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1158章 御前陈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明一行人抵达京城时,正值盛夏。京城的繁华与喧嚣,较之安阳的井然有序与蓬勃朝气,别有一番气象。

他没有惊动太多人,低调入住驿馆后,次日便接到了宫中传召。

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比起庄严肃穆的金銮殿,这里更显清雅静谧,是新皇李君泽日常处理政务、召见亲近臣子的地方。

叶明在内侍的引导下步入阁内,只见李君泽并未身着龙袍,而是一袭澹青色常服,正与同样便装的靖北王顾长青坐在窗下的茶几旁交谈。

见到叶明进来,两人都露出了笑容。

“臣,安阳知府叶明,叩见陛下,吾皇万岁。”叶明依礼参拜。

“爱卿平身,看座。”李君泽声音温和,抬手虚扶,“一路辛苦了。在朕这里,不必过于拘礼。”

他仔细打量着叶明,见他风尘仆仆,但眼神清澈,神态从容,并无寻常臣子初见天颜的紧张局促,心中不由又添了几分好感。

“谢陛下。”叶明谢恩后,在太监搬来的绣墩上坐下,与顾长青交换了一个眼神。

“叶卿,”李君泽开门见山,“靖北王想必已在信中与你说明。朕召你入京,实因安阳治理,成效卓着,尤以农桑、教化、医事为最。朕心向往之,欲闻其详,更思量着,如何能将此等善政,推而广之,惠及我大庆万千黎庶。”

叶明微微躬身:“陛下心系万民,实乃大庆之福。安阳微末之绩,皆赖陛下洪福、朝廷支持及安阳上下军民戮力同心,臣不敢居功。陛下垂询,臣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李君泽抚掌,“那便先从农事说起。朕闻安阳去岁大旱无饥馑,新式农具、优选粮种功不可没。卿可细细道来,此等事物,若欲推广,当从何处着手?”

叶明早有准备,从容应答:“回陛下,农为国本。安阳农事改良,其核心在于三:一曰良种,二曰利器,三曰新法。”

他示意随行的书记官将带来的资料和几件小型农具模型呈上。“此乃安阳格物院农科所历年选育之耐旱、抗病、高产之小麦与粟米良种,已在安阳本地试种三载,成效稳定。”

“相较于传统种子,亩产平均可增两至三成。”他捧起一个装有饱满麦粒的玻璃罐。

李君泽和顾长青都凑近观看,只见罐中麦粒颗颗饱满,色泽金黄,远胜寻常。

“增产两至三成?”李君泽眼中闪过震惊,若真能在大庆主要产粮区推广,国库岁入和民间存粮将得到何等巨大的提升!

“然良种需配合新法。”叶明继续道,“安阳推行‘合理轮作’与‘套种’之法,以养地力;推广‘堆肥沤肥’之术,替代部分昂贵粪肥;并辅以新式水车、深井,保障灌溉。”

他指着带来的龙骨水车和风力翻车模型,“此等器械,可有效提升汲水效率,缓解旱情。”

工部尚书不知何时也被召来,此刻正拿着那风力翻车模型仔细端详,啧啧称奇:“巧夺天工!若能在黄河、淮河沿岸推广,于农田水利,善莫大焉!”

“然则,”叶明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陛下,良种选育非一日之功,需持续投入,且各地水土气候不同,需因地制宜进行适应性试种,不可盲目引种,否则恐适得其反。”

“新式农具制造,需熟练工匠与合格铁料,初期成本不菲。新法推行,更需懂得其中原理的吏员下乡指导,改变百姓千百年来的耕作习惯,绝非易事。”

户部尚书林文博点头赞同:“叶侯爷所言极是。臣以为,骤然全国推行,风险太大,恐劳民伤财,反失其利。”

李君泽沉吟片刻,看向叶明:“叶卿既知其中艰难,可有稳妥之策?”

“臣以为,当以‘试点’先行,步步为营。”

叶明斩钉截铁地说道,“可于京畿、江南、中原等有代表性之区域,择数县乃至数府为‘新政试点’。”

“由朝廷派遣精通农事之干吏,携安阳提供之良种、农具图纸及技术指南,驻点指导。安阳亦可派员协助。以三年为期,观其成效,总结得失,摸索出适合当地之模式。”

“期间,所有投入、产出、遇到的问题,皆详细记录,形成规范。成功后,再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如此,虽慢实快,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确保实效。”

“试点……”李君泽喃喃重复,眼中光芒越来越盛,“好一个‘试点先行’!此策老成谋国!既不冒进,亦不蹉跎!”他看向林文博和工部尚书,“二位爱卿以为如何?”

林文博拱手:“臣以为叶侯爷此策甚妥。可选择基础较好、民风驯良之地先行试点,朝廷给予一定钱粮、政策扶持,成功几率更大。”

工部尚书也道:“臣附议。工部可抽调能工巧匠,学习消化安阳农具制法,于各试点设立官营工坊,负责制造维修,亦可降低成本。”

“那便如此定了!”李君泽一锤定音,“农事推广,便依叶卿之策,先行试点。林爱卿,工部配合,尽快遴选试点州县,拟定详细章程呈报于朕!”

“臣等遵旨!”

李君泽心情大悦,又看向叶明带来的其他箱子:“那这教化与医事,叶卿又有何良策?”

叶明知道,这才是更复杂、涉及利益更深的部分。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装着蒙学教材和公共卫生手册的箱子。

“陛下,教化与医事,关乎民智与民健,其推行之难,尤在农事之上。因其不仅需物力投入,更需观念转变及大量合格师资、医师。臣同样建议,试点先行,且需与农事试点相结合,相辅相成……”

暖阁内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宫门下钥。叶明详细阐述了他在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理念与安阳实践,同样提出了谨慎的、分阶段的试点推广策略。

李君泽听得极其专注,不时发问,顾长青也在旁补充说明。

当叶明最终告退离开养心殿时,夕阳已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了金红色。他虽然感到一丝疲惫,但心中却颇为振奋。

新皇的务实与开明,超出了他的预期。推广的种子已经播下,虽然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至少,第一步已经稳稳地迈了出去。

他知道,很快,关于试点州县选择的博弈,关于教材编订的标准之争,关于医馆模式的利弊之辩,都将在朝堂之上陆续上演。

但他并不畏惧,因为在他身后,是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安阳模式,和他那颗希望改变这个世界的、坚定不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