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格雷厄姆爵士的回答,约翰·罗素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觉得巴西似乎是很弱的样子。
想来也是。
虽然巴西在欧洲一直享有盛名,但其赞美却大多来自学者和商人,目前还没听说过哪位将军称赞过巴西的军队。
其实这个时期军事技术的封锁还没有后世严重,各国之间相互派遣观察员是常态。
各国的军事观察员们对巴西军队的评价都很一致,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训练、装备落后、毫无纪律、道德败坏、构成复杂、行动迟缓。
唯一的正面评价可能就是出手阔绰,事实上此时的巴西很像后世的阿三,堪称十九世纪的印度。
尤其是在购买军火方面一向十分舍得花钱,而且同样秉承着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原则。
更兼毫无忠诚度可言,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见什么买什么。
理论上讲只购买先进武器的巴西应该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现实却是万国造带来的后勤压力堪称恐怖。
面对如此复杂到恐怖的后勤问题,巴西人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是他们什么都没做,巴西军方直接将所有的补给一股脑地放在了一起。
即便是那些来自欧洲的武器专家也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补给堆中找出正确的配件。
经常出现炮弹塞不进炮膛这种离谱到家的操作,步枪的故障率也高的惊人,反倒是还在使用冷兵器的骑兵效率一直都还不错。
巴西海军更是将万国造这个词体现到了极致,巴西海军的12艘战列舰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10艘蒸汽舰上搭载着来自九个国家的装备和零件简直可以被称为“拼好舰”。
历史上巴西参与的数次战争,哪怕是在自家土地上打的法拉波斯战争和一系列叛乱,巴西军队的表现也十分拉胯,往往只能通过硬耗国力将对手活活耗死。
如果此时真有人和约翰·罗素说巴西的军事实力很强,那他才会感到困惑。
“格雷厄姆爵士,对付一帮酒囊饭袋五千人是不是太多了一点?现在军费紧张,你们海军也该多为国家想想。”
约翰·罗素顿了顿又转头看向戈登。
“您说是吧?首相大人。”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冷哼一声说道。
“勋爵大人,您既然已经决定好了就不要再来问我了。”
格雷厄姆爵士没管乔治·汉密尔顿·戈登和约翰·罗素的龃龉,他只关心自己的事情。
“再少我们就没法保证胜利了。”
这时候乔治·维利尔斯说道。
“格雷厄姆爵士,这只是一场惩戒性质的战争,我们只让巴西王国退出战争,阿根廷维持现状就好。
毕竟此时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兵力去阿根廷收拾那里的烂摊子。”
约翰·罗素也跟着说道。
“没错,您的主要任务是威慑,而并非战胜。原本我们在阿根廷进行援助的部队也只有800多人。
您要求的五千人实在太多了。”
格雷厄姆爵士有些郁闷地说道。
“那你说多少?”
“两千。”
“两千太少了!”
“格雷厄姆爵士,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时刻,我们没有多余的兵力给您,还请您挑选一位英明神武的将军来担此大任。”
约翰·罗素的话说的很客气,但内容却很强势。意思就是让海军和殖民部自己想办法,尽量找一个合适的背锅侠。
“可...”
格雷厄姆爵士还想说些什么,但此时众人已经进行下一话题,毕竟巴西问题不过是疥癣之疾,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近东问题,以及奥地利和法国的导向。
约翰·罗素也不得不承认,当初的判断有误。俄国的实力要比想象中弱的多。
根据前线发回的报告,即便是没有英军的加入,奥斯曼人和俄国人也会进入相持阶段。
当然即便是有英军的援助,奥斯曼军队也没有反攻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烂仗,比的就是耐力,看谁先耗不下去。
不过约翰·罗素更没想到的是沙皇的疯狂,他居然直接选择进攻伊斯坦布尔。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参战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万一奥斯曼家族落在了俄国人手中,再让俄国占领了伊斯坦布尔,那么恐怕俄国人会把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吃个精光。
这是英国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结果,他也只能顶着国内外巨大的风险发动战争。
事实上之前尼古拉一世对英国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所以整个英国政府都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希望俄国能再次接受和谈。
然而从开战至今,英国已经先后派出了几批外交官,可大多数连沙皇的面都没见到就被赶了回来。
更加诡异的是尼古拉一世本人似乎对奥地利帝国一点怨言都没有,俄国的上流社会则是对战争毫不关心。
民众们倒是很关心战争,但与其说是关心国家大事,倒不如说是他们更关心自己。
除了沉重的税收之外,俄国的兵役也非常可怕,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一次性服役25年,这对于此时的很多人来说就几乎是一生。
尤其是对于那些贫穷家庭来说,失去一个年轻的壮劳力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崩溃,甚至连整个家庭的生存都会成为问题。
后世电影中俄国老兵回乡与家人团聚的场面大多是艺术加工,实际上即便他们能回到家乡几十年的岁月也足以泯灭他们所熟悉的事物。
子欲养而亲不待。儿童相见不相识。这两句反而更加现实。
在这种内部矛盾的重压之下俄国的底层对奥地利帝国的行为也谈不上有多恨。
这让原本等待俄奥矛盾爆发的罗素勋爵感到十分无奈,一切的始作俑者却在安然地享受着战争带来的红利,甚至是在两头吃。
此时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资从奥地利运往俄国,当然英国人也能从希腊拿到奥地利帝国送来的商品。
终于有人说道。
“这么耗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或许当初就不该开战。”
约翰·罗素颇为无奈地回道。
“如果没有我们,奥斯曼早晚会完蛋。”
“很好,现在轮到我们要完蛋了。”
戈登首相毫不相让地说道。
------------------------------------
“我想现在不是该争论这些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想个破局之法。否则我们没被神圣同盟耗死就要先被国内的那些泥腿子推翻了。”
约翰·罗素也明白不是内斗的时候,所以他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战争压力太大需要尽快结束战争。
然而很明显后一个问题更吸引人的注意。
威廉·格莱斯顿立刻接着说道。
“嗯,我听说是个德意志人在煽动,亏他还说是来英国寻求政治庇护的。”
陆军大臣亨利·佩勒姆听了之后十分愤怒。
“怎么会有这样恩将仇报的人!”
约翰·罗素分析道。
“我看八成是奥地利帝国派来的间谍!果然奥地利人亡我之心不死。我得给奥地利帝国找点事情做。”
“他们不是刚刚吞并了突尼斯?这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戈登首相十分不满地说道。
乔治·维利尔斯摇了摇头。
“那你们在做什么!”
戈登首相真的怒了,即便是他再没脾气,性格再别扭,他也忍不住要发火。
“突尼斯的地盘不小,但是对于奥地利帝国来说却没有多少阻力。
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突尼斯的主体精华部分,这可以已经算得上是外交场的一场大胜利。”
乔治·维利尔斯的回答依旧平静,因为这个戈登首相即便是发怒也没多少能量。
“你们直接将突尼斯拱手相让,奥地利人能遇到阻力就怪了!”
“突尼斯的实力太弱,真让他们孤注一掷和奥地利人打一场反而是遂了奥地利人的心愿。
现在这样奥地利人就必须要去分兵占领反而可以多消耗了一些他们的精力。”
乔治·维利尔斯言之凿凿地说道,然而这不过是英国人的一厢情愿,弗兰茨压根就没打算在突尼斯实施全面占领,更不会真的以身入局。
实际上此时奥地利帝国一面在扩大与其相邻的黎波里殖民地,另一方面在看突尼斯人内斗。
虽然突尼斯大君埃哈迈德·贝伊并没有他对外宣称的实力,但却并非是那种无根浮萍,相反他是有着一批死党才让敢这么干。
不过那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一个人口只有百万的小国根本无法抵御两个列强的联手算计。
戈登首相余怒未消,但他却也说不出来什么。
“维利尔斯,德意志邦联内部的行动进行的怎么样了?”
约翰·罗素现在问道,乔治·维利尔斯摇了摇头。
“不太好。在奥地利帝国强制同宗合并之后各邦国的实力虽然有所加强,但目标也变得更大,秘密行动很难进行。
德意志邦联内最有实力的四大强邦态度暧昧,我们建议他们结盟互保,他们向我们要好处。
真搞不懂这些家伙,如果他们不团结起来恐怕早晚要被奥地利帝国吞并。”
虽说英国佬是一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但只要所谓的四大强邦暗中结盟互保,英国人就可以造势说四大强邦要把奥地利帝国排挤出德意志邦联。
这样一来即便奥地利帝国不信也要信,即便所谓的四大强邦不想反也要反。
此时的四大强邦是指普鲁士、荷兰、丹麦、汉诺威,并没有面积看起来很大的巴伐利亚。
从传统角度讲就没有一个德意志人会认为巴伐利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此时的德意志提到巴伐利亚想到只会是穷乡僻壤。
看似是一步闲棋,但却意外的致命。
只要所谓的四大强邦真的按照英国人的建议结成了同盟,那么当事情被英国人爆出来,就算弗兰茨还能保持理智,奥地利人也很难保持理智,愤怒和恐惧将会让奥地利人选择先下手为强,毕竟此时奥地利帝国占据着优势。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最终会取胜的大概率是奥地利帝国。然而这场胜利并不会成为德意志统一的契机,相反德意志人将会彻底与奥地利帝国分道扬镳。
在奥地利帝国的德意志人会真的仅成为奥地利人,而非德意志人。
如此一来弗兰茨的耕种可能要提前收获了,不过早熟的果实却是苦涩难耐的。
为什么四大强邦都没有接受英国的建议呢?
弗兰茨是如何确保这一切的呢?
答案是在英国人派出使者之前奥地利帝国的使者就已经在德意志诸国中游说过一番了,而且是直接与各国国王和实权人物的面对面谈话。
英国人的信誉自然不可能与在德意志地区深耕数百年的哈布斯堡家族相比,而那些真正有心想要借机分裂德意志邦联的国家也要仔细掂量掂量到时候民众会选择相信谁。
是选择与外族人合作的卖过君主,还是这些年来一直为德意志民族大业劳心劳力,带领德意志人民发家致富的弗兰茨?
当然仅有威慑还不够,弗兰茨还需要用利益捆绑他们。比如奥地利帝国提供给俄国的物资中就有不少来自德意志诸邦,只有让大家都赚到钱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白厅之内的英国高层也只能慨叹德意志各邦国君主的鼠目寸光,看不到长远的未来。
其实按照英国人的计划,他们根本不在乎四大强邦的同盟能否战胜奥地利帝国,只要德意志邦联内起了内讧英国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至少这样英国就不用担心奥地利帝国背刺,又或者突然参战改变战争局势。
而且德意志邦联内部如果真打起来,到时候还不一定哪边的战争会先结束呢,毕竟奥地利帝国可是掌握着俄国的后勤,如果能造成连锁反应就再好不过了。
“现在怎么办?”
约翰·罗素问道。
乔治·维利尔斯思索再三说道。
“不行只能用那个人试试了。”
“那个人不会激怒奥地利帝国吗?”
约翰·罗素和乔治·维利尔斯口中的那个人其实就是科苏特,或者说是英国创造出来的亡灵。
“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至少让他出面一定会引起奥地利帝国戒备,他在匈牙利还是很有声望的,他如果说要有所行动一定能造成奥地利帝国的动荡。”
乔治·维利尔斯十分肯定地说道,毕竟按照英国外交部的调查,奥地利帝国的数据有很大水分,匈牙利民族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迫变成了其他民族。
一旦他们的领袖归来,想必所有的匈牙利人一定会重新团结在自由的大旗之下...
为英国的近东战争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