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 第235章 朕不信命,但信这几个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5章 朕不信命,但信这几个字!

开春的朔风依然凛冽,却吹不散归仁堡校场上空前的人气。

这片昔日的练兵之地,今日却成了数千边民的圣殿。

堡寨中央,一座半人高的青铜鼎仿制品在初生的朝阳下泛着沉静的光。

这便是“识字鼎”,是天子刘甸特批,仿照洛阳太学内的国之重器,专为边境“铭名仪式”而设。

鼎身四周,密密麻麻地预留着无数方寸大小的空白格,等待着它们的主人。

阿勒坦,这位曾经的黑石砦少主,如今的归仁堡民团统领,身着崭新的汉式袍服,胸膛挺得笔直。

他站在鼎前,声音洪亮如钟:“今日,归元元年春,归仁堡行开蒙大典!凡通过《明眼书》初级考核者,皆可上前,亲手于识字鼎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人群骚动起来,数百名通过考核的男女老少排成长队,脸上是混杂着紧张、激动与神圣的复杂表情。

他们中有牧民,有猎户,有曾经的流寇,也有退役的老卒。

每个人手中都紧紧攥着一柄小小的铁笔,那是他们即将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权杖。

“我先来!”一个壮硕的汉子排在最前,他大步流星地走到鼎前,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一笔一划地在青铜上刻下三个字:王大牛。

刻痕歪歪扭扭,却深可见骨。

他退后两步,看着自己的名字,咧开嘴笑了,眼眶却红了。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一个又一个的人上前,鼎身上“叮叮当当”的凿刻声不绝于耳。

那声音清脆而执着,像是新生的心跳,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就在这时,一个蹒跚的身影拄着拐杖,从人群后方慢慢挤了出来。

他衣衫破旧,一条裤腿空荡荡的,正是堡内讲学堂的助教,李瘸子。

看到他,一些老人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低声议论着:“是他……当年劫杀老先生的就有他一个。”

“他一个戴罪之人,也配刻名?”

李瘸子充耳不闻,只是低着头,一步一步挪到鼎前。

他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些空白的格子,嘴唇哆嗦着,却迟迟没有动手。

阿勒坦皱了皱眉,但没有阻止。

他记得陛下离京前的交代:“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回自己的名字。”

良久,李瘸子抬起头,环视四周,沙哑的声音带着一股豁出去的决绝:“我……我也要刻。”

他扔掉拐杖,用仅存的一条腿勉强支撑着身体,拿起铁笔,颤抖着在鼎上划下第一笔。

周围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时间仿佛凝固了。终于,他刻完了两个字。

他没有像旁人一样欣喜若狂,而是缓缓转过身,面对着数千道目光,用尽毕生力气吼了出来:“我叫李大夯!以前在军中,他们叫我‘炮灰’,退了役,他们喊我‘缺腿狗’!我杀了人,我是个畜生!可今天,苏先生师父教我识了字,我才知道,俺爹娘给俺起过名字!”

他用铁笔指着鼎上那两个丑陋却清晰的字,泪水夺眶而出:“李!大!夯!这是人的名字,不是畜生的!”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

那一声泣血般的嘶吼,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在场许多人心中麻木的壁垒。

他们也是这样,被人叫着“蛮子”、“流民”、“贼骨头”,渐渐忘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忘了自己本是个人。

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掌来,紧接着,掌声如同决堤的洪水,山呼海啸,席卷了整个校场。

无数人流着泪,用尽全力地拍着手,为李大夯,也为自己。

“报——”

就在这群情激昂的时刻,一声凄厉的急报划破天际。

一名骑士疯了般冲入校场,翻身落马,连滚带爬地跪倒在地:“统领!匈奴!匈奴右贤王的余部,集结了八千骑兵,正向我们杀来!他们扬言……扬言要踏平汉狗的学堂,夺回他们的失地!”

喧腾的校场瞬间冰封。

八千骑兵!

对于仅有千余民团和老弱妇孺的归仁堡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

恐慌如瘟疫般蔓延。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烽燧与信鸽传回洛阳。

紫宸殿内,冯胜面色凝重,拱手请命:“陛下,匈奴残部倾巢而出,归仁堡危在旦夕!请即刻调拨北军禁卫,驰援朔方!”

刘甸坐在龙椅上,面沉如水,手中却把玩着一枚刚从归仁堡送来的拓片,上面正是两个字:大夯。

他缓缓摇头,语出惊人:“不。这一战,朕不派一兵一卒。”

“陛下!”冯胜大惊失色,“这无异于让边民以卵击石啊!”

“石头?”刘甸的目光锐利如刀,“冯爱卿,你以为朕在北境散播的,只是几本《明眼书》吗?不,朕种下的是龙齿,长出来的是战士。”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手指点在归仁堡的位置:“传朕密令。其一,告阿勒坦,敌军逼近,不许出战,不许闭门!只准他做三件事:按时升起烽烟,派人四处传书,讲学堂……照常开课!”

冯胜和殿内众臣全都愣住了,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自寻死路!

刘甸没有理会他们的惊愕,继续下令:“其二,命秦溪的印书坊,连夜赶制一万册新版《战地急救图本》,专教战场止血、包扎、伤员搬运之法,即刻送往北境,沿途散发!”

“其三,”刘甸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命徐良率领‘白眉卫’潜入敌后。记住,不许杀一人,只给朕散播一样东西——染了羊瘟的羊皮。在羊皮上,用鲜卑文写上:‘汝等将军隐瞒疫情,而汉家之书,教尔等如何活命!’”

三道命令一下,整个朝堂都陷入了死寂。

没人能理解这位年轻帝王的想法。

这已经不是兵法,而是闻所未闻的疯人之举。

然而,疯狂的景象,却在归仁堡真实上演。

匈奴八千铁骑的黑云压城而至,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然而,他们看到的,不是紧闭的堡门和慌乱的守军,而是大开的寨门,以及校场中央升起的一幅巨大无比的沙盘地图!

李瘸子,那个刚刚刻下自己名字的老兵,正拄着拐,对着三十名半大的学生,指着沙盘高声演练:“敌骑若从西侧突入,一号烽燧立刻点燃狼烟,二号、三号民团沿河岸布防,以弓弩迟滞其锋锐。运输队走密道,将滚石擂木送上南坡!”

堡寨之内,百姓们非但没有逃散,反而自发组成了运输队、救护组。

连妇孺都人手一册《应急手册》,冷静地分配任务,挖掘陷阱,准备金汁。

他们脸上虽有畏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知识武装起来的镇定。

与此同时,徐良率领的十名游侠如鬼魅般穿行在匈奴大军的侧翼。

他们如幽灵般掠过敌人的哨探,将一张张带着不祥气息的羊皮,悄无声息地扔进了匈奴人的饮水之源和马料堆中。

战争尚未正式打响,一场无形的瘟疫已在匈奴营中炸开。

不过两日,便有上百名士兵上吐下泻,浑身乏力,军中的萨满巫医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勇士们一个个倒下。

恐慌和绝望笼罩全军。

一名懂些汉话的百夫长,在巡逻时偶然拾到一本被风吹来的小册子,正是那本《战地急救图本》。

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照着图本上的“隔离”与“草药清煮”之法,竟奇迹般地救活了自己手下三名染病的士兵!

消息不胫而走,全军震动!

一本汉人的书,竟然比长生天的庇佑还要管用?

当晚,月黑风高。

数十名绝望的匈奴底层牧兵,冒着被斩首的风险,偷偷溜出大营,跪在了归仁堡的寨门之外。

他们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磕头,用生硬的汉话哭喊着:“求求神人,赐我们一本……能救命的书!”

寨门缓缓打开,阿勒坦亲自走了出来。

他没有带刀,手里只拿着三册崭新的《急救图本》。

他将书放在地上,对着那些匍匐的敌人,只说了一句冰冷而充满诱惑的话:

“想活,就来上课。”

三日后,匈奴主帅在军心溃散和瘟疫蔓延的双重打击下,被迫下令退兵。

仓皇撤退途中,他坐骑受惊,将他掀翻在地,重伤垂死。

弥留之际,他绝望地望着归仁堡方向,远处,第九道代表“敌军已溃”的联警示警烟,正缓缓升起,与前八道烽烟连成一条贯穿天地的火龙。

他喃喃自语,吐出了最后的遗言:“原来……他们不是靠人多……是靠……人人都能顶一人……”

消息传回洛阳,百官震怖。

刘甸却只是平静地走入宫中一处新建的碑林。

这里,将是“归元文明碑林”。

他亲手接过第一块由朔方送来的石板,上面拓印的,正是“李大夯”三个字。

他将石板稳稳地嵌入墙中,动作庄重,仿佛在安放一块帝国的基石。

夜风拂过碑林,带着墨香与石屑的味道。

刘甸的眼前,一行淡金色的系统提示悄然浮现:

【文明认同基石建成,“归元之民”概念正式激活。】

【检测到文化向心力急剧攀升,解锁特殊建筑:文明圣殿。】

也就在这一刻,遥远的北境,在归仁堡之外百里的另一座堡寨上空,一道全新的烽烟划破了晨雾,直冲天际。

那烽烟并非军情急报的狼烟,颜色也非黑色,而是一种奇异的青色。

不知是谁点燃了它,更不知,它是为谁而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