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油灯晃了一下。我放下笔,手指在桌角轻轻敲了两下。
地图还摊在桌上,红点已经连成一片。李商人走的时候说,南街老陈愿意挂牌,只要我去量墙。这话让我坐了一晚上。
可我知道,靠这些人撑起来的路,还是太窄。他们能挡一阵,但压不住长久的围堵。要想真正站稳,得找新的出路。
第二天清早,我把李商人叫到仓库。他刚进门就搓着手,“云娘子,今天怎么这么早?”
“有事要你去查。”我拉开抽屉,取出一张新纸铺开,“咱们被人卡住北线、南线,可这天下不止一条路。你这些年走南闯北,有没有听过哪里吃东西特别讲究,却买不到好米好菜?”
他愣了一下,低头想了一会儿。“倒是听西域商队提过一嘴,西边有个国叫西澜,那边贵族吃饭必上香稻,说是粗米不能入口。还有东海那片群岛,渔民常年湿寒,爱吃些带药性的根菜,普通萝卜白菜没人要。”
我点点头,心里有了方向。“那就从这两处下手。你去找人打听,记清楚他们吃什么、信什么、忌什么。先不急着卖货,把底摸清。”
他皱眉,“可这些消息真假难说,万一传错了,咱们白忙一场。”
“不怕。”我说,“你把听到的都记下来,分三栏:地方、需求、说得准不准。我们慢慢筛。”
几天后,桌上多了本册子。李商人把它递给我时,脸上带着点迟疑,“有些话听着像胡扯,但我都记下了。”
我翻开看。
“西澜贵族宴席用米必香,色白如玉,煮时不散,冷后不硬。”
“当地人不信化肥农药,说用了的东西‘脏了地魂’。”
“东海群岛多雾,百姓易咳喘,喜食温补之物。若蔬菜自带药效,价高也收。”
“两地交易不用银钱押货,讲的是信誉契书,签了就得认。”
我一条条看完,抬头问他:“这些话是从哪来的?”
“王记茶楼的供货商认识个跑西澜的伙计,给了几页手札。布庄老板那边也有熟人去过群岛,说是亲眼见渔民拿药菜炖汤。”
我转身打开系统界面,在“种植指南宝典”里输入关键词。灵泉水稻、温阳萝卜、清肺白菜——每一项后面都跳出适种区域和功效说明。
再对照情报簿上的记录,几乎都能对上。
我合上册子,“我们的东西,正好能进这两个地方。”
李商人站在旁边没说话。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我看向他,“运输远,路难走,语言不通,规矩也不一样。可正因为难,别人才没去做。越没人做的市场,机会越大。”
他叹了口气,“可咱们现在刚稳住脚,要是再把人手调去探外头,万一国内又出事……”
“所以不能全押。”我说,“先试一个方向。西澜门槛高,适合做高端定制,但风险大。东海群岛分散,需求稳定,更适合起步。”
他听完,慢慢点头,“要是走东海,可以从最近的青石岛开始。那边有码头,常有商船停靠,换货也方便。”
“那就定青石岛。”我说,“挑一批小包装的温阳萝卜和清肺白菜,做成样品包,配上说明纸条,写清楚怎么种、有什么用。找条顺路的船送出去,看看反应。”
“可谁来送?怎么谈?”
“不急着送。”我摇头,“先找人写一份‘海外供货意向书’,不说一定能成,只说我们有这类产品,愿意尝试合作。你让布庄老板帮忙联系过往的船队,谁愿意带,我们就给谁优质种子当酬谢。”
他想了想,“行,我这就去办。”
当天下午,他带回消息。一艘每月往返群岛的货船船老大答应捎带资料,条件是要两包抗旱稻种。
“他说他们岛上土薄,种什么都难活。”李商人说,“这种子对他来说比银子还实在。”
我同意了。
夜里,我坐在书房,面前摆着两张图。一张是国内的合作网络,红点密布;另一张是刚画的海外草图,海岸线歪歪扭扭,岛屿标着名字。
我在东海位置画了个圈,又在西澜点了个星。
系统提示音响起:完成信息整合任务,奖励能量值二十点。解锁“跨域需求匹配”功能。
我点开新功能,输入作物名称。屏幕上立刻跳出几个匹配地区,其中就包括青石岛和西澜主城。
说明不是瞎猜。真有需求。
我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几行字:
1. 样品准备:温阳萝卜、清肺白菜、灵泉小粒米,每样五十份。
2. 包装改进:防潮纸袋,外贴标识,注明产地与特性。
3. 文件配套:供货意向书、种植过程简述、无化学添加证明。
4. 交付方式:通过可靠船队中转,首批发往青石岛试点。
写完,我停顿片刻,在最后加了一句:
未被开发的小众市场,正是我们的新生机。
李商人第二天来取单子时,看着那张海外图站了很久。
“以前我觉得,能把镇上这几户稳住就不错了。”他低声说,“现在看你画的这个图,才明白你心里装的不是一家一户的事。”
我没有接话。
他知道就好。
中午前,第一批样品包开始打包。我亲自去了作坊,盯着伙计们把萝卜切片晒干,白菜裹纸密封,每一包都放了说明条。
有个年轻伙计问:“姐,这些东西送去那么远,人家真的会要吗?”
我看着他,“你觉得我们种的东西好不好?”
“好是好……可隔着海,人家不知道啊。”
“那就让他们知道。”我说,“我们不做假,不偷工,种出来的东西经得起尝。只要有人试一次,就不会忘。”
他点点头,继续干活。
傍晚,李商人拿着船队的回信来找我。船老大说货已备好,三天后启航,可以带上我们的样品和文件。
“他还问,如果试得好,能不能长期供?”
我笑了,“告诉他,等他们回来,我们要谈的就不只是这一船了。”
他走后,我回到书房,重新看了一遍计划表。
笔尖落在“青石岛”三个字上,墨迹一点点渗开。
外面传来脚步声,是顾柏舟回来了。他站在门口看了看我桌上的图,“又要往外走?”
“不是往外走。”我抬头看他,“是把咱们的地,一点点铺出去。”
他没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转身去厨房看孩子吃饭。
我继续写。
下一步,等反馈回来,就要准备小批量出货。
桌上的灯影晃了晃,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