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穿越农家慢慢爱 > 陈有福家的砖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成衣生意非常好,几个人一天只能做几套衣服,跟需求量相比,根本就是供不应求。

青竹决定加大人手。

虽然表妹李慧也加入进来,但是她手艺要差了不少。

青竹为了保证质量,只能让她慢慢缝制,时不时的还需要让她返工。

这件事也提醒了青竹:基础工资之外,还应该有个计件制度。

这样就不容易让员工浑水摸鱼。不是随便进来一个人,不管工作如何,就能拿高工钱。

自己做生意,不是做慈善。这里也不是养老的地方。

你做的好做的快,高工钱是应当的。

做不好做的慢的,能拿个基础工钱就不错了。这也是看在亲戚的面上。

青竹决定了,以后绝对不会看关系请人了。

请人还是要求实力的。毕竟这个工钱和福利,相对来说,真的太好了。

半个月的时间,姥爷的病终于好了。现在只需要养着就好了。

轮到李氏休息的时候,青竹拿了二两银子,让李氏给姥姥送去。

李氏平时也会隔几天就收到一次工钱,就不想再要青竹的银子。

现在家里已经换成青竹当家了。虽然都没有明说,但彼此心知肚明。

青柏负责的豆芽,每次收到的银子都会直接交给青竹,做衣服的钱,青竹也攥在手里。

李氏没有任何不满。她觉得不当家真的好轻松。

尤其是现在,基本上每天都会有肉吃,以前哪会想得到,生活还有这么美好的一天呢。

现在成衣生意方面,每天能保证一两银子的利润。

豆芽生意,利润下降了,每天大概能收入三四百文。

六月底的时候,青竹看了下自己手里的银子,已经有五十两之多了。

终于可以盖房子了。

虽然钱还远远不够,但是先盖一座房子还是可以的。等到需要装修的时候,钱也差不多可以凑齐了。

先盖完一家人住的,哥哥成亲的房子后面再盖,时间也来得及。

离青竹之前跟李小环许诺的半年之约,还有四个月的时间。

李小环当时没有当真,但是青竹不想食言。

青竹打算先把主屋和偏房盖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做工的人挪过去。地方有了,才能招更多的人手。

现在的裁缝,普遍都是把布领了回自己家做。

青竹不打算那样做,一开始就是按照工厂的模式来的。

这样可以保证人们专心做衣服,效率高,也更正规一些。

晚上一家人商量了之后,李氏就带着青柏又去了村长家,商量盖房子的事情。

村长知道最近李家是真的赚了钱了,却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盖得起房子了,还是青砖大瓦房。

村长说了村里的几个盖房子的好手,都是勤快能干活又好的人。

跟李氏当时在家里说的那些人八九不离十。

确定了十几个人,又提到买砖瓦的事情。

村长提到了一个人,陈宝良。

青竹刚开始有些蒙圈,这个人是谁。

再仔细想想,才想起来,是陈有福他爹。

村长也知道当初陈家来提亲被拒绝的事情,所以有些顾虑的看着李青竹。

李青竹也有些头大。她并不想跟陈有福家里有任何交集。

但是村长说,这个镇上只有陈宝良有一家青砖厂,如果不在他家买的话,就要去其他镇上买了。

路远,费时费力费钱,而且质量还不一定有陈家的好。毕竟陈家的青砖质量口碑还是不错的。

只是农村盖青砖瓦房的太少了,离得远的其他镇上的人也很少跑这么远来买砖。一般都是自己镇上有的,就在当地买了。

所以,陈宝良的砖瓦生意并不好,也就是赚个零花。为了手底下那群跟着吃饭的工人,他也没有把砖厂关掉。

这个时代的运输工具只有牛车了。距离远了,成本翻几倍。

青竹想想也只能在陈有福家里买了。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青竹没有出面,便抱着让哥哥学习待人接物学做生意的念头,让青柏全程自己去跟陈宝良接触。

青柏觉得自己事情越来越多了,开心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是送完豆芽的当天下午,就去了镇上找陈宝良的。

去镇上不过一个时辰,青柏就满脸无奈的带着陈宝良回村里了。

陈宝良打着要来看看地基大小,算一下用砖多少的幌子,来到了村里。

实际上,他更想看看自己这个儿媳妇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哦,不,又做什么大生意了。

短短三个多月,买了牛车,又要盖砖瓦房,这是别人一辈子都办不到的事情啊。

他认定了自己的儿媳妇,却没有想到,这件事,从头到尾,只有自己儿子一头热。

青竹见来了客人,也不好怠慢,便把人请到了屋里。

屋里李氏她们还在加班加点的做着衣服。青竹便让陈宝良去哥哥的房间谈话。

没办法,家里只有两间屋,一间李氏和青竹睡,一间青柏和青松睡的。

现在做工的,都挤在李氏的房间,来人商量事的话,只能去青柏的房间了。

真是太寒酸了。

陈宝良看着忙着热火朝天的众人,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儿媳妇多能干了。

看来以后自己家的生意终于有人可以接班打理了。

“丫头,打算盖什么样的房子,我给你算一下用多少砖。”

陈宝良开门见山,直接问李青竹。

青竹在脑海里大概想了下大小面积什么的,可惜跟陈宝良说不清楚。

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米的概念的,都是人们用脚步丈量,长宽高。

青竹放弃了原本打算的长宽高概念。

对陈宝良说:“房子大小就是一间大概有我们现在的屋子一个半大小吧,一共盖五间,再盖东西偏房各两间,偏房要小些,跟现在这个屋子大小就差不多了。院子的话也用青砖垒砌。一共得需要多少砖,陈伯伯。”

陈宝良这个时候相当的认真,一点也不是平时那副吊儿郎当笑眯眯的样子,而是一脸严肃,不停的用脚步丈量,心里算着,嘴里还嘟囔着一些数字。

没有计算器,甚至也没有算盘,陈宝良这是在心算呢。

青竹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