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 > 第235章 月俸三十五两?豪绅们抢疯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5章 月俸三十五两?豪绅们抢疯了!

夏侯玄举着酒杯心想。

古代社会对矿产的认知有限,除了金、银、铜、铁这些硬通货,历朝历代都看得极重。

这世界的矿产远不止于此,大量的矿物资源,比如烧制玻璃的石英砂,煤炭、铝土矿,黏土。

在这时代的世人眼中,与普通的石头荒土并无二致,不过是些无用的石头。

这就是信息差,是埋藏在荒山野岭中的宝库。

夏侯玄看向面露难色的刘孟源说道:“刘知府,你看,本王派出的勘探小队,若是在青州境内。”

“寻到金矿、银矿、铜矿。按北夏律法,这些矿脉本质上确实归属朝廷。”

“但你想想,若没有本王的勘探小队,用那些奇特的法子寻脉探矿,它们是不是就永远埋在地下,跟荒山无异,谁也不知道它的价值。”

“工部或许也有专门勘探矿脉的官员,可他们一年到头,又能找出几处矿脉?”

“论及效率和精准,他们未必有本王培养出的勘探小队强,一座座荒山摆在那里,他们能看出什么?”

刘孟源面露尴尬,叹气道:“王爷,话虽如此,可在下官管辖的区域内,一旦确认是金、银、铜之类的贵矿。按律法,是必须立即封存,并上报朝廷的。”

“若是在没有发现之前,下官稀里糊涂地按荒山卖给王爷,事后朝廷追查下来,下官丢官罢职是小,只怕连累家人。”

“届时,矿脉被朝廷收回,王爷您出了钱,动了人,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夏侯玄听罢,笑了。

他将酒杯放下,说道:“刘知府,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

“朝廷之所以看中这些矿脉,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缺钱?”

“本王有个提议。凡是在青州境内勘探出的矿脉,无论是金银,还是铜矿。”

“我们不私吞,也不瞒报。我们把它变成一个大家都能分钱的买卖。”

“凡在青州境内,本王的人,勘探出新矿脉,无论金银铜,还是别的什么。咱们可以三方入股。”

“三方入股?”刘孟源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夏侯玄伸出三根手指,解释道:“第一方,是朝廷。矿脉归属朝廷,这是名正言顺。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坐享其成。”

“第二方,是你青州府。矿脉在你治下,开采需要你地方衙门协调民夫,维持秩序。出份力,自然也要分一份利。”

“第三方,便是我北州。我负责派出专业的勘探小队,找到矿脉;本王负责提供先进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把矿石变成钱。我只拿两成的收益,作为技术和勘探的费用。不过分吧?”

“剩下的八成,朝廷拿大头,你青州府拿小头,具体怎么分,你和父皇派来的人去谈。”

“你想想,你青州府平白多了一份天大的进项,能办多少事?修缮城池,疏通河道,救济贫苦,给下面的小吏们发发赏钱,是不是腰杆子都硬了?”

“至于开采,可以由我们三方共同派人监督,也可以由青州府和我北州一起负责,朝廷只管挂个名,年底等着收钱就行。”

刘孟源点了点头。

如此一来,矿脉依旧在朝廷名下,不算私采。开采出的收益,朝廷能分一份。

青州府也能分一杯羹,北州也有赚,三方都有好处,还能让地方安稳。”

让朝廷、地方、藩王三方入股,共同开发?

可仔细一想,这法子实在是高明至极!

刘孟源越想越激动,脸上泛起红光,猛地一拍大腿,笑道:“王爷!您这提议……实在是太好了!”

“此举,不但没有触犯律法,反而是给朝廷送上一棵摇钱树!”

“下官……下官今夜便连夜起草奏折,将您的这‘三方入股’之法,八百里加急呈报陛下!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陛下定会龙颜大悦!”

……

宴会厅的另一端,独眼龙桌前。

青林县士绅陈友德,将那五根金条收回袖中,笑着问道:“独工头,您看,若是我陈氏成立工程队,招募一万人,按照王爷的规矩,理论上,是不是就能承包十条村路?”

独眼龙,撕下一块鸡腿,说道:“陈老爷,王爷的规矩在那摆着,你有本事招一万人,别说十条,二十条村路你也能接。

“但老子得提醒你一句,你陈氏有那么多本钱垫付吗?账不是这么算的。”

“工人的工钱,每天二十文,管饱,这笔钱,得你陈氏先垫付。修路用的水泥、沙石,还有铁锹、推车这些工具,也得你们自己花钱去北州商会买。用王爷的话说,你们这叫‘包工包料’。”

“等路修完了,北州城建司会派人来验收。验收合格,你们去城建司找李大人结算工程款。

“一条路修下来,没个几万两银子垫着,你连工人的工钱都发不出来。”

“不仅如此,”

“前期,城建司会派出技术人员,去你们的工地指导,教你们怎么铺路基,怎么拌水泥。”

“但丑话说在前头,城建司的人手也紧张,不可能一直跟着你们。到了后期,你们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员。”

“不怕告诉你们,老子前天在北州书院,一口气招募了五十个文理科毕业的娃娃。

“他们会看图纸,会用工具测量,还会算账,一个毕业生,老子给他月俸开三十五两银子,还包吃住!就这样,还差点被城建司的李大人给抢光了!”

“三十五两月俸?”

“比县衙的主簿俸禄还高!就为了招几个刚毕业的孩童?”

平阳县李叶的三儿子李文博,他在工地上干过。

见过那些北州来的技术人员,拿着一张图纸,几根木杆。

就能精确地算出哪里该挖,哪里该填,一条路是直是弯,是高是低,全凭他们几句话,这样的人才,简直是宝贝!

他赶紧挤上前,急切地问道:“独工头!那……那北州书院下一批文理科的学生,什么时候毕业?我……我李家也想招募几个!”

安远县的张本一听,也急了,连忙喊道:“是啊!独工头!我张家也想招!三十五两是吧?我们出四十两!”

“我们吴家出四十五两!独工头,您给透个底,啥时候能招人?”

“还有我王家!”

“独工头,下一批学生什么时候毕业?咱们也好提前去招人!”

众人七嘴八舌,话题从承包工程,转向了抢夺人才。

他们都是精明的生意人,意识到这修路赚钱的买卖里,关键不在于出多少钱。而是那些会看图纸、会算数技术人才。

独眼龙看着这群人,心里乐开了花。

王爷说得对,知识就是财富!这些娃娃,可比金子还值钱!

一旁的陈友德,笑着说道:“不就是几个会看图,算数的文理科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