国无疑。

昔年权倾一时的董卓,纵使手握数十万西凉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朝政大权,最终不也被燕王率领精锐之师打得溃不成军,仓皇逃回西凉老巢。

若非北疆突发大规模叛乱,以董卓为首的西凉势力恐怕早已土崩瓦解。

有此先例,刘虞岂敢轻易响应关东诸侯的号召,贸然称帝无异于自取 ** 。

既然不能称帝,他便以忠臣的姿态示人,向天下昭示他刘伯安的为人。

永汉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西都长安。

长安城坐落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依渭水,西临沣河,东靠灞浐,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美誉。

这座城池左拥崤函之险,右据关陇之固,山河环绕,沃野千里,确如李儒所言是块风水宝地。董卓携天子迁都至此,对此地颇为满意。

虽然董卓曾因燕军劫走洛阳大半财宝而震怒,对逃往武关的张济叔侄恨之入骨,但很快便释怀——钱财乃身外之物,劫掠可得。

在长安安定后,董卓接连收到喜讯:先是燕王刘凤率军北返平叛,继而诸侯联军内讧解散。这些好消息让董卓欣喜若狂,愈发认定长安是西凉集团的福地。

正如自家女婿所言,关中确是一处王气汇聚之地,庇佑着西凉集团的迅速崛起。未来若能挥师征讨四方,必可一统天下,建立董氏万世基业。

想到这般宏图伟业,董卓几乎要按捺不住心中狂喜,恨不得即刻重拾往日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

长安城北城区相国府内,西凉众文武齐聚一堂共商大计。

首席谋士李儒(字钱钱)含笑出列,执礼禀报:相国明鉴,虽已奉天子携百官安然还都长安,我西凉集团如今更显鼎盛之势——然则切莫忘却,那燕王刘凤正率数万精兵北上平叛!

北疆乱军虽声势浩大,但以燕 ** 力之强,燕王用兵如神之能,加之日前收编太行山数十万黑山军......平定北疆之乱恐怕指日可待。

待其整顿内政之后,若再度举兵来犯,不知相国作何打算?我西凉军又当如何应对?

——

作为西凉集团的智囊核心,李儒深谙岳父心思。他深知唯有提及燕王刘凤,方能令这位相国从骄狂中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