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住在偏殿,温瑶到时,太医刚走。十二岁的小姑娘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见到温瑶就要起身。
\"快躺着。\"温瑶按住她,\"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会落水?\"
永宁眼中含泪,欲言又止。待宫人都退下后,她才低声说:\"是有人推我...\"
温瑶心中一沉:\"你看清是谁了吗?\"
永宁摇头:\"从背后推的。但我听见有人说...说若是没有我,皇上就能给承烨指更好的婚事...\"
温瑶立即明白了。有人不想让承烨娶永宁,因为这样傅家就会与端王旧部走得太近。
回到宅邸,温瑶立即修书一封,用温家特殊的渠道送了出去。她在京城不是全无准备,温家旧部和她这些年来培养的人脉,此刻都派上了用场。
三日后,京城开始流传一个消息:林贵妃的兄长在吏部任职期间,曾收受前太子党的贿赂。虽然证据不足,但足以让林贵妃暂时收敛。
然而这只是开始。不久后,边关传来消息:傅韶景平定戎狄残部时受了重伤。消息传到京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温瑶得知后心急如焚,却无法离开京城。更让她不安的是,皇帝似乎有意拖延派太医前往北境。
\"王妃不必担心。\"前来传话的太监皮笑肉不笑,\"皇上已经派了最好的太医前去。倒是小郡主近日似乎身子不适,皇上特意让太医过来瞧瞧。\"
这是用明玥的健康来威胁她了。
温瑶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淡淡道:\"有劳皇上挂心。不过小女只是偶感风寒,不敢劳烦太医。\"
打发走太监,温瑶立即去看明玥。小姑娘确实有些咳嗽,但并无大碍。温瑶抱着女儿,心中升起一个大胆的计划。
当晚,明玥突然\"病重\",高烧不退。温瑶连夜求见皇上,请求准许她带女儿去城外的皇家寺院祈福。
皇帝准了,派了一队侍卫\"护送\"。
在寺院住了三日后,明玥的\"病情\"好转。这日午后,温瑶带着孩子在寺院后山散步,故意走远了。侍卫们远远跟着,不敢靠近。
就在这时,一个樵夫打扮的人悄悄靠近,递给她一封信:\"王爷给王妃的。\"
温瑶迅速藏好信件,继续若无其事地散步。
回到禅房,她拆开信。傅韶景的字迹潦草,显然是在病中写的。他说伤势并无大碍,让她不要担心。北境局势已经稳定,但他暂时不能来京,因为朝中有人弹劾他\"拥兵自重\"。
信的末尾,他写了一句诗:\"月明记得相携处,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他们当年定情时他写给她的诗。温瑶眼眶微热,知道丈夫是在告诉她,他已经派人来京相助。
果然,几天后,一个自称是温家远亲的商人来寺院\"上香\",悄悄与温瑶见了一面。
\"王爷派了二百精锐化整为零潜入京城。\"商人低声道,\"王妃有何吩咐?\"
温瑶沉思片刻:\"让他们按兵不动。现在还不是时候。\"
她要知道,皇帝到底想做什么。
回到京城宅邸后,温瑶明显感觉到守卫更加严密了。皇帝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加派了人手监视。
这日,皇后突然召见,说是要商议永宁和承烨的婚事。
\"皇上觉得,孩子们年纪还小,婚事不必着急。\"皇后慢条斯理地说,\"况且,永宁那孩子身子弱,怕是配不上世子。\"
温瑶心中冷笑,面上却恭敬:\"但这是先帝赐婚...\"
\"先帝若在,看到永宁如今的样子,怕是也会后悔。\"皇后打断她,\"况且,镇北王府如今权势正盛,也该避避嫌。\"
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皇帝不想让傅家与端王旧部联姻,以免势力过大。
温瑶回到宅邸,独自在院中站了很久。明玥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娘,你不开心吗?\"
温瑶蹲下身,看着女儿酷似傅韶景的眼睛,忽然有了主意。
第二天,她递牌子求见皇帝,说是明玥思念父亲,夜不能寐,请求准许她们母女回北境。
如她所料,皇帝拒绝了。
\"北境苦寒,不利于孩子养病。\"皇帝和颜悦色地说,\"朕已经下旨,让镇北王处理好军务后即刻回京。你们一家人很快就能团聚了。\"
温瑶心中一惊。让傅韶景回京?这是要夺他兵权?
回到宅邸,她立即传消息给那个\"商人\":\"准备行动。\"
三天后的深夜,宅邸突然起火。火势来得蹊跷,瞬间就蔓延开来。侍卫们忙着救火,乱作一团。
混乱中,温瑶抱着明玥,在几个\"商人\"的护送下,悄悄从密道离开。这条密道是温家祖宅就有的,连皇帝都不知道。
她们在京城一处隐秘的宅院躲了三天,期间换了数次住处,最终扮作商队家眷,混出了京城。
一路上,温瑶听到消息:皇帝得知她\"葬身火海\"后震怒,下旨严查。同时八百里加急召傅韶景回京。
温瑶心知必须尽快赶回北境。若是傅韶景得知她和明玥\"死讯\",必定方寸大乱,到时很容易被皇帝控制。
她日夜兼程,终于在第十日抵达北境。守关的将士认出她,大惊失色,立即护送她回王府。
傅韶景见到她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已经接到京城的消息,正准备启程回京。
\"瑶儿!\"他紧紧抱住她和明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温瑶简单说明了经过。傅韶景听后脸色铁青:\"好一个皇上!好一个一石二鸟之计!\"
若是温瑶和明玥真的葬身火海,傅韶景必定悲痛欲绝,皇帝可以趁机控制他。若是她们侥幸逃脱,也是抗旨不遵,皇帝同样可以问罪。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温瑶问。
傅韶景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雪山。良久,他转身道:\"皇上既然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他立即召集心腹将领,部署防务。同时修书给其他藩王,揭露皇帝迫害忠良的罪行。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几个藩王纷纷响应,要求皇帝给个说法。
皇帝大怒,下旨削去傅韶景王爵,命他即刻交出兵权回京请罪。
北境将士闻讯,群情激愤。他们跟随傅韶景多年,深知王爷的为人,都不相信那些罪名。
\"王爷!反了吧!\"几个将领跪地请命。
傅韶景摇头:\"我傅家世代忠良,不能做叛臣。\"
\"那难道要任人宰割吗?\"
傅韶景看向温瑶:\"夫人以为呢?\"
温瑶沉吟道:\"我们可以上书自辩,同时联络朝中正直大臣,请他们主持公道。\"
\"若是皇上不听呢?\"
\"那我们就清君侧!\"温瑶斩钉截铁,\"清的是蒙蔽圣听的奸臣,不是造反。\"
傅韶景点头:\"好!就依夫人所言。\"
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傅韶景坐镇北境,稳定军心。温瑶则动用手头所有的人脉,在朝中活动。
然而皇帝似乎铁了心要除掉傅韶景。不久后,朝廷派来钦差,带着圣旨和一支大军,要求傅韶景立即交权。
北境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战争一触即发。
这天夜里,傅韶景和温瑶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朝廷军的营火。
\"这一战,不可避免了。\"傅韶景轻声道。
温瑶握住他的手:\"无论结局如何,我和孩子们都会陪在你身边。\"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马上的人高喊:\"王爷!京城急报!皇上...皇上驾崩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
原来皇帝突发急病,不治身亡。因无子嗣,由他的弟弟,年仅十岁的七皇子继位,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立即下旨,停止一切对镇北王的行动,召他入京辅政。
局势瞬间逆转。
傅韶景和温瑶面面相觑,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太巧了。\"温瑶低声道。
傅韶景点头:\"确实巧得让人生疑。\"
但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