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三爷把圣旨摆放到祖先牌位面前,一看都已经好几道了,心中甚是得意。虽然祖上出过名士,但是能够让皇帝陛下亲自下旨的好像没有,应该是的确没有。
葛明被葛三爷叫到了祠堂,让福伯在门口守着。家中有点好事,父亲大人就喜欢祠堂来跟祖先聊聊,当然以前可能没有这个习惯,毕竟以前混得不好。
葛三爷还没讲话,脸上先笑了起来。
“明儿赶紧给祖宗磕头,这是祖宗保佑啊,将来你能陪着太子读书,这是多大的荣耀。”葛明心中有苦说不出来,只得跪下磕头,希望祖先仙灵,让李世民收回成命,或者让李承乾喝水噎死算了。
等到葛明给祖宗磕完头,葛三爷才说到:“明儿,为父问你,千里眼一共做了几个,分别送给了哪些人?”
葛明一想要遭,父亲居然问这个,以前对自己胡搞的东西基本不过问,今天这是为什么?
“父亲大人,没多少个,您一个,大哥、二哥、尉迟叔叔、小猴子,哦哦,前些天给魏高明送了四个,就这几个,父亲,到底什么事啊,居然还要在祠堂说。”
葛三爷郑重的说到:“陛下给为父下了密旨,在临渝弄个都作院,为父是院长,专门制造千里眼,供给朝廷使用。送出去的就算了,总不能收回来不是。你要告诉这些人,万万不要遗失了。还有赶紧给魏高明去封信,让他自己玩就算了,千万要好好保管。”
“好吧好吧,这是怕到了敌国手里吧?”
“我儿聪慧,确实如此。这次陛下派了一些玉石匠和铜匠,据说都是工部选出来的高手。为父需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把这些人安顿下来,可能挺长时间不在家里。”
葛三爷好像想起了什么,又问道:“那个给你做千里眼的玉石匠和铜匠呢?”
“铜匠就做了一个筒子,应该不知道是什么。至于那个玉石匠,孩儿前些日子请到家里了,现在是咱葛家人。”
“哈哈哈,不错不错,想到为父前面了。”
“父亲,千里眼是孩儿好不容易搞出来的?难道朝廷就这么白白拿去了?”成立都作院,还让父亲负责,看来是不打算给钱了。发财的梦,已经碎了一半了。
“明儿,不要什么都要好处。千里眼是军国重器,为父可是上过战场的,有了这东西打仗的时候就能有个先机,战损会少很多,相当于救人无数。明儿啊,这是你的大功德。”
此时葛三爷口才了得,完全不考虑儿子大生意被搅黄了一半,居然还认为理所应当。
“把图纸详细画出来。”说完葛三爷背着手走了,葛明看着父亲的背影,心中很想哭。
还能怎么办?武将的钱算是赚不到了,只能含泪把老花镜的价格提一提,稍稍弥补一些损失。
葛明回到自己房间,把千里眼的图纸画了出来,让福伯给父亲送去。
又写了一封信给魏高明,无非是千里眼一定不要遗失,要好好保管,不然以后什么好东西都不给你了。至于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然后又说了过两年可能去京城陪着太子读书,自己不想去。当然不能说李承乾将来会造反,只是写了听说陪着太子读书管的太严了,要是太子犯了错,被惩罚的是陪着太子读书的人。
要是太子犯了错,自己也能揍太子,那这个书还勉强可以读。
一封书信赶紧让人送到驿站,加快送到魏家,千里眼既然已经成了军国重器,不给追回来就不错了,千万不要丢了,到时候给自己惹麻烦。
。。。
清明之后就是谷雨,所谓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到了这个时候就到了种地的时候了。也算天公作美,谷雨之前几场雨,把农田都下透了。
葛明本以为今年春耕之前,梅知辉会带一批牛回来,看来是来不及了。不过梅知辉说的也对,饿了一个冬天的牛,开春不养养怕是会死在路上。其实梅知辉冰化了就出发了,至今还没回来,看来生意可能不太顺利。
春耕是大事,可是耽误不得。不管是春耕还是夏收、秋收,父亲都是没时间去庄子上的。因为县里也要举行春耕仪式,别说是县里,上到府城、京城都是如此。
这时候说不定李世民正在皇庄里举行春耕仪式,文臣武将全都要出席。各种极为复杂的仪式之后,李承乾牵着牛,李世民扶着犁,长孙皇后播种,其他皇子负责埋土,想想画面就非常美好。
葛明跟着福伯、刘义又回庄子了。上次清明没带丁香和小丫,这次就必须带了,不然吵得葛明头疼。葛明经常在家不出去,备受两个女娃子的怨言,这两个女娃子还是希望偶尔能够出去放放风的。
哪怕是条狗,早晚也要出去遛遛,葛明不是狗,所以葛明懒得出去。
番茄也要带上,虽然家人也能照顾,但是饿瘦了怎么办?半岁的番茄起码八斤重了,这是团队的萌宠,尤其是丁香和小丫,没事就撸猫。
今天的麦子长得好,不缺畜力可以深耕细作,农家肥给的也足,冬天的几场雪,开春的几场雨,等到小满过后就可以收麦子了,眼见着能丰收。
葛家庄子大部分农田都种了冬小麦,剩余的空地不多。不过也不能全是麦子,豆子、麻、黍子、粟都需要种上一点,这些东西都比麦子耐旱,万一光景不好还能有点收成。
后世的北方可不是这么种地,大部分是冬小麦,春耕的时候种花生,花生这个时候可没有。
等收了冬小麦,再种上玉米,玉米行间还可以种点黄豆,虽然豆子收成不怎么好,但是怎么都能回本。再说豆子可以肥田,这是从古至今的农户都知道的事。
庄子上又放假了,而且是长假。唐代的春耕居然不少仪式,葛明全都不懂,不过福伯禄伯说什么葛明就照办,主打一个乖巧懂事,不跟专业人士争论自己不懂的事。
庄子里的春耕要定好日子,春耕前的一晚上庄子上最年长的人拿着火把,抬头看着星星,然后在野外点起了篝火。葛明不懂老头抬头看哪颗星星,心里想着要是阴天看不到星星怎么办?不种地了?
火种仪式之后就是祭天仪式,葛明也被换上了奇奇怪怪的服饰,被禄伯和禄伯拉着,跟一群人一起围着篝火跳舞,如同跳大神的一般。
要是让葛明看,那肯定津津有味,要是让葛明跳,那心不甘情不愿。舞步过于简单,无法表达出本小郎君腰肢的扭动能力,后世年轻的时候也是在酒吧玩过的人。丁香、小丫看的津津有味。
次日就开始春耕了,庄子老幼全都出门,除了奶娃子。
葛明自然也是要去的,扶着犁假模假式的来上一圈,然后就可以回去休息了。
俗话说,清明到谷雨,越钓越欢喜,葛明想到渔具都在庄子上,不如抽空钓钓鱼。
去年为了家里累死累活,家里生活总算好了些。
为了庄子累死累活,庄子上的日子也好了很多。
为了大唐累死累活,败家父亲把千里眼的制作交给了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捞到,心头至今还在滴血。
本小郎君总可以休息几天吧?孙先生也不在庄子上,想念书都念不成。
葛明带着丁香和小丫回到家里,翻了半天才找到去年留在这里的渔具,还没出门就看到张春来进来了。
“春来大哥,不去种地居然偷懒?”不管酒楼生意多好,到了祭祖、春耕、夏收、秋收的时候都会放假,而且是长假。国家大事在戎在祀,家中大事种地祭祖而已。
“小郎君莫闹,我就不会种地,所以父亲让我照顾小郎君的吃食。”
葛明嘿嘿一笑,说到:“要不跟我去钓鱼?干脆你弄个篓子笸箩,北河里有青虾,中午弄点虾吃吃。”
“小郎君,那还等什么?”其实张春来也是回来度假的,酒楼生意越好,张春来就越是辛苦,也趁着春耕的时候好好休息几天。
鱼太好钓,葛明反而觉得没意思。古代的资源好啊,后世开车出去五十公里都未必能找到个钓鱼的好地方。虽然经常钓不到鱼,依旧乐此不疲。
如今庄北就是河,河里很多鱼,反而少了兴趣。所以说葛明这种钓鱼人,大致可以用“贱人”来形容,多少后世的钓鱼佬求爷爷找人问什么地方可以钓鱼,简直卑微到了尘埃里。
鱼已经钓不少了,然后就看张春来捞虾。就在河边向阳浅滩,水草多的地方用笸箩捞虾,别看工具不怎么样,奈何资源好啊,每次都能捞到不少青虾。
张春来已经三十多岁了,此时如同孩童一般。仔细想想也对,春来大哥这个年纪的人,都是童年被耽误的一代。
后世有个奇怪的说法,小时候管太严,等到了大学没人管了,指不定搞出什么大事来。所以说,孩子就应该有个完整的童年。能不卷就不要卷了,毕竟卷了也没什么用,关键还是要看出身。
快到中午,四个人嘻嘻哈哈的带着鱼获往回走,张春来拎着篓子,里面有不少鱼。葛明抱着笸箩,里面不少青虾。奈何笸箩有些浅,常有青虾挑出来,丁香和小丫只好跟在后面捡。
要说青虾还是这时候最肥,过段时间就要抱卵了,虽然虾籽更加鲜美,但是本小郎君就是想吃虾肉。
到了家里先收拾几条小鱼,葛明自然不用亲自动手,上锅蒸熟了给番茄吃,可不能让番茄饿瘦了。
收拾鱼虾张春来轻车熟路,鱼收拾干净切成大块,拍打上一些淀粉,猪油锅里直到焦黄,然后再红烧,加水炖上,这就是极品美味。
青虾的处理就更简单了,去壳取肉,用刀背把大量青虾剁成蓉,少量青虾切成丁,混合在一起加上蛋清搅拌上劲。虾肉丸子而已,后世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叫虾滑。
虾肉丸子吃的就是新鲜,上锅烧水汆丸子,一会功夫就熟了。不过虾丸煮时间久了也没关系,口感都是脆的。加盐调味,稍稍放上一点点猪油和香油,盛出来一大碗撒上一点春天的小韭菜,鲜美的想把舌头都吞掉。
鱼也炖好了,福伯、禄伯、刘义也从田里回来了,全身都是泥土,几人洗漱过后坐在一起打算吃饭。
禄伯抽着鼻子,开心的说到:“别看我是大厨的爹,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大厨做的饭食,哈哈哈。”
福伯笑着说到:“禄老哥,你就不要显摆了。春来现在的手艺到了京城都是顶好的,再加上咱家各种外面没有的调料,饭食的新做法,到了长安都可以让勋贵排队来吃。”
“再说酒楼需要的蔬菜肉食全是庄子上供的,庄子上多了一份收入。春来可是做大事的人,哪里能给你每天做饭吃?”禄伯一听更加开心了。
“还不是小郎君慧眼识珠,哈哈哈哈。”
葛明笑着说到:“禄伯,还会用成语了,不错不错,春来大哥确实是珠。”
正在给大家端菜的张春来笑着说到:“小郎君,不要编排我了,别以为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猪。”
一人一大碗红烧鱼块,一碗虾肉丸子。葛明拿起筷子刚想吃,突然想到人不齐。
“小猴子呢?”
禄伯说到:“在瓷窑呢,没日没夜的干,这孩子真能够吃苦的。”
“丁香、小丫,你们先别吃了,把饭菜给小猴子送过去。”丁香听后找了一个大碗,打算多给小猴子装点饭,别看小猴子瘦,饭量却很大。
“张大叔,饭在哪里呢?”张春来一听不停的挠头,尴尬的说到:“在酒楼里我只负责做菜,做饭有别人负责,这到了家里也习惯了。”
禄伯一听接茬说到:“忘记做饭就说忘记了,刚才你福叔还称赞了你半天。”
葛明笑着说到:“没关系,多给小猴子鱼肉和虾丸,咱们今天只吃肉,不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