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261章 大人跪的不是天,是看不懂的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1章 大人跪的不是天,是看不懂的字

太庙廊下,一堆歪七扭八的“童书”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得整个朝堂嗡嗡作响。

李二脸色铁青,朝堂之上鸦雀无声,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柳奭率先发难,他捋着胡须,一脸痛心疾首:“陛下,此乃大逆不道!孩童本应诵读圣贤书,如今却被蛊惑,书写这等…这等市井俚语,简直是斯文扫地!臣请陛下明令禁止‘俚语乱典’,重修《火政律》,务必让民间文书,都得经过官方校勘,方可流传!”

礼部尚书也跟着跳出来,声泪俱下:“柳大人所言极是!这简直是动摇国本啊!想我泱泱大唐,诗书礼仪之邦,怎能容忍这等…这等歪风邪气!”

李承乾站在一旁,看着这群跳梁小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禁?

呵呵,他们越禁,老子越要反着来!

“父皇,儿臣以为,此事虽有不妥之处,但出发点却是为了百姓福祉。一刀切的禁止,恐怕会适得其反。”李承乾慢条斯理地说道,“儿臣请命,由民生司刊发一本《童解版火政律》,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让百姓明白火政的重要性。”

李二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童解版火政律》,全篇采用简图与短句,力求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比如,‘贪墨配炭者杖八十’,咱们就画成一个差役抱着炭,被恶犬追着咬的画面,保证让百姓一看就明白!”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这太子殿下,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

没过多久,一本油墨味儿还没散尽的《童解版火政律》,便随着新一批的炉具,免费发放到了百姓手中。

洛阳城外,一个满脸皱纹的农妇,颤巍巍地接过这本小册子。

她识不得几个字,但上面的图画,却让她看得津津有味。

她指着差役抱炭被狗咬的画面,恍然大悟:“哎呦喂,原来贪墨配炭,是要被打的呀!我说我家那老头子,怎么总是被克扣炭票呢!这回我知道该打谁了!”

与此同时,万里之遥的广州。

“南洋技商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崔琰穿着一身干练的工装,穿梭于各个展台之间,用流利的“国际通用语”(也就是夹杂着各种方言的“大唐官话”),与各国的商人洽谈着合作。

一个来自暹罗的商人,看中了大唐的煤膏,想要签订一份大额订单。

然而,当他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汉字合同时,却犯了难:“崔小姐,恕我直言,这些字…我看不懂啊!”

当地的通译赶紧上前,想要用官话重新拟定一份合同。

崔琰却摆了摆手,微微一笑:“不必了,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只见她从箱子里取出一份特殊的合同——《交易图契》。

这份合同,用九幅连环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付款、验货、运输、违约等各个流程。

双方只需要在图画下方,按上手印,便可生效。

那暹罗商人看着这新奇的合同,顿时眼前一亮:“妙啊!崔小姐,你真是太聪明了!就用这个,我们签了!”

事后,崔琰将此事写成奏报,寄给了远在长安的李承乾:“殿下,当文字成为门槛,图像就是钥匙。”

李承乾阅后,深以为然,立刻批转户部:“今后凡是涉及到民生的契约,都必须准备图文双版,以方便百姓理解。”

而在幽州,韩十四正带着一群戍边孤儿,进行着“安全生产”培训。

这些孩子虽然能够背诵《安全守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是状况百出。

韩十四挠了挠头,心想,光靠背诵可不行啊,得让他们亲眼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危险!

于是,他索性带着孩子们,用泥塑还原了十起爆燃事故的现场。

他用不同颜色的泥土,标注出错误动作与正确解法,然后将这些“泥塑事故现场”,立在营地入口,称之为“哑巴教科书”。

一开始,那些老兵对这种“花里胡哨”的教学方式,嗤之以鼻。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兵看到自己的儿子,指着一个“拧错阀门导致爆炸”的泥塑,大声说道:“爹,你上次就是这么拧的!”

那个老兵顿时愣住了,脸色涨得通红。

从那以后,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复训,还逢人就夸:“这‘哑巴教科书’,真是比啥都管用!”

在遥远的河西走廊,王元楷正率领着队伍,巡查着当地的民生情况。

他发现,当地的牧民,喜欢用石堆拼出一些巨大的符号。

这些符号,形似风轮与火焰交织,看上去神秘莫测。

王元楷好奇地询问当地的向导,才知道这些符号,是贺兰越石的弟子们,创造的“大地记事法”。

不同的石堆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风向变化、水源位置、故障预警等等。

一开始,王元楷还以为这是什么异端邪说。

直到他亲眼目睹,一支商队凭借着这些石堆符号,成功避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

他才意识到,这些看似无用的石堆,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

返程途中,王元楷命人测绘了整个河西走廊的“石语图”,并在奏报中直言不讳地写道:“我们读不懂的,未必不是法!”

长安城,中书舍人柳奭的书房内。

一盏昏黄的油灯,照亮了他阴沉的脸庞。

桌面上,堆满了来自各地的奏报。

他看着那些关于“图文契约”、“泥塑教学”、“石语图”的奏报,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些东西,就像一颗颗钉子,狠狠地钉在他的心头。

他原本以为,只要控制住文字,就能控制住百姓的思想。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那些泥腿子,竟然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图像!

“这…这简直是岂有此理!”柳奭咬牙切齿地说道。

他猛地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方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文禁…难道真的行不通了吗?”

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谁?”柳奭不耐烦地问道。

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大人,礼部尚书求见。”

柳奭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让他进来。”

房门缓缓打开,礼部尚书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谄媚的笑容。

“柳大人,深夜叨扰,实在是不好意思。”礼部尚书拱手说道。

柳奭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礼部尚书搓了搓手,小心翼翼地说道:“是这样的,下官听说,最近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童谣。”

“童谣?”柳奭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是的。”礼部尚书点了点头,“这些童谣,用词粗俗,内容低俗,简直不堪入耳。而且,它们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柳奭的脸色,变得铁青。

“这些童谣,都是谁写的?”他厉声问道。

礼部尚书吞了吞口水,结结巴巴地说道:“据…据说是…一些孩子。”

柳奭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想起那些贴在太庙廊下的“童书”,想起那些用泥塑还原的“事故现场”,想起那些用石堆拼成的“大地记事”。

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些“俚语乱典”,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来自民间的,对官方话语权的挑战!

“大人,我们…我们该怎么办?”礼部尚书小心翼翼地问道。

柳奭沉默了许久,突然抬起头,

他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支笔,蘸饱墨汁,在纸上重重地写下几个字:

“釜底抽薪!”

柳奭的“釜底抽薪”四个大字,如同一柄淬毒的利刃,直插李承乾苦心经营的民智之根。

几日后,一封密奏摆在了李二的御案上,正是柳奭泣血上书,恳请设立“正字局”,痛陈民间图符混乱不堪,有伤国体,实乃蛊惑民智的乱源。

李二龙颜不悦,将奏折扔在一旁,只觉得这柳奭迂腐不堪,不堪大用。

然而,李承乾拿到奏折,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连批复都懒得写,直接丢给身边的内侍,吩咐道:“把历年民生司刊印的《童注版》、《五感技典》、《百匠图谱》统统找出来,汇编成册,题名《民用字源》,明日早朝呈上。”

次日朝堂之上,李承乾慷慨陈词:“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文字本为记录之用,理应服务于民。凡百姓日用能识者,皆为正字!”

李二听罢,龙心大悦,当即准奏,并下旨全国推行。

当夜,终南山顶,明月如钩。

韦素柔轻抚着石碑上新刻的盲文版《字源序》,指尖在凸起的纹路上缓缓移动,感受着每一个字符带来的力量。

“素柔,你在做什么?”韩十四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带着一丝关切。

韦素柔抬起头,对着声音的方向微微一笑:“十四哥,我在给自己…也给这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定了名。”

话音刚落,远处突然传来一声闷雷,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

韩十四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他走到韦素柔身边,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轻声道:“素柔,我们回去吧,要下大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