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色的天幕无声笼罩,那冰冷的“4.86”与“75天”倒计时如同烙印,深植于每一个仰望者的意识深处。垂拱殿内,仁宗皇帝刚刚主持完关于“跨洲际实时信息传递系统”攻坚的首次评议,旨意已下,由科技伦理书院牵头,举国格物之力协同攻关。然而,理想中的镜链需要依托连绵高山,而汴京四周,一马平川。
“必须借道西夏。”崔婉宁站在科技伦理书院二楼的廊下,目光穿透汴京城的喧嚣,坚定地投向西北。那里,党项人控制的贺兰山、祁连山余脉,正是构建光反射中继站网络不可或缺的天然支柱。这个判断,在她心中已然明晰。
她没有耽搁,即刻求见范仲淹,呈上基于算学模型推演出的结论,以及边境关于西夏“巧工明理堂”异常活跃的军报。“范公,镜城之基,在西夏群山。与其让他们在混乱中摸索,甚至可能被其他势力利用,不如我们主动提出合作,以技术换通路。”
范仲淹抚须沉吟,眉头深锁。与宿敌西夏进行如此深度的技术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朝中反对之声可想而知。但天幕倒计时滴答作响,镜链通道是观察者明确布置的生存考题,已无退路。“此事千系重大,老夫需即刻面圣。”他收起崔婉宁的分析文书,目光凝重,“你且做好准备,若陛下圣断可行,你便是出使西夏,洽谈此事的唯一人选。”
事情比预想的更快。仁宗在福宁殿偏殿单独召见了范仲淹与崔婉宁。听完崔婉宁条理清晰的分析,尤其是提到西夏境内高山对优化网络布局、甚至可能缩短总建设时间近三分之一的巨大优势后,仁宗望着殿外天幕上刺眼的数字,沉默良久。
“朕准了。”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崔卿,朕授你全权,以格物监特使身份,秘密出使兴庆府。条件可以谈,但核心有二:一,镜链中继站选址、建设及护卫权,必须由我方主导;二,西夏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窃取或破坏光通信技术。具体条款,你与范卿斟酌,便宜行事。”
“臣,定不辱命。”崔婉宁深深一拜。
几乎没有耽搁,带着仁宗的密旨和范仲淹草拟的初步合作框架,崔婉宁只带了少数精干护卫与通晓党项语的译官,轻车简从,秘密离开汴京,一路向西。
兴庆府的风物与汴京迥异,干燥的风中带着沙土的气息,远处的贺兰山在日光下呈现出坚硬的青灰色轮廓。西夏梁太后在宫中接见了这位来自宋国的特殊使臣。殿宇不如汴京皇城奢华,却透着一股草原民族的粗犷与肃杀。
梁太后端坐其上,目光锐利地打量着阶下这位年轻沉静的女官。“宋使远来,所为何事?莫非是见天幕压顶,来向我大夏乞求生机?”话语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一丝嘲讽。
崔婉宁不卑不亢,行礼如仪:“外臣崔婉宁,参见太后。外臣此来,非为乞求,实为共赢。”她开门见山,直接摊开精心绘制的舆图,上面清晰标注了拟建设的镜链通道,以及西夏境内几处关键的高山中继点。
“太后明鉴,”崔婉宁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天幕任务,关乎所有生存在这片苍穹下的文明存续。我朝初步构建的光通信之术,或可解此难题,然其效依赖视线可达,需借高山之势。纵观周边,唯大夏境内贺兰、祁连诸峰,堪当此重任。”
她顿了顿,观察着梁太后的神色,继续道:“若太后允准,我朝愿与大夏共享此光通信基础技术,并协助贵国建立境内通信网络。如此一来,大夏不仅可借此完成观察者任务之一部分,更能极大改善自身通信条件,于军、于民,皆有裨益。而我朝所需,仅是在贵国山峰建立中继站之权,并确保其安全畅通。此为合则两利之事。”
梁太后沉默着,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殿内西夏重臣,包括野利仁荣,皆目光闪烁,显然在权衡利弊。光通信技术对他们而言,同样极具诱惑。但让宋人在自己腹地建立据点,无异于将眼睛放在了家门口。
“宋使话说得好听,”野利仁荣阴恻恻地开口,“谁知这不是你宋国借机窥探我山川险要、军力布防的计策?”
“野利大人过虑了。”崔婉宁早有准备,“中继站只为反射光束,其结构简单,人员稀少,且选址可在贵国官员监督之下进行,日常运作亦可由双方共管。所有光信号皆经过特殊编码,非掌握码本无法解读,遑论窥探军情。反之,”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野利仁荣,“若因猜忌而错失此次机遇,观察者任务失败,伦理指数下调,届时文明重置,玉石俱焚,岂是智者所为?况且,外臣听闻贵国‘巧工明理堂’亦在潜心研究远距通信,若能得我朝成熟技术之助,岂非事半功倍?”
她最后这句话,精准地点中了西夏的痒处。梁太后显然对“巧工明理堂”的进展心知肚明,知道靠他们自己摸索,短期内绝无可能达到宋人提出的镜链规模。
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崔婉宁耐心等待着,她能感受到对方内心的挣扎与权衡。
终于,梁太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兹事体大,朕需与臣工详议。宋使可暂回驿馆休息。”
接下来的两日,是紧张的拉锯与谈判。西夏方面在野利仁荣等人的影响下,一度提出要宋国分享更核心的技术,甚至包括那传闻中来自天外的“室温超导”技术,均被崔婉宁以“此技术蕴含未知风险,且与光通信原理不同”为由坚决拒绝。她反复强调合作的基础是光通信技术本身,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希望。
谈判陷入僵局时,崔婉宁再次请求面见梁太后。这次,她没有再谈技术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
“太后可知,观察者发布此任务,意在‘协同’?”崔婉宁语气沉静,“若我两国能在此事上携手,本身便是向观察者展示文明间协同能力之举,或能对伦理指数产生正向影响。反之,若因彼此猜忌、各自为战而导致任务失败,观察者会如何评判我们这些‘内斗’的文明?届时,恐怕不仅仅是任务失败的惩罚了。”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在了梁太后心头。天幕的评判标准莫测,但“协同”二字,确实直指当前文明割裂的弊端。与宋合作,固然有风险,但若能借此提升文明评价,甚至在未来可能的文明冲突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这诱惑太大了。
最终,在西夏内部经过激烈争论后,梁太后力排众议,同意了合作的基本框架。
又经过三日细节磋商,一份名为《宋夏边境新约——关于共建镜链通信网络及有限科技交流的协定》在兴庆府正式签订。条约核心内容包括:
一、西夏同意宋国在其境内指定的三处关键高山建立光通信中继站,站址由双方共同勘定,建设由宋国主导,西夏派员监督并负责日常护卫。
二、宋国向西夏提供光通信基础技术,包括镜面制造、支架原理、基础光码体系,并协助西夏建立连接主要军州的光通信线路。
三、双方设立“有限科技交流区”,位于宋夏边境原灰色集市附近,在此区域内,可在双方认可的伦理框架下,进行特定技术的展示与有限度交流,监督权由宋国格物监、墨家秘堡及西夏“巧工明理堂”共掌。
四、宋国需定期向西夏共享部分非核心的边境异常能量波动及技术安全情报。
条约签订当日,崔婉宁站在兴庆府的城头,望着远山,轻轻呼出一口气。镜城计划,终于迈出了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借地。
几乎在她签订条约的同时,终南山秘堡内,墨衡收到了来自崔婉宁的加密快信,详述了谈判过程及条约要点。他立刻前往隔离间,观察李三的状态。
沙盘之上,李三无意识划出的符号愈发繁复,那庞大的网状模型似乎更加清晰,一些节点之间出现了更明亮的光线连接,其整体拓扑结构,竟与崔婉宁信中描述的、依托西夏山脉构建的镜链网络雏形,存在着惊人的深层同构性。
墨衡目光锐利,立刻回到书房,铺开皮纸,写下密信:
“婉宁吾弟:镜城之议,深合天机。此间符号演变,与汝所构之网络,拓扑暗合,非止形似,更蕴连接之至理。观其光路指引,节点强弱,或可优化中继选址,预判信号衰减。符号非仅印证,更似蓝图,望细察之。然,符号流转加速,光点明灭与倒计时韵律隐隐相扣,紧迫之感愈甚。万事小心。”
这封密信由秘堡驯养的迅鹰带着,穿越群山,飞向正在返程途中的崔婉宁。
而在汴京,格物监的工匠工坊内,灯火彻夜通明。针对铜镜长时间聚焦强光照射下产生微形变的问题,工匠们在墨家弟子带来的几种具有能量稳定特性的矿物粉末启发下,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将特定水晶粉末与精铜熔炼结合的新配方。试制出的复合镜面,不仅反射率更高,在连续数日的强光耐久测试中,镜面形变被控制在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材质瓶颈,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消息传入垂拱殿,仁宗精神为之一振。范仲淹趁热打铁,在朝议上详细阐述了与西夏合作构建镜链的战略意义,以及光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尽管仍有枢密院官员担忧西夏反复无常,但在天幕倒计时和切实技术突破的双重压力下,反对的声音被压制了下去。“技术换和平,借路以通天”的战略,得到了朝堂的正式认可。
然而,就在大宋上下为镜城计划初步成功而稍感振奋之时,在兴庆府签署的《边境新约》副本,已被潜伏的辽国间谍以最快速度抄录,送往辽国上京。辽主看着条约中关于“镜链”、“光通信”、“有限科技交流区”的内容,眼神晦暗不明。他召来“匠作院”主事,沉声问道:“我大辽的‘鹰信’与‘狼烟秘术’,研究得如何了?宋夏已然联手,我们绝不能落后太多。”
与此同时,在西夏使团离开汴京的队伍中,一名看似普通的随行文士,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汴京城墙,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意味深长的微笑。他袖中一枚非金非木的符牌,其上刻痕与天幕曾经显现的某些符号,隐隐契合。
乳白色的天幕依旧冰冷,“4.86”与“75天”的数字沉默地悬浮。镜城计划终于破土,借助西夏的群山,光的道路正在理论上被一点点勾勒出来。合作的框架已然搭建,技术的障碍初步攻克,甚至得到了那神秘符号的隐约背书。
但崔婉宁在归程的马车上,抚摸着墨衡密信中关于符号演变与倒计时韵律相扣的字句,心中并无太多轻松。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即将面对的无情自然,以及那些在暗处窥伺、绝不会坐视他们成功的各方势力。
文明的星火,试图以光为线,串联起生存的希望。而这条光之路,注定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