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里外的另一座山头上,阿敏正带着1500头建奴眼睁睁看着营地被轰炸的景象。
当看到火箭弹密集落下、营区瞬间变成废墟时,建奴们纷纷倒吸凉气,有的甚至忍不住发抖;
当12枚亮白色火球在营地上空相继炸开时,连阿敏都瞳孔骤缩,心脏像被攥紧般难受。
他咬牙切齿地盯着那片火光,拳头攥得指节泛白:
“该死!这才过去两个多月,海贼居然又有了威力如此巨大的火箭弹!”
身边的亲兵不敢接话,只觉得那亮白色的火球像噩梦般,深深烙在了心里。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火器,连撤离到1公里外,都能感受到那股灼热与震撼。
……
“少东家,各艇剩余火箭弹清点完毕!”
“火锋号”炮长对着李国助躬身汇报,
“火锋号剩194枚,其中44枚是新型凝固汽油火箭弹,剩余150枚为爆炸火箭弹;”
“火锐号120枚,火勇号115枚,火烈号100枚,火毅号105枚,火捷号95枚,火安号85枚,火定号90枚,火平号80枚,火宁号40枚。”
“总计剩余1024枚,所有剩余的新型凝固汽油弹均在火锋号上!”
“少东家,咱们还要继续轰炸吗?”
“不必再炸了,这些火箭弹留着还有用。”
李国助摇了摇头,对炮长道,
“你去发灯光信号给沈将军,就说轰炸任务已完成,舰队可以撤了。”
炮长却没立刻转身,眉头皱了皱,迟疑着开口:
“大人,属下斗胆多问一句……”
“我听说咱们这硝糖火箭弹虽说威力大,可保质期实在有限的很……”
“要是这次不趁机清空库存,怕是再过三个月装药就会受潮失效了,真不继续轰炸吗?”
这话一出,李国助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眼神陡然锐利如刀,上前一步厉声质问:
“你怎么知道火箭弹的保质期?!”
要知道,硝糖炸药的核心配方,至今只在李国助、徐光启、薄珏、徐正明,以及雅兰城军械库寥寥几位心腹之间保密;
袁可立和沈有容虽知晓硝糖的成分和比例,却不懂装填的核心工艺。
更关键的是,硝糖的两种成分硝酸钾和蔗糖均极易吸湿,远不如黑火药中硫磺、木炭自带防潮性。
这一特性与相应的储存技术,是永明镇火器研发的最高机密,一个普通炮长怎会知晓?
炮长被李国助的气势吓得一哆嗦,连忙躬身解释:
“少东家息怒!属下先前在宁古塔1号火箭炮阵地驻扎过,”
“出发前曾受命试射过阵地上储存的火箭弹,看能不能用在这次的任务中。”
“结果大半都出了故障,薄珏大人说,是因为装药受潮失效了……”
“属下这才擅自猜测,绝非刻意打探机密!”
李国助盯着炮长慌张的神色看了片刻,见他不似说谎,这才暗自松了口气,语气也缓和下来:
“那些是早期产品,当时防潮工艺还不成熟。”
“如今咱们已经改进了制造工艺和存储技术,火箭弹的保质期能延长到两年。”
“所以这些剩余的火箭弹,往后有的是用武之地,不必急于这一时。”
炮长这才恍然大悟,连忙点头:
“原来是这样!请恕属下无知!这就去吩咐传令兵发信号!”
明末手工时代,硝糖火箭弹因硝酸钾、蔗糖双吸湿性原料,加上手工炭火烘干、蜂蜡涂刷不均、木壳密封简陋的工艺,保质期最多仅6-12个月,江南梅雨季节3天药柱就增重1%,北方地窖也撑不过1年;
但永明镇蒸汽机技术成熟后,通过重构“生产-密封-干燥-储存”全链条,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
在生产环节,实现“蒸汽-化学协同”,10吨压力的蒸汽螺杆压机让硝糖药柱密度从1.4g\/cm3提至1.6g\/cm3,孔隙率降40%;
通过120c、0.2mpa的高压蒸汽给引信药捻硫化处理,吸水率从15%降至3%,浸泡24小时仍能燃烧。
在密封工艺上,蒸汽螺旋压机将2mm铁皮卷制误差缩至±0.1mm,配合蒸汽锅炉提供的250c稳定热源焊接铅锡合金,让外壳焊缝渗透率从15%降至2%;
蒸汽传动的浸蜡机还能给药柱涂覆均匀蜂蜡层,防潮寿命比手工涂刷延长3倍。
在原料脱水环节,通过将生产环节的废蒸汽通入金属管道,实现了蒸汽恒温烘干房,靠金属管道散热+风扇排潮,将硝糖含水量从1-2%压至0.5%以下;
更用蒸汽机驱动真空泵实现硝酸钾蒸汽重结晶,纯度从95%提至98%,减少80%吸湿性杂质,从源头切断吸湿路径。
储存环境更是迎来革命,蒸汽除湿仓库用废蒸汽流经冷铜管冷凝成蒸馏水,将仓库湿度从70%Rh稳控在40%Rh以下;
蒸汽管道缠绕的木质货架维持15-20c恒温,避免药柱温差结露;
蒸汽拖船则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在途吸湿量从3%降至0.5%。
不过目前,单台蒸汽机仅能支撑每月5000枚火箭弹的密封处理,严重制约了火箭弹的使用规模。
饶是如此,硝糖火箭弹保质期仍从6-12个月跃升至18-24个月,从“经验玄学”变成“科学可控”。
这便是李国助敢留存弹药的底气,也是永明镇火器超越时代的关键所在。
沈有容在薄珏号上看到火烽号发出的灯光信号,立刻对旗手道:
“传令各船,起锚撤离!”
撤退的灯光信号在整个舰队中传开,永明舰队的船只依次行动:
薄珏号率先拔锚,轮桨搅动江水,带着船身缓缓驶离;
5艘鹰船分列左翼,侧舷佛郎机炮保持戒备;
6艘唬船在右翼巡航,桨手们默契划动,保持着稳定的节奏;
5艘蒸汽拖船则拉着火箭炮艇和补给船,米尼枪兵站在船舷,警惕地望向岸边。
甲板上的士兵们大多靠在船舷边,脸上虽难掩疲惫,眼底却透着胜利的光彩。
他们虽未占领吉林乌拉,却用火箭弹将四座建奴大营炸成焦土,有力地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