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680章 火能暖身,故事才能暖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0章 火能暖身,故事才能暖心

陈皓站在那堆高耸的土堆前,环顾四周,脸上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坚定。

整整七天,净尘驿的“无烟祭”吸引了无数目光,也耗尽了他的心力。

但此刻,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封窑!”他沉声下令,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村民耳中。

汉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扛起夯土,一锹一锹地将主窑填实。

这不再是燃烧药材的药窑,不再是控诉“定神炭”罪恶的祭坛,而是一个象征,一个希望的胚胎。

加固后的炉台,像一座小小的山丘,静静地矗立在黄土地上。

“种梦回草!”陈皓再次下令。

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株株翠绿的幼苗,那是经过鸡血浸泡过的梦回草。

鸡血苗不易存活,但据说一旦成活,便能汲取地脉精华,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泥土的腥气混着草叶的清香,沁人心脾。

柳婆婆拄着拐杖,缓缓走到炉台前。

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却依然清澈明亮。

她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枚鸡骨牌,那是用祭祀过的公鸡腿骨雕琢而成,上面刻着古老的符文。

“火尽处,即是生根时。”柳婆婆的声音沙哑而庄重,仿佛一句古老的预言。

她将鸡骨牌埋入炉心,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村民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疑惑。

他们不明白,陈皓和柳婆婆到底要做什么。

陈皓看着大家疑惑的目光,笑了笑,解释道:“从前这炉烧的是药,后来烧的是命,现在我们要它烧出将来。”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莫名的力量,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洒在净尘驿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几个孩童在炉台边嬉戏玩耍,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声,驱散了白日的喧嚣,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生机。

突然,一个孩子惊呼起来:“快看,这里长出小草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在炉台中央,一株嫩芽破土而出,柔弱的叶片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

“醒心草!”有人惊呼道。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北岭村,也传到了每一个关心着“无烟祭”的人耳中。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皇宫深处,苏婉儿也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安神监”因“定神炭”一事被彻底裁撤,尚服局面临重组。

苏婉儿凭借着对香料的敏锐嗅觉和对织锦的深刻理解,被临时召用。

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尚服局,明争暗斗是家常便饭。

但苏婉儿并没有卷入其中,她不争职位,不求显贵,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一次会议上,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各殿熏炉改为陈列式,炭火仅供照明取暖,不得添药。”

这个建议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用意。

将熏炉改为陈列式,可以减少炭火的使用量,降低“定神炭”死灰复燃的风险。

而禁止在炭火中添加药物,则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苏婉儿的建议,恰好迎合了皇帝“清明理政”的心意,竟然获得了批准。

更妙的是,苏婉儿还趁机向尚服局推荐了几名“守根人”的女儿,让她们入宫担任绣坊教习,传授天然染料的技法。

这些“守根人”的女儿,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山林中采药,对各种天然染料的特性了如指掌。

她们的到来,给尚服局的织锦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婉儿还巧妙地将《采药歌》编为织锦纹样,让它悄然流传于嫔妃的裙裾之间。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皇宫中的氛围。

某日,一位小公主指着裙摆上的花纹,好奇地问她的母妃:“娘,这像不像一盏不冒烟的灯?”

而在京城的另一角,沈瞎子也悄然退居幕后。

他将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醒炉居”交予玄尘子打理,自己则携带一只神秘的漆盒,隐入了西山之中。

临行前夜,他秘密召见了李芊芊。

他将漆盒交给李芊芊,语重心长地说:“这里面有三十六洞天真传符令,也有我这些年记下的百条暗线。我不再唱书了,但你要记住——最厉害的火,是让人看不见的。”

几天后,“醒炉居”悄然改名为“明心书院”,开始招收寒门子弟,讲授“民生六艺”:炭、水、粮、药、织、信。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位讲师,竟然是曾为东厂审讯犯人的老仵作。

如今,他摇身一变,成了“毒炭辨识法”的专家,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着如何辨别劣质炭火的知识。

与此同时,远在南陵的周文远,也在积极推行着他的“炭政新政”。

他废除了官控配给制度,设立了“民选炭董会”,由各村推举代表,监督炭火的采购与分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政策,他亲自撰写了一篇《炭政论》,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火权即民权,炊烟系国脉。”

这篇文章的抄本,很快就流入了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一次经筵上,几名年轻的御史,竟然引用了《炭政论》中的观点,慷慨陈词,力陈炭政改革的必要性。

他们的举动,惹得大学士拍案怒斥:“此乃鼓动匹夫干政!”

然而,皇帝听闻此事后,却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若百姓连烧什么炭都要仰官鼻息,那朕的江山,岂不是建在烟上?”

深秋的风,带着一丝寒意,吹过净尘驿的废墟。

陈皓再次回到了这里,他站在那个已经长满杂草的炉台前,久久凝视着。

突然,他停下了脚步,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那里,有一块熟悉的石头……

深秋的风,裹挟着净尘驿特有的尘土气息,扑面而来。

陈皓眯起眼,适应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他记得七天七夜的“无烟祭”,记得百姓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也记得李少爷狰狞扭曲的面孔。

他穿梭于残垣断壁之间,这里的确变了。

曾经的祭坛,如今已是简陋的露天学堂。

孩子们稚嫩的童音,穿透了瑟瑟秋风,清晰地传入他的耳中:“燃真火,见本心,驱散阴霾,重塑乾坤!”

陈皓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他走到那株顽强生长的“醒心草”旁,孩子们正围坐着,用树枝在泥地上比划着什么,口中念念有词,诵读的正是他编写的《火帖》。

泥土的芬芳,混合着孩子们身上的奶香味,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

忽然,一阵劲风吹过,炉顶的枯枝发出“簌簌”的声响,一只陈旧的香囊,从缝隙间飘落,坠落在陈皓脚边。

他捡起香囊,入手轻柔,熟悉的丝绸触感让他心头一震。

这是……苏婉儿当年入宫时佩戴的!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香囊,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片干枯的梦回草。

草叶背面,用极细的墨迹写着几行小字:“炉已空,心已明,待君共看太平星。”字迹娟秀,力透纸背,仿佛带着苏婉儿特有的坚韧。

陈皓仰望长空,万里无云,几行南归的雁阵,在天际划过,恰好组成一个巨大的“天下”二字。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走吧,”他对身后的柱子说道,声音平静而坚定。“该回去了。”

柱子挠了挠头,憨厚地问道:“还回来吗,皓哥?”

陈皓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说道:“不用回来了……”他的目光扫过这片土地,扫过孩子们充满希望的脸庞,扫过那株迎风摇曳的醒心草。

“因为这里,已经是我们了。”

柱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跟在陈皓身后,慢慢地离开了净尘驿。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秋风瑟瑟,吹皱了净尘驿这片贫瘠土地上人们的脸庞,却吹不散他们眼中的热切。

自从那株“醒心草”破土而出,这里就成了北岭乃至周边几个村落百姓心中的圣地。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那座焦黑的炉台时,早已等候多时的百姓便会蜂拥而至,只为一睹“神草”的真容。

老农们颤颤巍巍地跪在炉台前,点燃自制的香烛,对着那株小草喃喃自语,祈求神灵保佑。

他们浑浊的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看到了久违的希望。

孩子们则天真烂漫地绕着炉台嬉戏打闹,他们用稚嫩的嗓音,唱着新编的童谣:“炭烧尽,芽冒顶,黑炉子里长性命!”清脆的歌声,回荡在净尘驿的上空,给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带来了一丝活力。

陈皓站在远处,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他没有阻止百姓的举动,也没有刻意宣扬“醒心草”的神奇。

他深知,堵不如疏,与其强行压制,不如顺势引导。

他只是悄悄地安排柱子在炉台周围设置了三道木栏,每日限制一百人入内参观,以防止人流过于拥挤,损伤了幼小的“醒心草”。

同时,他还安排守根人轮流值守,向百姓们讲述梦回草的来历,以及“无烟祭”的意义。

夜晚,皓记酒馆的后院里,陈皓和李芊芊相对而坐。

“芊芊,你说,他们是真的相信这株草有神力,还是只是想找个念想?”陈皓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探寻。

李芊芊沉吟片刻,抬起头,认真地说道:“或许两者都有吧。经历了定神炭的事情,百姓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他们需要一个寄托,一盏明灯。这株草,恰好填补了他们心中的空缺。”

陈皓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他明白,百姓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株草,而是一个故事,一个能够温暖人心的故事。

“火能暖身,故事才能暖心。我们要让这株草,长进人的命里去。”陈皓眼神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