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第374章 百草堂之番茄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番茄花解夏瘟

清光绪二十七年的夏天,南方的雨像断了线的珠子,连着半个月没歇脚。清溪镇外的河水涨得漫过了堤岸,镇里的土路踩上去能陷到脚踝,空气中满是潮湿的霉味。惠民药铺的木门从早到晚都敞着,药香混着熬药的热气飘到街对面,却压不住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王宁站在柜台后,指尖捻着最后一点金银花,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穿着件浆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领口沾着圈淡淡的药渍——那是今早给病人喂药时溅上的。作为百草堂的第七代传人,他掌勺惠民药铺已有十年,从未见过这般棘手的瘟疫。入夏先是连阴雨,后又突然暴晴,日头毒得能晒裂石板,镇上的人接二连三倒下,症状竟都一样:口干得像吞了火炭,咽喉肿得咽不下粥,有的下肢还肿得发亮,一按一个坑。

“掌柜的,连翘也见底了。”药柜后的王雪探出头,小姑娘梳着双丫髻,发梢别着朵晒干的薄荷,手里捧着个空了的陶罐。她是王宁的妹妹,三年前从乡下投奔来,如今已能熟练地分拣药材,只是眼下看着空陶罐,眼圈有点发红,“方才李阿婆来抓药,说她孙子肿得连鞋都穿不上了,哭着要喝水,可喝多少都不管用……”

王宁还没应声,里屋的门帘“哗啦”一声被掀开,张娜端着个冒着热气的砂锅走出来。她绾着发髻,鬓边插着支银簪,围裙上沾了不少褐色的药汁,额角沁着细汗:“又熬好了两锅,先给最严重的那几家送去。”她把砂锅放在柜台上,瞥见王宁手里的金银花,声音低了些,“实在不行,要不要……去济世堂问问?”

这话刚出口,门外就传来一阵脚步声,两个穿着短打的汉子堵在了门口,为首的那人三角眼,嘴角叼着根烟卷,正是孙玉国的手下刘二。他斜靠在门框上,打量着药铺里挤满的病人,语气带着挑衅:“王掌柜,我家孙掌柜说了,你要是肯把西街的生意让出来,他愿意匀你五十斤金银花、三十斤连翘。不然啊,这清溪镇的药材,你一粒也别想拿到。”

王宁放下手里的药材,走到刘二面前,眼神沉得像浸了水的青石:“孙玉国这是趁火打劫。药材是用来救命的,不是他用来抢地盘的筹码。你回去告诉他,我王宁就是把药铺拆了,也绝不会做这种亏心事。”

刘二“嗤”了一声,吐掉烟卷用脚碾灭:“王掌柜,你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这瘟疫要是再拖几天,镇上的人还能活几个?到时候你惠民药铺,可就成了‘害民药铺’了!”说罢,他带着手下扬长而去,留下满屋子病人的窃窃私语,有人开始小声啜泣,有人则焦虑地盯着空了的药柜。

王宁转过身,看着满屋子期盼的眼神,深吸了口气:“大家放心,我王宁就算走遍千山万水,也一定能找到解药。”他走到里屋,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植物名实图考》,指尖在书页上摩挲着,目光落在“番茄”那一页——上面写着“酸甘,微寒,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只是这番茄原产于西洋,镇上人种来多是当果腹的菜,从未有人用过它的花入药,眼下实在没了办法,或许这不起眼的小花,能成救命的希望?

“婉儿呢?”王宁突然想起什么,抬头问张娜。

“一早天没亮就出去了,说要去镇外的山里找找有没有能用的草药。”张娜擦了擦汗,“临走前还说,要是找不到,就去邻镇的菜园看看,说不定能有意外发现。”

王宁点点头,把《植物名实图考》揣进怀里,拿起墙角的药筐:“我也出去看看,你和雪儿照看好药铺,要是婉儿回来了,让她立刻去找我。”说罢,他掀开帘子走进烈日里,阳光刺眼得让他眯起了眼,远处的菜园里,一片金黄的番茄花在风中摇曳,像星星点点的火苗,在这绝望的瘟疫里,透着一丝微弱的希望。

林婉儿的青布裙角沾着泥点,裤脚被山间的荆棘勾出了细毛边。她背着的采药篓里,只躺着几株蔫蔫的薄荷和蒲公英,这已是她在镇外山林里奔波的第三个时辰。日头爬得越来越高,晒得她额头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落在脖颈的药囊上——那是王宁亲手给她缝的,里面装着驱蚊的艾草和提神的佩兰,此刻却压得她肩头发沉。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林婉儿坐在一块青石上,掏出腰间的水囊抿了一口,目光扫过远处的田埂。清溪镇外的菜园连成一片,只是连日雨涝加暴晒,不少蔬菜都打了蔫,唯有几畦番茄藤长得格外旺盛,翠绿的藤蔓顺着竹架攀爬,枝桠间缀满了细碎的黄花,像撒了把金豆子。她想起王宁曾说过,番茄是西洋传来的“番柿”,果肉酸甜可食,却从未提过花能入药,可眼下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材已断了供,不妨去菜园问问菜农,或许能有新发现。

顺着田埂走到番茄地旁,林婉儿便看见一个佝偻的身影蹲在地里,正用袖子抹着眼泪。那人是镇里的菜农老李,灰布短褂上沾着泥土,手里攥着一把发黄的番茄叶,面前的番茄藤虽然开花繁盛,挂着的青果却稀稀拉拉,还落了不少在地上。

“李伯,您这是怎么了?”林婉儿快步走过去,递上自己的水囊。

老李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上还挂着泪痕,眼眶通红:“姑娘是惠民药铺的吧?唉,别提了,这番茄看着长得好,果子却留不住,本想靠这点收成给孙子抓药,可如今……”他话没说完,声音就哽咽了,“我那小孙子,前天开始口干得直哭,喉咙肿得连娘的奶都咽不下,腿也肿得像萝卜,王掌柜的药铺没了药材,济世堂的孙玉国又把药价抬到天上去,我这老骨头,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孙子……”

林婉儿的心猛地一揪,老李孙子的症状,和镇上的瘟病一模一样。她的目光落在番茄藤上,那细碎的黄花在阳光下晃得人眼亮,忽然想起王宁曾翻着《植物名实图考》跟她说过:“万物皆可入药,关键在辨其性味。你看这番茄,酸甘能生津,微寒可清热,说不定全身都是宝。”

“李伯,您别急。”林婉儿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番茄花,花瓣柔软,带着淡淡的清香,“我能不能摘几朵番茄花回去?王掌柜懂药材,或许这花能派上用场。”

老李愣了愣,随即连连点头:“姑娘尽管摘!别说几朵,要是能救我孙子,这一园子的花都给你们!”

林婉儿小心地摘了半篓番茄花,又问老李要了些成熟的番茄和晒干的番茄藤,谢过老李后便快步往镇上赶。刚走到药铺街口,就看见王宁背着空药筐往回走,青布长衫被汗水浸得发深,脸上满是疲惫。

“王大哥!”林婉儿加快脚步迎上去,举起手里的采药篓,“你看我找到了什么!”

王宁低头看向篓里的番茄花,眼睛倏地亮了。他伸手捏起一朵,放在鼻尖轻嗅,又仔细观察花瓣的纹路和花蕊,指尖在花瓣上轻轻摩挲:“婉儿,你怎么想到摘番茄花的?”

“方才在李伯的菜园,听他说孙子染了瘟病,我就想起你说过番茄‘酸甘微寒’,或许这花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林婉儿喘着气,把老李的困境和番茄地的情况说了一遍,“眼下药材紧缺,不如让张阳药师试试,说不定能成。”

王宁握着番茄花的手紧了紧,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好!咱们这就回去找张阳。”

两人快步走进药铺,张阳药师正坐在柜台后整理药方,青布长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沾着药粉,鼻梁上架着一副铜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严谨。他见王宁和林婉儿进来,放下手里的毛笔,目光落在篓里的番茄花上:“王掌柜,这是……”

“张阳,你看看这番茄花。”王宁把番茄花递过去,“《植物名实图考》载番茄‘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眼下瘟病患者多口干咽痛、下肢水肿,正合此症。你经验丰富,能不能试试炮制这番茄花,配伍成药?”

张阳接过番茄花,先是仔细观察形态,又取来一小块放进嘴里轻嚼,眉头微微蹙起:“味微苦,带些清甜,确实有寒凉之气。只是这花从未入药,需先炮制去其生涩,再配伍甘草调和药性,薄荷助其利咽,方能试服。”他起身走到药炉旁,取来竹筛将番茄花铺开,“我先烘干炮制,再取少量熬成药汁,自己先试服半日,确认无虞后再给病人用。”

王宁点点头,目光扫过药铺里等待的病人,又看向篓里的番茄花,那细碎的黄花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在这绝望的瘟病里,终于点燃了一簇救命的火苗。

药铺后院的晒药场上,竹筛里的番茄花正被午后的日头晒得微微卷曲,金黄的花瓣渐渐透出浅褐色,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清甜中带着微苦的香气。张阳药师蹲在筛子旁,不时用木耙轻轻翻动花瓣,铜框眼镜滑到了鼻尖,他却浑然不觉,目光专注得像在雕琢一件珍宝——这是清溪镇百姓最后的希望,半点也马虎不得。

“张药师,水烧好了。”王雪端着铜壶走过来,双丫髻上的薄荷干花晃了晃,她看着竹筛里的番茄花,眼神里满是期待,“这花真的能治好瘟病吗?方才李阿婆又来问了,说她孙子已经喝不下水了。”

张阳直起身,接过铜壶往药炉旁的陶罐里添了些水,声音沉稳:“先试了才知道。药材这东西,从来不是看名气大小,是看能不能对上病症。这番茄花性味微寒,正好能清瘟病里的热毒,只是得炮制得法,配伍精准。”他从竹筛里舀出二两烘干的番茄花,又从药柜里取了甘草、薄荷各一钱,仔细称量后,一同放进砂锅。

药炉里的炭火正旺,砂锅上架着铁架,水汽渐渐从锅盖的缝隙里冒出来,带着番茄花的清香和甘草的甜润,飘满了整个后院。王宁站在一旁,青布长衫的下摆被风吹得轻轻晃动,他手里攥着那本《植物名实图考》,目光落在砂锅里翻滚的药汁上,眉头虽仍微蹙,眼底却比先前多了几分笃定——林婉儿找到的这簇黄花,或许真能破了这场死局。

约莫半个时辰后,张阳掀开锅盖,药汁已熬成了浅褐色,冒着细密的热气。他取来一个白瓷碗,倒了小半碗药汁,待温度稍降,便端起来一饮而尽。王雪在一旁看得紧张,攥着衣角问道:“张药师,苦不苦?有没有不舒服?”

张阳咂了咂嘴,回味着药汁的口感,又摸了摸自己的喉咙:“苦中带甜,入喉后倒觉得清爽,没有不适。你们先回前堂照看病人,我在这儿守着,若半个时辰内没有头晕、腹痛的症状,就把药汁分下去。”

王宁点点头,带着王雪回到前堂。此时药铺里的病人比早晨更多了,不少人扶着墙咳嗽,有的家属则蹲在角落低声啜泣。张娜正忙着给病人递水,额角的汗珠不断往下滴,见王宁进来,便迎上去小声问:“怎么样了?张药师那边有消息吗?”

“还在试药,再等等。”王宁拍了拍妻子的肩膀,目光扫过人群,忽然看见角落里缩着一个瘦小的身影——那是老李的孙子,由老李的儿媳抱着,孩子脸色通红,嘴唇干裂起皮,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呼噜声,小腿肿得发亮,一按就是一个深深的坑。

王宁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他心头一紧。“孩子这样多久了?”他问道。

老李的儿媳红着眼眶,声音哽咽:“从昨天晚上开始就不怎么说话了,今天早上连水都咽不下去,腿也肿得越来越厉害……王掌柜,您一定要救救他啊!”

王宁刚要开口安慰,后院突然传来张阳的声音:“王掌柜!可以了!”

众人闻声都抬起头,只见张阳快步从后院走出来,铜框眼镜后的眼睛里带着几分欣喜:“半个时辰了,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喉咙清爽了不少,这药汁能行!”

这话像一颗定心丸,让药铺里的气氛瞬间活了过来。张阳立刻指挥着王雪和张娜,把熬好的药汁分装到小碗里,先给病情最重的病人服用。老李的儿媳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将药汁喂进孩子嘴里,孩子起初还抗拒,可药汁的清甜让他渐渐安静下来,竟主动咽了几口。

“大家别着急,每人都有,慢慢来。”王宁站在柜台前,声音温和却有力量,“这药汁需要连续喝三天,明天我们会准备更多,大家放心。”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推开了,林婉儿背着满满一篓番茄花走进来,青布裙角沾着更多的泥点,脸上却满是笑容:“王大哥,我又去李伯的菜园摘了些番茄花,还跟镇上其他种番茄的人家说了,他们都愿意把花捐出来,明天一早就能送来!”

王宁看着篓里新鲜的番茄花,又看了看正在喝药的病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走到门口,望着远处的菜园,夕阳正洒在番茄地里,金黄的花朵在暮色中闪着光,像是无数颗希望的星辰。

可这份希望没持续多久,第二天一早,药铺刚开门,就有几个村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脸色发白:“王掌柜!不好了!镇外菜园的番茄藤,全被人砍了!”

王宁心里“咯噔”一下,快步跟着村民跑到菜园。只见往日里生机勃勃的番茄地一片狼藉,翠绿的藤蔓被拦腰斩断,散落的番茄花铺满了地面,老李正蹲在地里,看着被砍断的藤蔓,老泪纵横:“这是谁啊!这可是我们的救命花啊!”

林婉儿蹲下身,捡起一段被砍断的藤蔓,发现切口整齐,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一定是孙玉国干的!”她咬牙切齿地说,“昨天我们用番茄花治好了病人,他眼看生意被抢,就想出这种阴招!”

果然,没过多久,镇上就传开了谣言,说番茄花有毒,喝了会加重病情,甚至有人说昨晚喝了药汁的人已经开始吐血。一时间,村民们人心惶惶,原本要送番茄花来的人家也纷纷打了退堂鼓,药铺的番茄花库存,只剩下林婉儿昨天摘来的那一点。

王宁站在药铺里,听着外面的谣言,看着空荡荡的药筐,眉头又拧成了疙瘩。张阳药师在一旁研磨着剩下的番茄花,声音低沉:“王掌柜,现在怎么办?剩下的药汁,最多只能支撑今天了。”

王宁沉默了片刻,忽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能砍断藤蔓,却断不了我们治病救人的心思。没有现成的番茄花,我们就自己种!”

“自己种?”张阳药师停下手里的药杵,铜框眼镜后的目光带着几分惊讶,“可番茄从播种到开花,至少要半个月,眼下病人等不起啊!”

王宁走到药铺后院,指着那片闲置的空地——原本是用来晾晒药材的,如今只堆着些破旧的竹筛和陶罐。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把土,泥土湿润松软,还带着雨后的潮气:“先种了再说!能早一天开花,就能早一天救更多人。况且我们还有剩下的番茄花,能撑一天是一天。”

话音刚落,林婉儿就扛着一把锄头从门外走进来,青布裙上沾的泥比昨天更多,却笑得格外爽朗:“王大哥说得对!我刚才去镇上问了,不少村民家里都有番茄种子,只是往年都是春播,没人敢在夏天种。但眼下情况特殊,只要我们细心照料,说不定能让它早点开花!”

张娜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几块刚蒸好的玉米饼:“我已经跟邻里说了,愿意帮忙种番茄的,药铺管饭。刚才李伯还来传话,说要带着菜园里的老伙计来帮忙,他们种了一辈子菜,懂怎么催苗。”

王宁看着身边的人,心中一阵温热。他接过林婉儿手里的锄头,用力挖下第一锄:“那就开工!婉儿你负责去收集种子和农具,张阳你留下配药,照顾病人,张娜和雪儿负责烧水做饭,我去召集村民!”

消息很快传遍了清溪镇。半个时辰后,药铺后院就挤满了人。老李带着几个菜农,扛着锄头、提着水桶赶来;有妇人抱着自家的种子,还带来了装秧苗的竹筐;就连平日里不爱出门的老人,也拄着拐杖来帮忙筛土。大家没人抱怨天热,也没人提报酬,只想着早点把番茄种下去,早点治好瘟病。

林婉儿把收集来的番茄种子倒进一个陶盆里,又倒了些温水:“李伯说,用温水泡种子能催芽,泡上两个时辰,再种到土里,发芽会快很多。”她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搅拌种子,指尖沾满了泥水,却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王宁和村民们一起翻地,青布长衫的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的胳膊上沾了不少泥土,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土里。他时不时直起身,给村民们递水,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渐渐有了底气——只要人心齐,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张阳药师在药铺前堂配药,不时探头看向后院。他把剩下的番茄花分成两份,一份烘干后和甘草、薄荷一起熬成药汁,给病情重的病人服用;另一份则捣成汁,加入蜂蜜,制成含片,方便轻症病人随身携带。“这番茄花汁性凉,加蜂蜜既能调和药性,又能生津止渴,正好应对口干的症状。”他一边给病人递药片,一边耐心解释,“大家别信外面的谣言,这药要是有毒,我第一个就不会让大家吃。”

到了傍晚,后院的地里已经种满了番茄种子,村民们还在田埂边搭起了简易的棚子,准备晚上轮流守着,浇水、除草。老李坐在棚子下,喝着张娜递来的凉茶,看着地里的幼苗,感慨道:“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次在夏天种番茄。但只要能救孩子们,再累也值了!”

就在这时,药铺门口传来一阵马蹄声。众人抬头看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男人,带着几个伙计,牵着几匹驮着大包袱的马走了过来。那人面白无须,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是镇上的药材商人钱多多。

“王掌柜,别来无恙啊!”钱多多走进药铺,一眼就看到了后院忙碌的村民,还有前堂正在服药的病人,他收起折扇,语气诚恳,“我听说清溪镇闹瘟病,孙玉国那厮趁机抬价,你用番茄花治病,还被人毁了菜园,就赶紧从邻镇收了些番茄花,连夜赶了过来。”

王宁又惊又喜,快步迎上去:“钱老板,你怎么会……”

“你忘了?去年我娘得了咳喘,四处求医都没好,是你用几味普通的草药就治好了,还分文未取。”钱多多拍了拍王宁的肩膀,指了指门口的马,“那些包袱里都是新鲜的番茄花,还有些种子,够你用一阵子了。我已经跟邻镇的菜农说了,后续还会陆续送过来,你放心治病,药材的事包在我身上!”

王宁握着钱多多的手,一时说不出话来。夕阳的余晖洒在药铺里,映着众人的笑脸,也映着那些装满番茄花的包袱。林婉儿走到后院,看着刚种下的种子,忽然指着土里冒出的一点嫩芽,兴奋地喊道:“快看!发芽了!才几个时辰就发芽了!”

众人围过去,只见土里真的冒出了细小的嫩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一点水珠,在夕阳下闪着光。张阳药师推了推眼镜,笑着说:“看来天公也助我们,这番茄苗长得快,不出十天,就能开花了!”

王宁看着那株嫩芽,又看了看身边的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场与瘟疫的较量,他们已经赢了一半。而那些在土里悄然生长的番茄苗,不仅是治病的希望,更是人心凝聚的力量。

雨后的清晨,药铺后院的番茄苗又长高了一截,翠绿的藤蔓顺着竹架攀爬,枝桠间缀着星星点点的花苞,像撒了把碎金子。林婉儿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幼苗浇水,指尖拂过花苞时,嘴角忍不住上扬——这是众人用汗水浇灌的希望,眼看就要绽放了。

前堂里,张阳药师正忙着给病人分发番茄花含片。经过几日治疗,不少病人的症状都减轻了:口干的能喝下粥,咽痛的能开口说话,就连下肢水肿的,按压时也不再留下深深的坑。老李的孙子抱着一碗小米粥,吃得津津有味,小脸也恢复了血色,只是偶尔还会咳嗽几声。

“慢点吃,别噎着。”老李坐在一旁,看着孙子,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他转头看向王宁,拱手道:“王掌柜,这次真是多亏了你和番茄花,不然我们祖孙俩……”话没说完,声音就哽咽了。

王宁连忙扶起老李:“李伯,这是我应该做的。要谢,也得谢大家齐心协力,要是没有村民帮忙种地,没有钱老板送药材,光靠我一个人,也撑不到现在。”

话音刚落,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村民簇拥着一个人走进来,那人低着头,正是孙玉国的手下刘二。他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脸色发白,声音颤抖:“王掌柜,这是孙掌柜让我送来的……他说之前是他不对,不该抬价,不该砍番茄藤,更不该造谣。这些是他攒的药材,愿意捐给药铺,求大家原谅他。”

众人都愣住了。原来,孙玉国造谣后没过几天,他的儿子也染上了瘟病。他本想凭着高价买来的药材治病,可那些药材大多是陈货,根本不管用。眼看儿子的病情越来越重,他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村民看不过去,给了他几片番茄花含片。没想到,儿子服用后,症状很快就缓解了。孙玉国这才明白,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有多荒唐,便让刘二送来药材,主动认错。

王宁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金银花、连翘等药材,虽然不多,却都是上好的干货。他看着刘二,语气平和:“你回去告诉孙掌柜,药材我们收下了,之前的事,大家可以既往不咎。只是希望他记住,医者仁心,药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来谋利的。”

刘二连连点头,感激地退了出去。药铺里的村民们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孙玉国终于醒悟了,也有人说,是番茄花让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又过了几日,药铺后院的番茄花终于全开了。金黄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微风一吹,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镇。王宁带着众人采摘番茄花,张阳药师则忙着炮制、配药,药铺里一派忙碌而热闹的景象。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康复,清溪镇的瘟病终于平息了。

瘟疫过后,王宁做了一件事——他请镇上的石匠,在药铺门前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番茄花解夏瘟记”,详细记录了这次瘟疫的经过,以及番茄花的性味、炮制方法和配伍药方。他还特意在石碑末尾加上了一段话:“万物皆可入药,唯医者仁心不可缺;众生皆可互助,唯人心齐方可破万难。”

立碑那天,清溪镇的村民都来了。老李带着孙子,给石碑上了一炷香;钱多多特意从外地赶来,还带来了新的番茄种子;就连孙玉国,也悄悄来了,站在人群后面,看着石碑上的字,羞愧地低下了头。

林婉儿站在王宁身边,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王大哥,你看,这番茄花不仅治好了瘟病,还让大家的心更齐了。”

王宁点点头,目光落在石碑上,又看向远处的菜园。那里的番茄已经结出了青果,再过些日子,就能成熟了。他想起瘟疫最严重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找药、种药、制药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感慨:“这石碑不仅是为了记录番茄花的药用,更是为了记住这份人心。只要大家都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石碑上,也洒在药铺前的人群中。番茄花的香气在空气中飘荡,像一首无声的歌,诉说着清溪镇的故事,也诉说着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而那块石碑,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人,永远记住医者仁心,永远记住人心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