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靖王在朝堂上的攻势被挫败,格物大学堂的设立亦成定局,叶明并未因此而稍有懈怠。

他深知,思想的壁垒远比权力的壁垒更难打破。

要让格物之学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学理层面,与传统的经学体系进行一场正面交锋,赢得士林之心,至少是部分开明士人之心。

机会很快到来。每年秋季,京城都会举办一场由国子监牵头、各大书院参与的“经筵辩学会”,乃是士林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

往年,辩题无非是经义诠释、先王治道,今年,在叶明的暗中推动和太子一系官员的运作下,辩题赫然增加了一项——“格物致知,于治国平天下有何实益?”

此议一出,顿时在士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此乃切中时务之题,反对者则斥其为“标新立异,亵渎圣学”。但皇帝对此颇感兴趣,御笔亲批准予列入辩题。

辩学会当日,国子监明伦堂内,名儒云集,学子如堵。空气仿佛都带着笔墨与思想的硝烟味。

代表传统经学立场的是国子监祭酒周鸿儒,一位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老先生;而代表格物院出战的,并非叶明本人,而是经过他精心指导、已然在算学和格物理论上崭露头角的赵青川!此举意在表明,格物之学,自有后来人。

辩论伊始,周鸿儒引经据典,从《大学》“格物致知”的本义出发,阐述其乃修身养性、诚意正心之基,最终目的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他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格物院所务,沉溺于“器”之末节,而忽视了“道”之根本,乃是舍本逐末。

“夫匠人制器,农夫耕田,此皆小技,自有其道。然治国平天下,需明大道,通古今之变,岂是摆弄些许奇巧之物所能企及?”周鸿儒声音洪亮,气势磅礴,引得满堂多数传统士子频频颔首。

轮到赵青川。他身着格物院特有的深蓝色学袍,虽面容尚显稚嫩,但眼神清澈而坚定。他先向周鸿儒及在场大儒恭敬行礼,然后不卑不亢地开口:

“周祭酒所言极是,‘道’乃根本。然学生愚见,‘道’与‘器’,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未有离器之道,亦未有离道之器。”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地说道:“《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可见,道器本为一体,变化推行,方能通达。格物院所追寻的,正是这‘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的过程!”

他避开空洞的争论,直接举例说明:“敢问祭酒,若不明勾股方圆之‘理’(道),如何丈量田亩、规划城池(器)?”

“若不通水流力学之‘理’(道),如何修筑堤坝、疏导江河(器),以保万民平安?若不知万物变化之‘理’(道),如何改良农具、选育良种(器),以足食丰衣?”

一连串的发问,将抽象的“道”与具体的“器”紧密联系起来。

他接着说道:“格物院研制之火器,非为嗜杀,乃为止戈,以暴制暴,护我边民,此非‘平天下’之实策?改良漕运、开辟海运,使南粮北调,解民倒悬,此非‘治国’之要务?推广农技、百工,使百姓丰衣足食,此非‘亲民’之根本?”

赵青川言辞恳切,逻辑严密,每一问都指向经世济民的实际效果。

“格物致知,非是抛弃圣贤之道,而是将圣贤心中‘民胞物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用实实在在的方法,落到实处!若空谈性理而无补于世,与晋人清谈何异?于国何益?于民何益?”

最后一句,他引用了历史上空谈误国的典故,虽未明指,却让在场许多崇尚实学的官员和学子心有戚戚。

周鸿儒一时语塞。他擅长义理辨析,却难以反驳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实效。他身旁一位弟子忍不住喝道:“强词夺理!尔等所学,不过是工匠之术,岂能与圣贤大道相提并论!”

赵青川并未动怒,反而平静地反问:“敢问这位兄台,若圣贤复生,见百姓因水患流离,是会空谈‘仁者爱人’,还是会设法‘掘井筑堤’?见外敌入侵、生灵涂炭,是会空谈‘义之所在’,还是会思索‘砺兵秣马’?格物之学,所求者,正是那‘掘井筑堤’、‘砺兵秣马’的实在法子!此心此志,与圣贤何异?”

这番对话,将辩论提升到了“知行关系”与“儒学真谛”的层面。

赵青川虽年轻,却展现出了对儒学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其立足现实、追求实效的态度,更赢得了一些务实派官员和年轻学子的暗暗喝彩。

这场辩论并未决出明确的胜负,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它首次在最高级别的士林学术场合,公开为“格物致知”的实用价值进行了有力的辩护,打破了经学对此概念的垄断诠释。

许多原本对格物院抱有偏见或仅闻其名的士人,开始重新思考“道”与“器”、“知”与“行”的关系。

经筵之后,陆续有一些地方书院的山长、甚至个别名声不显但思想活跃的致仕官员,开始主动与格物院接触,索取教材,交流看法。

格物大学堂的报名人数,在辩论结束后出现了又一波明显的增长,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颇有家学的士绅子弟。

叶明站在格物院的阁楼上,看着院内匆匆来往、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知道思想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

赵青川的出色表现,证明了格物院不仅能培养技术人才,更能培养出兼具实学功底与思辨能力的士人。

“大道初显,然前路仍长。”叶明轻声自语。他知道,一次辩论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观念,守旧势力的反扑也不会停止。但经此一役,格物之学总算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辩护者。

接下来,他要做的,是让这初显的“大道”,伴随着更多惠及民生的成果,伴随着格物大学堂培养出的一批批栋梁之才,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

而靖王,或者其他任何阻碍这股洪流的力量,都将在其面前,接受最终的考验。帝国的未来,正在这思想的碰撞与技术的革新中,悄然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