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王琅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芒,用一系列精心筹划的农业措施,点亮了百姓们灰暗的生活。

他亲自奔走于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改良种植方法,兴修水利,让那原本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每到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朝廷收税之后,家中的米缸依旧满满当当,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能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饱饭。这份安稳,在动荡的岁月里显得尤为珍贵。

街头巷尾,百姓们都在传颂着王琅的善举。

老人们坐在巷口,向孩童们讲述着王琅如何不辞辛劳地为大家谋福祉;年轻人们则心怀感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事之中。

王琅走在城中,百姓们纷纷向他行礼,眼中满是尊敬与爱戴。有的送上自家新摘的蔬果,有的则拉着他的手,千言万语尽在那感激的眼神里。

在这声声称赞与诚挚感激中,王琅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他暗暗发誓,会继续为这片土地和百姓付出,让这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富足延续下去。

在那繁华却又暗藏风云的时代,王琅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星辰。

他在民间声誉日隆,百姓们对他赞誉有加。

每到农忙时节,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忙碌指导农事的身影,他带来的新种植方法让庄稼年年丰收,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逢人便夸王琅的贤德。

与此同时,皇室也注意到了这个在民间备受爱戴的人物。

农业丰收,国库税收显着增加,皇室的日子也愈发宽裕。

那些皇商们更是在这繁荣的农业经济中大肆敛财,他们与王琅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却各怀心思。

皇帝听闻王琅的事迹后,决定召见他。

王琅身着朴素却干净的长袍,踏入金碧辉煌的皇宫。宫殿中,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审视着眼前这个在民间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

虽然他和王朗有过几次见面,但是印象并不深。

这个家伙一开始是靠他大儿子保举才能坐上大农司的位置的。

皇帝完全就没太关注他。

他是个比较昏聩的帝王,最大的乐趣就是他那庞大的后宫。

如果和王朗处在同一级别上,相信两人一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

但心中并非如此,王朗只想篡他的位!

王琅站在朝堂之上,面不改色,声音洪亮,不卑不亢地向皇帝阐述着自己对于发展农业的理念和规划。他的话语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皇帝面前徐徐展开。

其实就是在画饼。

以现在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完全办不到那一步。

不过没关系,他现在要做的只是稳住这位皇帝。

王琅强调了粮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他说:“陛下,民以食为天,粮食乃是国之根本。只有确保百姓有足够的粮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接着,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计划,如何开垦更多的农田,如何改进灌溉系统,如何推广新的种植技术等等。

皇帝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王琅的言辞充满激情,仿佛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全国再也没有饿死之人,百姓们都能吃上美味的肉食,国库充盈,国家繁荣昌盛,而皇帝也将因此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皇帝终于被王琅的描述所打动,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场对王琅进行了嘉奖。王琅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然而,王琅的成功却引来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嫉妒。

这些人平日里就对王琅的才华和能力心怀不满,如今看到他得到皇帝的赏识,更是心生怨恨。他们在暗地里与皇商勾结,企图寻找机会扳倒王琅。

王琅虽身处赞誉与荣耀之中,却也隐隐感觉到了周围暗藏的危机,但他并未退缩,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住自己在农业上取得的成果,以及百姓们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

这将又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足以让他笼络更多的民心,方便他以后推翻正统坐上皇位。

没过多久,那些对王琅心怀嫉妒的大臣和皇商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暗中勾结,密谋着如何扳倒王琅。终于,他们在朝堂上对王琅发起了猛烈的弹劾,指控他私自截留税收,将这些钱财据为己有,中饱私囊。

为了让这些弹劾更具说服力,他们还煞费苦心地伪造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看起来天衣无缝,只要皇帝下令展开调查,这些所谓的证据就会像一把把利剑一样,直刺王琅的要害。

皇帝听到这些弹劾之词后,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毕竟,王琅之前确实为国家立下过不少功劳,但如今却被人指控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这让他有些左右为难。然而,尽管心中有所顾虑,皇帝还是决定派遣专人暗中调查此事,以查明真相。

得知自己被弹劾的消息后,王琅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他深知清者自清,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的恶意中伤。于是,他依然镇定自若地继续投身于农事之中,亲自指导百姓们耕种,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与此同时,王琅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开始积极收集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那些被派去调查的人,在深入民间后,所看到的景象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他们发现,百姓们对王琅充满了感激之情,对他的工作赞不绝口。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事实与那些弹劾之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那些原本看似确凿的证据变得不堪一击。

最终,调查结果被呈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在看过这些报告后,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那些弹劾王琅的言辞,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皇帝对王琅的才能和品德越发赞赏有加,而对于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以及那些唯利是图的皇商们则愈发心生不满。

王琅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的心思变化,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向皇帝进谏,揭露那些皇商们在农业经济中所犯下的种种恶行。

在一次朝会上,王琅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慷慨激昂地陈述了皇商们如何通过操纵物价、垄断市场等手段,对农民们进行巧取豪夺,导致许多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皇帝听后勃然大怒,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所信任的皇商们竟然如此贪婪无耻。于是,他当即下令对这些皇商进行严厉的整治,同时颁布一系列法令,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利益。

王琅见自己的谏言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采纳,心中暗自欢喜。但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决定将这个故事进一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皇商们的真面目。

于是,王琅如法炮制,将这个故事添油加醋地编写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传说,并暗地里通过各种渠道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个传说迅速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对皇商们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纷纷为王琅打抱不平。

而王琅本人也因为这个传说再次被神化,人们都说他是上天派遣下来拯救百姓的神仙。

皇帝心中暗自思忖,王朗此人才能出众,为官清廉,实乃国家之栋梁,理应给予他更高的官职和更多的赏赐。于是,皇帝决定将王朗晋升至三公九卿之列,以彰显其功绩和地位。

然而,当皇帝将这个决定告知王朗时,却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王朗面带微笑,语气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深感陛下的厚爱,但臣实在不能接受这一晋升。”

皇帝有些诧异,他不解地问:“为何?难道你对朕的赏赐还不满意吗?”

王朗连忙摇头,解释道:“陛下误会了,臣并非对陛下的赏赐不满意。只是大农司这个职位对臣来说意义非凡,它让臣能够直接为百姓谋福祉,这是臣一直以来的心愿。”

皇帝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开始理解王朗的想法。王朗继续说道:“臣虽才疏学浅,但深知为官之道在于为民。若臣晋升至三公九卿,虽地位尊崇,却与百姓渐行渐远,难以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疾苦。”

皇帝不禁为王朗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他感叹道:“难得你有如此胸怀,朕成全你便是。”

就这样,王朗继续担任大农司一职,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天下,百姓们对王朗的敬爱之情愈发深厚。

时光荏苒,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王朗兢兢业业,致力于农业的发展。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农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富足。

王朗的名字在百姓中口口相传,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无比高大。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道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而就在这第十一年,意外丛生。

因为在这年初,帝王宣布大兴土木,再次征集大量徭役,修建行宫以供出行玩乐。

百姓虽有埋怨,但也不得不从。

年中时分,酷热如虎肆虐大地。广袤田野里,土地皲裂,一道道口子像是大地悲恸的伤口。

原本该是绿意盎然、庄稼茁壮的景象,此刻却只剩枯黄与死寂。

各地大旱,河流干涸,井水见底,人们为了一口水常常争得头破血流。

紧接着,遮天蔽日的蝗虫如乌云般压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那密密麻麻的蝗虫,疯狂啃噬着仅存的一点生机,将人们最后的希望也吞噬殆尽。

田野荒芜,村庄里弥漫着绝望的气息,饿殍遍野,老人、孩子虚弱地躺在地上,瘦骨嶙峋,生命在饥饿中摇摇欲坠。

王朗听闻此般惨状,心好似被重锤狠狠击中。

他坐在书房,手中的茶早已凉透,却浑然未觉。

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心疼与忧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百姓们饥寒交迫的模样。

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年,虽然最终目标是篡位,但已经是对天下苍生有了感情。

他知晓,这是个机会,这是他计划的收尾机会了。

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虽然这一天的到来,让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这就是称王称帝路上必须要的牺牲。

他也改变不了。

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在京城中传递开来。

百姓们交头接耳,恐慌与不安在人群中蔓延。

因为粮价的飙升,京城百姓也过得不好。

皇帝听闻旱情严峻,当即下了命令,让大农司王朗率领百官前往天门祈雨,而他自己也将随行。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盛事,一时间,京城热闹非凡。

祈雨那日,阳光炙烤着大地,天空湛蓝如洗,不见一丝云彩。

王朗身着庄重的官服,神色肃穆,带领着百官浩浩荡荡地向天门进发。

皇帝乘坐着华丽的銮驾,紧随其后,周围侍卫林立,威风凛凛。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都想目睹这庄严的祈雨仪式。

到了天门,王朗率众官员摆好祭台,献上祭品,焚香祷告。

香烟袅袅升起,官员们齐声诵读祷文,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天地间。

皇帝站在一旁,眼神中透露出忧虑与期盼。百姓们安静地看着,有的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然而,天空依旧没有任何变化,炽热的阳光依旧无情地洒下。可众人并未放弃,继续虔诚地祈愿着,仿佛他们的诚意能打动上天,让甘霖降临这片干涸的大地。

“丰收之神大人,出来说两句吧!”

“是啊!大人,您快求求上天下雨吧!”

突兀的,百姓人群中,传出了一声声祈求。

这段时间,王朗的名声在民间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

王朗看了一眼皇帝,得到了皇帝的点头。

只是这位昏聩的皇帝并不知道,这一眼不是征求,而是王朗看向他的最后一眼。

王朗站在了高台之上,大声的说道。

“诸位昏君当道,多行不义,这是上天的惩罚,也是上天的告示。

上天告示我们,我们不需要这昏聩的帝王,我们需要改朝换代,需要真正合适的领导人来带领百姓兴奋。

诸位!可愿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