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意思的是两位“皇帝”的心态,简直是天差地别。
崇祯帝当年总把“明君”二字挂在嘴边,不管是批奏折还是召大臣议事,事事都想证明自己决策英明,稍有反对声就沉下脸来;
可乾德帝倒好,总拿“昏君”自嘲,有时早朝结束,还会笑着对女官开玩笑:
“朕今日又偷闲陪威龙玩了半个时辰,这算不算昏君行径?”
女官私下里越想越糊涂:
对外都说乾德帝是崇祯帝“改元重生”,明明是同一个人,怎么换了个年号,性格和治国状态就判若两人?
前一个每天只睡一个时辰,熬夜批阅奏折到烛火燃尽,国家却还是一天比一天衰败,流寇、后金没一样能解决;
后一个每天处理政务不到一个时辰,剩下的时间要么溜去研究院看工匠摆弄新造的火器,要么搬张躺椅在宫院里陪猫晒太阳,国家反倒一步步中兴,粮库满了、边境稳了,连百姓的日子都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好过。
她翻来覆去琢磨了好几天,最后也只能归结为皇帝是“大彻大悟”了,改用“无为而治”的法子管天下——
毕竟除了这个理由,实在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至于怀疑皇帝的“成分”,她连半个念头都不敢有:
宫里的大太监们,对乾德帝的拥护是实打实的真诚,端茶递水时的奴才姿态比任何朝代都恭敬,连高宇顺那种见过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大场面的老太监,每次见了乾德帝,都得低着头把腰弯成九十度,半句不敢怠慢,那股子敬畏可不是装出来的。
提起马岱,真是让人挠头,半天说不出该怎么评价。
为了证明自己死守紫荆关的决心,他居然能亲手把随军的老婆孩子拉到城头祭旗,刀刃落下时连眼都没眨——
这人得疯到什么地步,才能对至亲下这样的狠手?
说他愚忠吧,紫荆关破后他又没殉国,反倒偷偷逃了,躲到五台山剃了光头当和尚,连当年战死的三千弟兄都没顾上;
说他心志不坚吧,他对妻儿那份决绝又远超常人,比战场上拼杀的悍匪还狠,浑身透着股让人摸不透的矛盾劲儿,越想越觉得别扭。
再看吴襄,他到底有多少真本事,至今还是个问号。
翻遍兵部存档的战报和地方奏疏,也没找到多少关于他实际战功的记录——
既没有像周遇吉那样伏击八旗的硬仗,也没有像马岱那样死守关口的苦功。
当年原辽地的总兵们,要么像贺世贤那样战死沙场,要么像李永芳那样投降后金,唯独吴襄,既没战死也没投敌,还能带着家眷在京城安安稳稳过日子,有田有铺,活得滋润,真让人看不透他这本事到底是藏得深,还是本就没多少。
就连他儿子吴三桂,放在原历史里也算不上多突出。
早期在辽东当兵时,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亮眼表现,倒是后来投降后金(清朝)后,战绩突然“斐然”起来,领着人把南明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西南追到东南;
可等他自己举旗造反,都快打到长江了,却偏偏病死在军营里,连最后一仗都没撑到。
他这战力到底是真强,还是靠跟着清军“捡功劳”,又或是晚年身子垮了才力不从心,谁也说不准,倒成了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
至于南明,说起来更让人唏嘘。
朝堂上的人没心思琢磨怎么抗敌,反倒把内斗玩得比谁都熟练,你骂我是“东林走狗”,我咒你是“阉党余孽”,连选个官员都能吵上半个月,自始至终就没正经打过一场像样的仗。
倒是有些真心想反抗的将领,比如死守赣州的万元吉,要么手里只有几千老弱残兵,要么连军饷都凑不齐,士兵们饿着肚子守城,全靠一口“复明”的热血硬撑,最后落得个城破人亡的下场,想想实在可怜。
所以朱有建对弘光政权的心态也很矛盾。
说他们是藩王造反吧,倒也不全对——
当年北京陷落后,消息传得混乱,他们确实以为北直隶已经被流寇占了,是抱着“延续大明血脉”的念头在南京登基的,算不上纯粹的谋逆;
可要说真信他们能救大明,看他们如今的做派又实在可笑——
满脑子都是地盘怎么分、粮饷怎么贪,党争争的也不是治国良策,而是怎么从江南士族手里攫取更多好处,连边境的军情奏报都能压着不看,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正经事上。
他对着地图想了好几天,最后还是觉得,不如先看看朝堂上那些总喊着“臣能妥办”的大臣们怎么处置,等他们把办法拿出来,自己再做打算也不迟。
医科那边专门为徐琳达量身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孕期保育方案,从每日三餐的营养配比、午后散步的时长,到夜间睡眠的翻身频率,都列得清清楚楚,方案直接交到徐母手里,让她全权负责监督执行。
徐琳达对此半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只能被动接受——
不仅被严令禁止再进实验室碰任何化学试剂,日常工作也只剩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理论报告这类轻量活计,就连想出门去市集买些零嘴,都得提前跟医科派来的陪护报备,说清去向、同行人和往返时间,半点自由都没有。
她的预产期被医科用新研发的“孕周测算表”精准推算出来,就落在三个月后的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之间。
乾德皇帝听说后,特意下了道旨意,让医科以徐琳达的孕期护理为样本,把产检项目、孕期禁忌、分娩流程一步步梳理清楚,逐步完善出一套从怀孕到生产的标准化方案,未来要在全大明推广。
他在旨意里特意强调:
“虽不能保每个新生儿皆康健,但务必将存活率提上去。”
要知道,如今大明新生儿的存活率低得令人发指——
宫里条件最好,皇家子嗣的存活率尚且不到三成,多少皇子公主生下来没几天就没了;
民间更是惨,缺医少药又没养护常识,存活率连一成都达不到,多少人家生了孩子也留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