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的三十只小羊:承担收卷环境的“稳定防护”。
它们微微抬起头,用鼻息轻轻吹动灵簪周围的空气——鼻息中带着木属性的“净化灵韵”,能将空气中的杂质(如山林中的腐叶气息、低阶妖兽路过时留下的微弱妖气)一一驱散,形成一道直径五丈的环形气流屏障。
屏障泛着淡淡的绿光,如同透明的保护罩。
若察觉灵簪的能量出现异常,比如某一转纹路的灵气流速变慢,负责监测的小羊便会轻轻晃动脖子上的灵铃,发出清脆的“叮铃”预警,铃声的频率会随异常程度变化,老山羊一听便知该如何调整牵引策略。
内层的十只小羊:专注于灵材的“回收利用”。
它们手中捧着用灵竹编织的微型小篮,篮子边缘缠着柔软的灵丝,防止刮伤灵毛。
小羊们在灵簪下方来回走动,小心翼翼地收集老山羊在牵引过程中脱落的微量灵毛——这些灵毛虽长度不足一寸,却仍蕴含着木属性灵气,沾染着青罗带的能量。
后续它们会将灵毛分类:沾染金火水灵气的,用来修补青罗带可能出现的微小破损;纯净的木属性灵毛,则会晒干后制成“灵毛香”,点燃后能净化修行环境的杂气,半点都不浪费。
在族群的协作下,收卷工序的进度大大加快,原本预计一日完成的工作,半日便已完成七成。
当青罗带缠到第五十圈时,灵簪上忽然泛起淡淡的青光,那光芒从第九转纹路中缓缓溢出,如同沉睡千年的灵韵被唤醒,顺着青罗带蔓延,在带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光晕。
这是灵犀长老当年留在灵簪中的灵韵印记被激活,仿佛跨越千年,在认可这份完美的工艺,连老山羊都停下动作,轻轻低下头,带着敬畏与荣幸。
月平站在远处的观星台上,手中的意鉴映出工序的每一处细节。
这观星台由整块灵脉石搭建而成,石面上刻着淡淡的星纹,能增强意灵的感知范围,让他清晰看到青罗带与灵簪的能量融合——碧绿色的灵气在二者间流转,如同生生不息的溪流,没有一丝阻滞。
他继承了父亲的统筹智慧,父亲曾是意灵界知名的工程统筹师,主持过灵脉修复、妖兽防御阵搭建等多项重大项目,临终前将毕生的经验浓缩成一本《统筹要诀》,书页是用灵竹纤维制成的,质地柔韧如绸,即便反复翻阅多年,也未出现丝毫破损;
字迹则以灵墨混合父亲的本源意力书写,灵墨取自“灵脉泉”的墨石研磨而成,本身便蕴含灵气,再融入父亲临终前凝聚的最后一缕意力,墨色泛着淡淡的金光,如同将星辰揉碎在了字里行间。
每当月平指尖拂过字迹,便能清晰感受到父亲残留的意韵——那是对每一道工程参数的严谨标注,比如“灵丝收卷时牵引力需控在三厘灵”“碧玉簪导纹需每日以灵泉擦拭”;是对意灵族群的深切责任,字里行间藏着“护灵脉如护己身”的嘱托;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许,末尾那句“以意驭灵,以灵护界”,如同父亲的目光,始终在身后注视着他。
书中记载的“预演法”,是父亲毕生经验的结晶——通过意力在脑海中构建“工序沙盘”,将可能出现的状况逐一模拟,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如今月平正将这一方法用到极致:早在启动“灵丝收卷”前,他便在脑海中以意力搭建了与工地一模一样的场景,模拟了灵簪能量突然波动、青罗带出现褶皱、外界妖兽干扰等二十余种状况,甚至连“木灵羊族群可能需协助”这一细节都未遗漏,每种状况的应对步骤、所需灵气用量、协作意灵分工,都已烂熟于心。
这份提前布局,正是他能在工序中从容不迫、掌控全局的底气。
看着下方老山羊族群有条不紊的协作——老山羊站在灵簪旁,前蹄轻抬,灵毛如流水般缠绕青罗带;小羊们或梳理灵丝,或守护环境,动作间满是默契,月平指尖轻轻摩挲意鉴边缘,冰凉的水晶触感让他思绪愈发清晰,忽然想起千意剑尚未派上最终用场。
他转身走下观星台,石阶由灵脉石铺就,每一步踏下,都能感受到地下灵脉传来的微弱共鸣,如同大地在与他对话。
步向放置千意剑的站鼓时,夕阳已开始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鼓身上,为这面由土灵牛灵皮制成的大鼓镀上了一层暖光。
鼓身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光泽,表面的“聚灵纹”如同活过来一般,随天地灵气的流动微微闪烁,纹路间还残留着此前“站鼓催针”时的灵气余韵,轻轻触碰,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力量。
月平伸出右手,掌心对准鼓面,一缕青色意力如同温柔的溪流,缓缓注入鼓身——这并非简单的能量输送,而是一场庄重的“唤醒仪式”:意力顺着聚灵纹的轨迹游走,如同点亮了鼓身上的一盏盏微型灵灯,每一道纹路亮起时,都发出细微的“嗡鸣”,与鼓内千意剑的灵气产生共鸣。
剑槽中渐渐泛起淡淡的青光,如同沉睡的剑器正在苏醒。
他指尖轻弹鼓面,“咚”的一声沉稳鼓响,响声中蕴含着“形态转化”的灵韵,如同为千意剑下达了蜕变的指令。
原本的剑形在青光中渐渐褪去,化作千百道细如篾丝的流光,这些流光带着淡淡的青色光晕,在空中盘旋半息,如同在跳一支灵动的“剑舞”,随后缓缓凝实,变作一支支精致的青罗针。
每支针身泛着温润的淡青色光泽,针尾保留着原剑的“千丝纹”,那些纹路细密如星河,能精准引导灵气沿固定轨迹流动;针尖则经过特殊打磨,圆润却不失锐利——既足以穿透灵丝,又不会损伤青罗带的纤细纤维。
这些青罗针悬浮在空中,如同一片被风吹起的青色星群,在夕阳下折射出柔和的光芒,没有丝毫剑器的凛冽锋芒,反而透着编织工艺特有的温润气息。
月平闭上双眼,眉心的意灵印缓缓亮起——这枚菱形印记是他十八岁突破“意灵境”时觉醒的,印记边缘泛着淡淡的金光,内部藏着“以意驭器”的核心奥义。
他的意念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青罗针稳稳笼罩,每一支针的飞行轨迹、灵气输出量、甚至针尖的倾斜角度,都在他的感知中清晰呈现,如同亲自操控着每一根针。
他轻轻抬手,青罗针便如同收到指令的灵鸟,整齐地朝着灵簪的方向飞去,飞行时带起的微风拂过青罗带表面,让带面泛起淡淡的涟漪,金火水三属性的灵气在涟漪中轻轻流转,如同流动的彩虹。
每支青罗针的针鼻处,都自动缠绕上一缕青罗丝——这并非偶然,而是针鼻处刻有的“吸丝纹”在发挥作用。
吸丝纹呈螺旋状,如同微型的灵气漩涡,能精准牵引老山羊加固后的青罗丝,让其以均匀的力度缠绕在针鼻上,形成“针丝一体”的稳固结构。
缠绕的圈数不多不少,恰好三圈——一圈固定,一圈加固,一圈预留灵气流通空间,既能牢牢固定灵丝,又不会阻碍灵气的顺畅传递,如同为青罗针系上了一缕灵动的碧色丝带,随风轻轻飘动。
青罗针飞到灵簪旁,便按“三才阵”的方位自然分为三路:一路朝着顶部的“天簪”,针群泛着淡淡的金光,与夕阳余晖相融;一路飞向底部的“地簪”,针身映着地面的青草绿意,透着生机;最后一路环绕中间的“人簪”,青色光晕与灵簪的碧色光泽交织,格外和谐。
每一路针群又按“经纬配比”精准拆分——一百一十一支为经线针,沿簪身纵向悬浮,针尖朝下,如同为灵簪撑起了一副青色的骨架,稳稳固定住纵向灵丝;二百二十二支为纬线针,围绕簪身横向环绕,针尾微微摆动,根据灵簪的弧度实时调整飞行角度,确保每一圈缠绕都精准无误。
月平站在站鼓旁,虽与灵簪相隔百丈,却能通过“灵视”清晰看到每一支针的细微动作:经线针稳稳悬停,释放出的灵气如同无形的夹子,将青罗丝固定在预设轨迹上,让纵向的灵丝始终保持笔直,没有一丝歪斜;
纬线针则如同灵动的穿梭者,沿着簪身快速环绕,每绕一圈,便与经线针的灵丝精准交织一次,形成细密的平针纹路——每一寸纹路包含五针,针脚均匀,间距一致,如同用标尺丈量过一般。
针与针在交织时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唯有灵气碰撞时泛起的微光,在空气中留下短暂的轨迹,如同为灵簪编织了一层透明的纱衣,让灵簪的碧色光泽透过纱衣,显得愈发温润。
旁人看月平身形静立,仿佛置身事外,实则他的意能正如同深不可测的灵渊,同时支撑着千百支青罗针的运转。
千意剑是他的本命意器,自觉醒以来便与他心意相通,五年的修行让二者的“意灵契合度”达到百分之百,操控起来如同手臂的延伸,无需刻意思考,意念一动,针随心动;而平针编织法是他自幼在外婆的灵织阁中习得的——那时他总爱坐在外婆脚边的小板凳上,看着外婆指尖的灵丝翻飞,听着梭子与织机碰撞的“嗒嗒”声,外婆还会一边编织,一边教他“经线要直,纬线要密,心意要诚”的道理。
如今这些记忆已化作本能,即便同时处理最复杂的交叉纹路,他也能得心应手,让每一针都恰到好处。
趁着青罗针按预设轨迹自动编织的间隙,月平的意能仍有富余——他始终记得父亲“惜灵如金”的教诲,父亲曾说“灵气如同流水,唯有善用,方能生生不息”,因此他不愿浪费一丝一毫的能量。
他将多余的意能缓缓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这些意能如同无形的触手,轻轻触碰着忧乐沟的山体、树木与溪流,细致地感知着其中潜藏的散逸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