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1165章 洪峰为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明在江宁府的“秦淮论道”,如同在看似平静的士林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虽然未能立刻扭转所有保守士绅的观念,但至少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格物致用”、“新学济世”的理念,在部分开明者心中留下了印记。

而真正让江宁府上下对新政刮目相看的,是一场不期而至的天灾。

盛夏时节,长江上游普降暴雨,江水勐涨,洪峰即将过境江宁府的消息传来,府城内外一片紧张。

历年此时,沿江堤岸都有溃决之险,轻则淹没农田,重则冲毁房舍,人命关天。

江宁知府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面组织民夫加固堤防,一面祈祷老天爷开恩。

而就在这紧要关头,安阳派来的水利小组拿出了他们基于前期详细勘测数据制定的“重点区段紧急加固方案”。

小组负责人,一位名叫墨衡的年轻技术官,直接求见知府,言辞恳切却又充满自信:“府尊大人,根据我等测算,此次洪峰水位将远超往年,现有堤防,尤其是下游老官庙一段,基底不稳,恐难支撑。”

“请立即调拨民夫物料,按此图所示,在该段堤坝背水坡加筑梯形土石撑脚,可大幅增强抗冲击能力!”

知府将信将疑,他身边的几位老河工更是连连摇头:“老官庙那段堤坝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加筑撑脚?闻所未闻!况且时间紧迫,哪里来得及?”

墨衡毫不退缩,展开图纸,指着上面的数据和分析:“大人,诸位师傅,请看,这是我们对河床、水流速度、堤坝土质结构的测算结果。传统堤坝直面冲刷,根基易空。”

“加筑撑脚,形同给人背后加上支撑,能有效分散水流压力!所需土石物料,我等已核算清楚,若集中人力,三日之内必可完成!”

正当知府犹豫不决之际,之前与叶明有过一面之缘的陈老学政,在几位同样关注此事的士绅陪同下赶到府衙。

陈老看了一眼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数据和结构图,又看了看眼前这个眼神清亮、态度坚决的年轻人,想起叶明那日“格物之力,只求实效”的话语,心中一动。

“府尊,”陈老学政开口道,“安阳格物院之名,如今响彻朝野,想必非是浪得虚名。既然他们有此提议,又有数据支撑,何不一试?总比坐以待毙,祈求上天来得稳妥。所需人力物力,老夫可联络城中士绅商贾,共同筹措!”

有了本地士绅头面人物的支持,知府终于下定决心,咬牙道:“好!就依墨技术官之言!立刻征调民夫,按图施工!”

命令下达,整个江宁府都动了起来。墨衡带领水利小组的人日夜守在工地,指导民夫如何分层夯实土石,如何利用简易的滑轮组吊运重物。

不少原本持怀疑态度的老河工,在看到那逐渐成型的、结构严谨的梯形撑脚后,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主动配合。

三日后,当浑浊的长江洪峰如同咆孝的巨龙般奔腾而至时,老官庙段堤坝在加筑的撑脚保护下,虽然被洪水拍打得剧烈颤抖,溅起漫天水花,但主体岿然不动!

而下游另一处未及加固、结构类似的堤段,则在洪峰持续冲击下,发生了小范围的溃塌,虽然及时堵住,却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消息传回府城,满城哗然,继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保住了!老官庙保住了!”

“安阳的法子真管用!”

“那位墨技术官,神了!”

知府亲自到堤上慰问,拉着墨衡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陈老学政等一众士绅更是感慨万千,亲眼所见的事实,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堤坝上那坚实的梯形撑脚,仿佛不仅仅是土木工程,更是新学理念扎根于现实的巨大基石。

洪水退去,江宁府上下对安阳、对格物院、对新政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公共蒙学堂再无人敢去骚扰,反而有不少士绅主动捐资扩建;新式农具的推广变得异常顺利;就连公共医馆,也因为几位安阳医官在防洪期间成功处置了多起外伤和疫病嫌疑,而声望鹊起。

叶明在安阳接到墨衡发回的详细报告及江宁士民的联名感谢信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江宁府这一局,赢了。赢的不是口舌之利,而是实实在在解决民生危难的能力。

“将江宁府抗洪成功的案例,连同技术细节和效果对比,详细整理,刊印成册,发往各试点地区,尤其是那些水网密集、常有水患之地。”

叶明对身边的书记官吩咐道,“要让所有人看到,格物之学,是真能保境安民的学问!”

借着江宁成功的东风,叶明趁热打铁,加速推进“皇家格物院”的筹建工作。选址就在西苑附近,毗邻原三皇子的秘密基地揽月阁,颇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

李君泽对此极为支持,从内帑拨出专款,并下旨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擅长算学格物之士。

同时,关于吏员加试和技术举荐的具体细则也正式颁布。细则明确规定,算学格物考核重在实用,如田地丈量、赋税计算、水利工程估算等;

技术举荐则需有至少三位五品以上官员或知名大匠联名保举,并经格物院考核认可,方可授官,最初品级不高,但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在天下引起了更深远的影响。

许多原本对“奇技淫巧”不屑一顾的寒门学子,开始暗中钻研算学;一些世代传承技艺的工匠家族,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就连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也开始主动了解、学习新政知识。

安阳模式,不再仅仅是北疆边陲的一个特例,它的核心思想与方法,正伴随着一道道政令、一本本手册、一群群奔赴各地的技术指导人员,如同毛细血管般,逐渐渗透进入这个古老帝国的肌体之中。

叶明站在安阳格物院最高的观测台上,望着下方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工坊,以及更远处正在铺设电报线路的工地,心潮起伏。

他知道,推广的道路依然漫长,旧势力的反弹也不会停止。

但江宁府的洪峰已经证明,当科学与务实的精神,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时,所能爆发出的力量,是任何阻碍都难以抵挡的。

皇家格物院的基石正在奠定,一条新的人才选拔通道正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