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峰的阳光温暖而轻柔,洒在王朗身上,他站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心中感慨万千。这四个月的时光,他走遍莲峰的每一寸土地,妥善安排好了徭役之事,让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安稳。
此时,大皇子派遣的华丽马车已停在眼前,车身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马匹毛色油亮,精神抖擞。王朗整理了一下衣衫,带着自信的微笑,缓缓走向马车。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
“王大人,感谢您这几个月的操劳!”一位老者说道。王朗拱手回应:“这是我分内之事,能为大家做点实事,我也欣慰。”
登上马车,王朗透过车窗,看着莲峰的景色逐渐远去。他深知,此去京城,等待他的将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皇子的赏识让他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他渴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一展身手,为国家和百姓贡献更多的力量。
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积累属于自己的民心和声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的人虽然脑子似乎有些不太灵光,但却异常容易被洗脑。
仅仅在莲峰待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他就成功地培养出了数百名死侍。这些死侍对他忠心耿耿,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没有成为死侍的人,也都对他心怀敬意,愿意听从他的吩咐,为他做事。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同时也意识到了民心和声望的重要性。
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为自己的造反事业做铺垫。
马车在平坦的道路上疾驰,扬起一路尘土。
王朗坐在车内,思绪飘远,心中已经开始构思着到京城后如何开展工作。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定能不辜负大皇子的期望,在京城闯出一番名堂。
王琅自离开莲峰劳役那日起,便觉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大皇子伸来的援手,如冬日暖阳,让他重燃希望。
他终于得到了大皇子的举荐,被封为大农司一职,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赋予了他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农业新政的推行,宛如一团熊熊烈火,在他心中燃烧不息。
初入京城,王琅并未被繁华的街景所吸引,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筹备好试验田。他马不停蹄地开始行动,亲自选定了城郊的一块肥沃土地,这里阳光充足、水源丰富,是开展农业试验的绝佳之地。
带着一群年轻而充满热情的农官,王琅日夜忙碌在这片土地上。翻土时,他手持锄头,动作熟练而有力,每一锄头下去都仿佛能敲醒沉睡的大地。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也毫不停歇,因为他知道,只有辛勤的劳作,才能换来丰收的希望。
播种的时刻来临,王琅仔细挑选着每一颗种子,仿佛它们都是无比珍贵的宝物。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种子撒入精心开垦的土地里,仿佛在播撒着自己的梦想。
灌溉的时候,他站在水渠边,凝视着清澈的水流缓缓流入田中,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他的眼中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摇曳。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王琅总是第一个到达试验田。他仔细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他会认真记录下每一个数据,分析每一个可能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
遇到难题时,王琅从不自以为是,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与其他农官们热烈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他相信,众人的智慧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让农业新政取得成功。
京城百姓起初对这试验田充满好奇,渐渐也被王琅的执着和热情所感染。
大家纷纷围在田边,听他讲解新政的好处。王琅深知,农业新政的成功不仅在于试验田的丰收,更在于让百姓接受并从中受益。
他期待着,这片试验田能成为新政的希望之种,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这个传承的异世界,王琅虽未获金手指系统的眷顾,却凭借脑中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知识,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崭露头角。
他望着贫瘠的农田与落后的农具,心中涌起改变的决心。在那片被他视作希望的实验田里,王琅开启了一系列大胆尝试。他依照记忆,精心绘制出曲辕犁的图纸,随后找来工匠,耐心指导打造。
当第一架曲辕犁被制造出来时,村民们对这个新玩意儿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他们觉得这个奇怪的东西怎么可能比传统的直辕犁更有效呢?然而,当曲辕犁在田地里开始高效地翻土时,村民们的怀疑瞬间被惊叹所取代。
王琅站在一旁,看着村民们惊讶的表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他改变这个世界农业生产的第一步。解决了耕种工具的问题后,王琅的目光又投向了肥料。
他发现这个世界的农民对肥料的使用非常有限,大部分人只是依靠自然的肥力。于是,王琅开始指导村民们收集人畜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高效的化粪肥。
当这些化粪肥被施用到田地里时,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枯黄的作物在化粪肥的滋养下变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村民们对王琅的信任也与日俱增。
然而,王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要想让人们在寒冷的季节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
王琅开始研究如何搭建大棚。他利用木材和兽皮,按照现代大棚的原理,设计出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大棚结构。虽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恶劣的天气数次摧毁了他的大棚,但王琅并没有气馁。
他不断地改进设计,加强大棚的稳定性。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一个成功的大棚在村庄里矗立起来。大棚里,各种蔬菜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绿意盎然。
王琅的这些举措,让原本贫瘠的蔬菜产量逐渐变得富裕起来。村民们不仅能够在寒冷的季节吃到新鲜的蔬菜,还能够将多余的蔬菜出售,增加收入。
而王琅,也在这个异世界里,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那片曾无人问津的试验田里,王琅倾注了无数心血。短短一年时间,奇迹诞生了。原本普普通通的农田,粮食产量竟直接翻了三番。
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秸秆,这是丰收的景象,更是王琅辛勤付出的见证。
就连到了寒冷异常的寒冬,也有大棚的瓜果蔬菜。
消息传开,整个府邸都沸腾了。王琅站在田埂上,望着这一片丰收之景,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很快,丰厚的封赏接踵而至。金银珠宝堆满了仓库,绫罗绸缎挂满了房间,可王琅并未被这些冲昏头脑。
在那宁静的庭院中,王朗坐在桌前,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又坚定的脸庞。他并未被朝堂上的富贵荣华迷惑双眼,心中始终记挂着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百姓。
他的目标一直都是民心!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田间百姓们那一张张充满无奈和愁苦的面容,他们面对贫瘠的土地,除了叹息,似乎别无他法。他仿佛能看到他们在辛勤劳作后,望着那依旧荒芜的田地,满脸的绝望和无助。
这些画面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让他对百姓们的苦难感同身受。他不禁想起自己多年来在农业方面的积累和经验,那些曾经被他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可能就是救命的稻草。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铺开纸张,提起笔,将自己多年来的农业心得一一记录下来。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他对百姓的关怀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经过数日的努力,一本厚厚的书册终于完成了。王朗看着手中的书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立刻开始安排人手,将这些珍贵的书册分发到各个村庄。
当百姓们接过书册时,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喜和感激。这些书册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籍,更是改变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纷纷围在王朗身边,迫不及待地询问着书中的内容。
王朗微笑着,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每一个细节。从选种、播种到灌溉、施肥,他都讲解得十分细致,生怕百姓们遗漏了任何一个重要的环节。百姓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王朗都一一给予解答。
看着百姓们如此认真地聆听,王朗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书册或许能够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百姓谋福祉,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然而,王琅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朝堂上一些保守派官员的不满。
他们觉得王琅的新政破坏了祖宗定下的规矩,是离经叛道之举。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在皇帝面前弹劾王琅,说他妄图以奇巧之术乱国。
皇帝听了这些弹劾之词,心中也不免有些疑虑,便下旨让王琅进宫解释。
王琅得知消息后,心中虽有些担忧,但更多的是开心。
这种为了百姓对抗官僚的戏码,是最好笼络人心的!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且事实也是如此。
进宫后,王琅面对皇帝和一众大臣,不卑不亢地阐述了新政的好处,还拿出了试验田的产量数据和百姓的感谢信。
皇帝听后,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看到了王琅的能力和决心,也意识到了新政或许真的能让国家更加繁荣。
那些保守派官员见此,也不好再继续弹劾。王琅回到府邸后,更加坚定了推行新政的决心,他知道未来的路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他已做好了准备。
王朗回到家中,心中满是兴奋。可他那狡黠的头脑早就想好了后续发展。
他立马找来亲信,添油加醋地讲述自己被官僚百般刁难,却为了百姓的利益,硬着头皮对抗百官的“英勇事迹”。
亲信们领命而去,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四处传播这个故事。
百姓们本就对官僚的作风多有不满,听到王朗如此“为民请命”,顿时群情激奋,对王朗充满了敬意。
一传十,十传百,这故事如野火般在民间迅速蔓延开来。
再加上王朗的改革确实让百姓丰收了,让所有农民富裕了。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王朗被百官刁难的事情也被证实为真。
这本来就是真实的事情,只是被王朗掺了假,变得更加故事化。
起码他王朗是那个不屈不挠,为民请愿的英雄,而那些百官则是为了一己私利,不为人民考虑的蛀虫。
这种故事迅速在民间蹿红,正如王朗所料的那般。
每一个听到故事的人,都对王朗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百姓的大英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朗的“光辉形象”越发深入人心。恰逢当地风调雨顺,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百姓们将这丰收的功劳也归结到了王朗身上,认为是他的正义之举感动了上天。于是,大家自发地尊王朗为丰收之神。
王朗看着这一切,心中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装作谦逊不已。
他享受着百姓们的供奉和敬仰,没有沉浸在虚假的荣耀之中。
百姓们依旧虔诚地相信着王朗,期盼着这位“丰收之神”能继续庇佑他们年年五谷丰登。
他明白,自己在民间的民心已经非常之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