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局内部的暗流,终于在《大庆药典》的编撰进入攻坚阶段时,演变成了一场公开的冲突。
冲突的焦点,集中在一张名为“金疮生肌散”的着名秘方上。
此方据传对治疗刀剑创伤、促进伤口愈合有奇效,历来被太医署几位元老视为不传之秘,只在极少数核心弟子间口耳相传,方剂内容从未见于任何书面记载,更别提公开其具体成分和剂量了。
医药研究院的年轻医官,按照叶明的要求,多次向持有此方的太医局元老、原太医署副院判刘济世索要方剂详情,以便进行验证和收录,却屡屡碰壁。
刘济世总是以“此方乃师门秘传,需心领神会,非笔墨所能尽述”为由搪塞,态度倨傲。
这一日,在太医局例行议事会上,一位来自安阳、性格耿直的年轻研究员张宇,再次当着众人的面,向刘济世提出了收录“金疮生肌散”的要求。
“刘副院判,”张宇言辞恳切却直接,“《药典》编撰,旨在汇集天下良方,规范标准,普惠世人。‘金疮生肌散’声名在外,若能收录其中,加以验证推广,于边军将士、于天下伤者,皆是莫大功德。还请您以大局为重,献出此方,以供研究。”
刘济世闻言,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花白的胡子气得微微颤抖。
他猛地一拍桌子,厉声道:“黄口小儿!你懂什么?此方乃我先师呕心沥血所得,蕴含阴阳五行至理,用药之妙,存乎一心!岂是尔等只知斤斤计较于分量、拘泥于所谓‘成分’的俗物所能理解?公开?验证?简直是对先师的不敬,对医道的亵渎!”
会场气氛瞬间凝固。支持刘济世的几位老医官纷纷出声附和,指责张宇等人不懂规矩,急功近利。而医药研究院的年轻人们则面露愤慨,觉得对方固步自封,毫无医者仁心。
眼看争论就要升级,一直沉默旁听的叶明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刘副院判,诸位,暂且息怒。”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叶明身上。
叶明看向刘济世,目光平静无波:“刘老,您说此方用药之妙,存乎一心,非笔墨能尽述。那么,晚辈敢问,若您这位‘有心人’不在了,此方当如何传承?靠下一个‘有心人’去心领神会?”
“若领会错了,又当如何?军中将士的性命,天下伤者的痛苦,难道就要寄托在这虚无缥缈的‘心领神会’之上吗?”
刘济世一滞,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叶明继续道:“您说此方蕴含阴阳五行至理。晚辈对传统医理心怀敬意,然,格物之道,讲究实证。再玄妙的‘至理’,若不能通过确切的疗效、可重复的验证来体现,其价值便值得商榷。”
“安阳公共医馆处理创伤,依靠严格的清创消毒、规范的缝合技术及确知其成分和药效的消炎生肌药膏,重伤者的愈合率及愈后效果,已有详实数据记录,较之传统方法,提升显着。”
他拿出一份报表,递给旁边的书记官:“将此数据,分发给诸位同僚一观。”
报表上清晰罗列着安阳医馆与采用传统方法医治同类创伤的愈后对比数据,安阳的方法在愈合时间、感染率、疤痕大小等各项指标上均优势明显。
看着那白纸黑字的数据,刘济世等人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叶明站起身,走到会场中央,环视众人,声音沉凝:“编撰《药典》,非是扼杀秘方,而是为了去芜存菁,为了将真正有效的医术,以最可靠的方式传承下去,惠及更多人!”
“若‘金疮生肌散’确有其效,经得起验证,它必将成为《药典》中的一颗明珠,刘老您也将青史留名。若其效不显,或因人而异,难以复制,那么将其神秘化,束之高阁,于国于民,又有何益?”
他目光最终落在刘济世身上,带着一丝最后的期望与不容置疑的压力:“刘老,是让秘方随着岁月湮没无闻,还是让它经过科学的锤炼,真正绽放光彩,福泽苍生?选择权,在您。太医局,不需要故步自封的‘秘术’,只需要经世致用的‘良方’!”
叶明这番话,既有道理,又有数据支撑,更站在了道德和国家的制高点上。刘济世脸色变幻不定,最终,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他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颓然坐回椅子上,长长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他喃喃道,“方子……老夫……给你们便是。”
这场“秘方风波”,以叶明和新医派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它彻底确立了太医局和医药研究院以实证、规范为核心的新工作原则,沉重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此后,编撰《药典》的工作阻力大减,进程明显加快。
……
就在太医局内部尘埃落定之时,远在岭南的八百里加急捷报,如同一声春雷,传遍了京城!
由安阳培育的“安丰三号”良种,在岭南精心选定的试种点,经历了当地湿热气候和病虫害的初步考验后,迎来了首次收获!
实测亩产,较当地传统稻种,平均增产高达四成!尤其是在一些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块,产量几乎翻倍!
消息传来,举朝欢庆!李君泽手持捷报,激动得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
“好!好一个‘安丰三号’!叶明真乃朕之福将,大庆之祥瑞!”他大声赞道,“岭南之地,虽称鱼米之乡,然地形复杂,水旱不均,产量一直不稳。此良种若能大面积推广,南方粮仓可定矣!”
他立刻下旨,重赏安阳格物院农科所及前往岭南指导试种的农师,并命令岭南各地官府,立刻总结经验,扩大“安丰三号”的试种范围,同时着手研究将安阳的新式水车、堆肥等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力争明年使产量再上一层楼。
农业推广在南方的巨大成功,与太医局改革的初步胜利,如同两支强心剂,注入了新政推行的大业之中。叶明在京城接到岭南捷报时,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轻松而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尽管前路依然会有坎坷,太医局的改革尚需深化,官药局的建立任重道远,教育的普及更是百年大计。
但岭南的稻香和太医局内开始规范书写的药方,都清晰地预示着,变革的齿轮已经牢牢咬合,正带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不可逆转地向着一个更高效、更务实、也更富有生命力的方向,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