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扶持项目,是个肥差,大家都想经手。

事情很快闹到沈淮跟前。

沈淮面无表情的看着户房掌事,“户房很闲吗?”

胡掌事听言,就知道自己惹了知府大人不快,连忙拱手,“大人息怒,卑职一时冲动,这才犯了糊涂。”

“礼房掌事也是一时冲动吗?”

礼房掌事连忙出列,“卑职糊涂。”

“一时冲动?糊涂?”沈淮冷笑,“本官看你们是明知故犯吧!”

两个掌事吓得躬身。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沈淮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怎么不说话,哑巴了吗?”

“卑职惶恐!”

两位掌事是真的慌了。

“念你们是初犯,本官姑且从轻发落,各罚半月俸银以示惩戒。若再敢有此等逾越、滋扰公务之举,直接取消年末一应赏赉。”

沈淮语气冷沉,“府衙规矩不容轻犯,尔等回去各写一份自省文书,明日下衙之前呈交上来。”

“是!”

两房掌事灰溜溜的退了出去。

甚至后悔冲动行事了。

沈淮不是前知府,下手果断,压根不给他们机会。

事情很快在府衙内部传来。

那些有想法,但还没来得及行动的人,暗自庆幸没去凑热闹;那些保持观望,试图在事后分一杯羹的人,也歇了心思。

沈淮不是前知府,他连机会都不给,说罚就罚,下手干脆利落。

这种人,好说话,也不好说话。

罚俸事小,取消年末一应赏赉事大。

要知道,一房掌事,年末的一应赏赉,七七八八加起来,起码也有十两银子。

即便是底层杂役,也有四五百文。

何况,今年府衙搞了这么多银子,年末一应赏赉肯定会不止这些。

礼房和户房这么一闹,笑得最欢的不是吏房邢房,而是三班。

“哎哟,笑死个人了,他们还以为沈大人好糊弄呢,该!”

“户房还想效仿以前的老办法,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有人轻嗤了一声,“沈大人要是跟前知府一样,还怎么修筑堤坝?”

“我瞧啊,他就是太跳了,本职没干好,还把手伸那么长,不罚他罚谁?”

“要俺说呀,知府大人还是罚得轻了,应该取消年末一应赏赉才好。”

三班的人,干得都是脏活累活,整日苦哈哈的,年末的赏赉却不如六房。

如今看六房倒霉,他们乐得看戏。

不过这些话,三班的人只敢在私下里嘀咕两句,断不敢摆到明面上,生怕被听见了,落得跟户房掌事一样的惩罚。

这些事,也传不到沈淮耳中。

五天后,林、韦、孙三家,到衙门签署契书。

沈淮收到通知,过来走个流程。

三家观看流程之后,带着官府安排的织娘、匠人、技术手札,高高兴兴的离开。

官署的织娘、工匠,瞬间少了大办。

支援梁家的那批人,任务还没结束。

接下来还要给后面的小作坊,提供技术扶持。

人手明显不够。

“人手紧张,吏房尽快解决。”沈淮开口,“后续事宜,由谢不二、李文书负责。”

事情结束,沈淮立马写申请递交省府。

刘大人看到沈淮递上来的文书,哼声道,“增设司农所,他还真敢想,巡抚大人,这沈淮想一出是一出的,真把青阳当成自家菜地整了。”

“增设司农所,理由是什么?”蔡巡抚的声音难辨情绪。

“理由是激活青阳郡纺织业发展,推动染布技术升级,带动百姓创收。”

“准了!”

“巡抚大人,万万不可啊!”刘大人错愕了一瞬,立即反对道,“您今日同意,沈淮明日就能再增一个某某司来,得寸进尺,不知收敛。”

蔡巡抚懒得听这些,态度强硬道,“告诉他,省库紧张,经费叫他自己解决。”

刘大人心有不甘,“沈淮将官府改良的技术,高价售予商户,此等行为已然违背原则,亵渎贪利,理当揭发其罪行,革职查办。”

“你有证据吗?”蔡巡抚问。

刘大人眼神阴暗,“只要大人下令,下官有的是办法。”

“除掉沈淮,对你我有何好处?”

刘大人:“……”

“你若有证据,可呈交给本巡抚,本巡抚自会依规审理,若是仅凭揣测便轻举妄动,得罪了不该得罪之人,本巡抚也容不得你。”

刘大人脸色一变,“大人,下官也是……”

“好了!”蔡巡抚一脸不耐,“此事本官自有分寸,你有那个心思,不如多想想办法,争取年后调离黔中。”

刘大人不甘心。

但是,面对蔡巡抚的强势,他只能退一步。

“下官告退!”

看着刘大人远去的背影,蔡巡抚的眼神很危险。

以前觉得此人是条好狗。

如今却是一条碍事的狗。

沈淮作为知府,改良纺织技术和染布技艺,是职责所有,若是为了盘活地方产业,充实府库,那就是利于地方的良策。

朝廷知晓了,不仅不会惩罚,还会重赏。

若真以此为由,去揭发沈淮,他这个巡抚只怕会成为笑话。

届时,大家只会觉得他这个巡抚无能,嫉妒属下能干,心胸狭隘,毫无容人之量。

这种蠢事,他不会干。

“派人盯着他,别让他犯蠢坏了事。”

……

林、韦、孙三家购买技术一事,很快传遍青阳的大街小巷。

梁家听到风声后,第一时间冲到衙门。

还是谢不二和李文书再三保证,梁家的技术是顶级且独家的,官府提供给林、韦、孙三家的技术,只能算中等,远达不到梁家的程度。

见梁家主还是不信,谢不二只好耐着性子,苦口婆心道,“梁家主,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您总该懂吧?

几千银子的技术,怎么能跟几万两的相提并论呢?您尽管放一百个新,他们三家的到手技术,勉强只能算入门偏上,远不及你们梁家。”

梁家主这才离开衙门。

谢不二见人终于走了,长舒了一口气。

只是他还没缓过来,李文书那边又来活了。

户房和礼房的人,见他们忙上忙下的,也没那么羡慕了。

这份差事,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工房掌事之所以能成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沈淮呢。

抽空去了一趟府学。

今年的乡试,整个青阳郡只有三十七人参加。

最终录取名额,只有四十人。

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业绩,还是激发大家的科考热情,去给那些学子打打鸡血是很有必要的。

府学上下很重视。

备战乡试的学子,吃住都在府学。

夫子也是起早贪黑。

讲解重点,真题模拟。

刚加入的七个举人,也开始试着讲课了。

从真题讲解开始。

沈淮站在窗外听了一会,觉得讲的不错。

思路清晰,举例说明恰到好处,同时还关联了其他知识点,加强记忆。

“房夫子,感觉如何,还适应吗?”

房举人没想到,知府大人会关心自己。

受宠若惊的拱手,“多谢大人关心,房某一切安好,府学司教、同僚对房某很照顾,今日的授课之法,亦是司教和李讲学指点的,房某收获良多。”

“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同司教多沟通多讨论,有问题,也可向本官反应。”

与房夫子聊了一会儿,沈淮便去找司教了。

八月初八乡试。

考场设在省府黔安。

从青阳郡过去,大概需要八九天的时间。

如今已快七月中旬。

学子最多在府学待两三天,就要整装出发。

“知府大人,听说您押题很准,待会讲话结束,可否请您出手?”

王司教见沈淮来了,立即说出请求。

沈淮很快应下,“可!”

府学开展的考前动员会,参考的三十七名考生全部到场。

沈淮到场发表讲话,并给诸生准备了一份乡试攻略,里面不仅有去黔安府的详细路线,还标记了沿途各县的风土人情、美食。

这个做法,沈淮参照了谢道珩当年在青萍的做法。

效果很明显。

上到司教,下到学子,无不哗然。

大家都觉得沈淮很用心,也很看重他们。

散场前,沈淮顺便押了两道题。

还开玩笑道,“趁现在还有时间,诸位赶紧把题做了,然后找夫子点评,万一运气来了,你们就上榜了呢。”

高中桂榜,谁不想呢?

奔着这个希望,诸生一散场,就冲进教室写题。

写完了,立即找夫子点评。

夫子早就看过沈淮提供的破题思路和答题方案,指点起来,一阵见血,效率攀升。

两天之后,考生们陆续启程前往黔安府。

县学也进入了期末倒计时。

沈淮叫人给府学司教传话:秀才班岁末考前五,童生班前三,田假期间,可到府衙历事。

消息一出,那些成绩靠前的学子,按捺不住了。

擦拳磨掌,卯这劲儿努力。

这个时候,行省学政的信函也送到了沈淮手中。

学政明确回复:秋后调走临川教谕,让他和府学司教共同举荐一个新教谕出来,并认同沈淮之前制定的末尾淘汰法,空出的职位,叫他们自行填补。

同时,已下达文书给临川县学。

看完信函,沈淮的感觉是:学政对此不是很重视。

想想也是,临川一个下县,除了教谕是举人,其余人不是秀才就是乡试副榜,出息的学子也没几个。

即便重视,作用也有限。

还不如他这个知府和司教来操心的省事。

沈淮暗自叹了叹。

教育是长久大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

如果放任不管,只会越来越堕落。

身为青阳郡知府,沈淮自问,做不到无动于衷。

“来人。”

“大人。”

“立即去府学传本官令,三日后,命府学司教前往临川县学考核,考核结束,立即上报结果,并上书告知学政。”

王司教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动身去临川了。

临川县学接到消息,慌得不行。

生怕自己是那个末位者。

教谕早就知道自己会被调离,一点也不慌,但对沈淮的手段,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动作循序,下手果决。

他告知下面的夫子:沈淮不会干掉所有人,但需要杀鸡儆猴。

至于谁是那只鸡,看运气。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那些平时没什么实力的人,关键时刻,运气也不会眷顾他。

所以被干掉的那三个夫子,是所有人中表现最差的。

考核结束,他们就被开除了。

念在往日的情分,县学给了他们体面,对外宣称是:身体不适,或另有发展。

教职体系,一共干掉三人。

后勤人员,一共干掉五人,其中一个学吏,一个看守藏书楼的,一个伙房、两个洒扫。

这些人,偷奸耍滑。

连学生都知道他们懒散不敬业。

王司教任务重,所以下手起来也很干脆。

解决完教职和后勤人员。

接下来就是整顿学生。

他把县学的全部学生集中到一处地方,然后挨个点名,通报批评。

违纪严重者,直接劝退。

那些课堂上看话本、聊天、睡觉的,直接请家长把人领回去,停课七天,在家自我反省。

高压政策之下,大家都老实了。

王司教还要回去复命,跟县令交接之后,便策马回青阳汇报。

“知府大人,临川教谕的调令已经下来,夏考结束,便可动身前往平宝郡文水县。”

“距离夏考也没几天了,王司教可有合适的人选?”沈淮问,“田假一个月为期,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有合适之人,不防举列出来,你我综合意见,看哪个更适合。”

临川县学,学风歪了,纪律又散漫,需要一个行事雷厉之人。

不然镇不住。

王司教举荐了三人。

沈淮约谈之后,比较中意一个姓顾的举人。

此人有十年经历,对付学渣很有一手。

在府学的口碑也不错。

王司教更看好王举人。

经过综合评估之后,顾举人胜出。

提拔上来的教谕,有半年的考察期,考察通过才能转正。

空缺的夫子,外招。

有不少秀才前来应征,最后选了五人。

临川县学一事,动静闹得挺大。

传到其他县学的时候,大家都唏嘘不已。

各县令生怕这股火烧到自己的县,赶紧跑去县学提醒教谕。

教谕丢不起这个脸,开始整顿学风,严抓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