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 > 第38章 秣马厉兵 静水深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坚与刘表在南阳、襄阳一线拉开战幕,烽烟再起于荆襄大地。这场突如其来的南方大战,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暂时吸走了中原东南方向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也让盘踞颍川的陆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喘息与发展之机。

阳翟郡守府内,那份因董卓之死而紧绷的气氛,悄然缓和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务实、更加专注的沉静。陆炎深知,孙坚这头猛虎被引向他处,绝非永久,唯有利用这宝贵的战略窗口,将自身锻造得足够强大,方能应对未来更加莫测的风云。

“奉孝,孙文台与刘景升(刘表)这一战,你如何看待?”书房内,陆炎与郭嘉对坐品茗,窗外是初夏渐盛的绿意。

郭嘉轻抿一口清茶,眼神通透:“孙坚骁勇,携新破董卓之威,其势正锐。刘表坐拥荆州富庶,民心归附,然其长于守成,短于进取,麾下虽有名士,却少善战之将。此战,关键在于速度。若孙坚能速破襄阳,则荆州震动,刘表危矣。若战事迁延,陷入僵持,则孙坚劳师远征,后勤不继,又有后顾之忧(指我军与曹操),其败可期。”

他放下茶杯,语气笃定:“以嘉观之,刘表虽弱,然荆州城坚池深,黄祖等将亦非庸才,孙坚想速胜,难如登天。此战,恐成消耗之局。无论最终谁胜谁负,短期内,都无力对我颍川构成实质性威胁。”

陆炎点头赞同:“如此说来,天赐我等至少半载光阴。这半年,必须让颍川,焕然一新!”

“深耕”战略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陆炎集团上下,如同上紧的发条,围绕着几个核心领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建设和整合。

军事上,“精兵”政策被贯彻到极致。

赵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兵的训练与主力营的战术升级上。陆炎亲自编撰的《步兵操典》、《小队战术纲要》被下发到各营,要求队率以上军官必须熟读并组织士卒演练。那些从“讲武堂”结业的中下层军官,被大量填充到各营,带来了全新的战术思想和带兵理念。

陆炎甚至根据现代特种作战理念,在陈午的斥候营中,秘密选拔了一支百人规模的特别行动队,代号“影卫”。由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传授潜伏、渗透、爆破(简易)、斩首、心理战等超越时代的技能。这支队伍,将是他未来手中最锋利也最隐蔽的一把尖刀。

同时,军工生产全力运转。阳翟及周边县城的匠作工坊,在水排的驱动下,日夜不停地锻造着环首刀、长矛、箭簇,以及更加精良的改进型弩机。陆炎绘制出的札甲关键部件(如护心镜、肩吞)的模具图样,也被匠头王胡子带着徒弟们攻关,试图打造出比现有鳞甲、皮甲防护力更强、更便于活动的制式甲胄。

内政上,徐逸与枣祗成为了最忙碌的人。

屯田政策在颍川全境开花结果。官府组织流民、招募贫农,在汝水、颍水流域开辟出大片官田,统一配发经过筛选的粮种,推广新式农具和灌溉技术。枣祗几乎住在了田间地头,亲自指导,记录数据,优化方案。到了初夏,田野里一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预示着一个丰饶的秋收。

吏治整顿也在悄然进行。徐逸依据郭嘉提供的名单和实际考察,提拔了一批干练的寒门子弟担任县令、县丞等要职,同时将几个能力平庸或暗中与外部势力勾连的原留任官员明升暗降,或寻由罢黜。郡府对各县的掌控力显着增强。税收、刑狱、户籍等政务流程被重新梳理,力求高效、透明。

为了进一步促进商业流通、增加财政收入,陆炎下令在阳翟、襄城、昆阳等交通要冲,设立官营的“市易司”,一方面平抑物价,打击奸商,另一方面也组织商队,将颍川的粮食、布匹、铁器(非违禁品)运往兖州、徐州甚至荆州边缘地带,换回急需的食盐、马匹、皮革等物资。

外交与情报方面,陈午的 networks 铺得更广,渗透得更深。

长安方向,王允、吕布与李傕、郭汜的战争陷入了残酷的拉锯。吕布虽勇,但西凉军人数众多,且困兽犹斗,长安城岌岌可危。陈午的人设法与王允府中一些不得志的幕僚搭上了线,虽未能获得核心机密,但也能源源不断地传回长安内部的动向和各方势力的心态。

对曹操的监视从未放松。探子回报,曹操已基本稳定东郡,正大力招揽流民,其麾下除了本家子弟,也开始出现如戏志才等谋士的身影。曹操对陆炎的态度依旧暧昧,既保持着使者往来,其军队的小规模调动却隐隐针对着颍川东部边境。

最让陆炎和郭嘉关注的,依旧是南线。尽管孙坚主力南下攻刘表,但郭嘉判断,以孙坚之能,绝不会对近在咫尺的颍川毫无防备。果然,陈午的“影卫”小队冒险潜入汝南郡,发现孙坚留下其族弟孙贲,率领约五千精兵,驻守在与颍川接壤的定颍、召陵一带,构筑营垒,操练不辍,显然是一支监视和阻滞陆炎南下的偏师。

“孙文台用兵,果然谨慎。”陆炎看着“影卫”传回的精细地图和营垒草图,感叹道。

“无妨。”郭嘉笑道,“区区五千偏师,倚城防守尚可,若敢主动出击,子龙将军可一战破之。留此军在此,反倒说明孙坚短期内无意北进,我军可安心发展。”

然而,静水之下,亦有暗流。

这一日,徐逸面带忧色地求见。

“将军,近日郡内士林间,流传一些议论。”徐逸低声道,“言及将军虽施仁政,然重用寒门,打压望族(虽未明指,但意有所指),且军法治郡,苛严少恩。长此以往,恐非士人依附之道。甚至……有传言,荀文若(荀彧)近日与兖州来客,过从甚密。”

陆炎目光微凝。颍川士族,尤其是以荀彧、陈群为代表的顶尖人物,始终是他心中一块放不下的石头。他们就像颍川这片土地的“气象风向标”,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士林乃至百姓的观感。荀彧若真的心向曹操,那对陆炎在颍川的长远统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可知兖州来客是何人?”陆炎问。

“据查,乃曹操麾下谋士,名唤戏志才。”徐逸答道。

戏志才!曹操早期的核心谋士之一!他竟然亲自秘密来到颍川,接触荀彧?这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陆炎沉默片刻,对徐逸道:“此事我知晓了。士林议论,不必强行压制,清者自清。对荀文若等大贤,保持敬意,不可有丝毫怠慢。他们若愿出仕,我虚左以待;若不愿,亦不可强求。至于打压望族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我唯才是举,何来打压?”

他语气平静,心中却已波澜暗生。曹操的手,果然伸过来了,而且直指他最核心的人才腹地。

送走徐逸,陆炎独坐良久,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外部强敌环伺,内部士心未附,这潜龙之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看来,光是‘深耕’还不够。”陆炎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必须有所行动,既要震慑外敌,也要凝聚内志。”

他召来郭嘉与赵云,将荀彧之事与当前局势和盘托出。

“曹操此贼,欺人太甚!”赵云怒道,“竟敢公然遣人来我腹地挖角!”

郭嘉却显得很平静:“荀文若之心,不在颍川,而在天下。其择主而事,非人力可强留。将军不必过于介怀。然,此事亦提醒我等,需向颍川士民,乃至天下人,更清晰地展示我军威与气魄。”

“奉孝有何良策?”陆炎问道。

郭嘉目光投向沙盘上汝南的方向,嘴角泛起一丝冷冽的弧度:“孙贲那五千偏师,驻扎已久,想必也懈怠了。不若,请子龙将军,率一营精锐,前去‘拜会’一番?不必求攻城略地,只需堂堂正正,邀战于野,挫其锐气,扬我军威!让颍川上下,乃至曹操、袁绍都看清楚,我陆炎的刀,不仅锋利,而且想挥向哪里,便能挥向哪里!”

敲山震虎,扬威立万!

陆炎与赵云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战意。

“好!”陆炎拍案而起,“子龙,便由你,亲自走这一遭!”

“末将遵命!”赵云慨然应诺,周身杀气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