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五胡烽烟起:北望神州血与火 > 第110章 雷霆之举·震动朝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章 雷霆之举·震动朝野

司马锐的决心既下,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行动。

翌日清晨,太极殿大朝会。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山呼万岁之声刚落,司马锐并未如常先议边关军报或各地政务,而是直接抛出了一道震惊全场的诏书。

诏书由中书令亲自宣读,言辞恳切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诏书中,司马锐先述及近年来天灾人祸、国库不丰,身为天子当率先垂范,厉行节俭。继而话锋一转,指出后宫用度浩繁,妃嫔宫女众多,不仅耗费巨大,且易生事端,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为体恤民力,匡正风气,决定大规模简放宫人:凡五品以下妃嫔,愿出宫者,赐予丰厚银钱,允其归家另行婚配;不愿出宫者,可迁居西苑安居,供给如常,但不再侍寝。所有年满二十五岁、或入宫八年以上的宫女,一律放出宫去,厚赐妆奁,许其归家。

最后,诏书宣布,将册立宸贵妃慕容氏为皇后,不日举行册封大典。并言明,此后中宫已定,将不再选秀纳妃,以集中精力于国政民生。

诏书宣读完毕,整个太极殿鸦雀无声,落针可闻。百官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简放宫人?不再选秀?立鲜卑出身的慕容氏为后?这任何一条,都是以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更何况是三件事同时宣布!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顿时如同炸开了锅。

以司徒王衍、太尉何曾为首的老臣率先出列反对。王衍须发皆白,痛心疾首:“陛下!后宫制度乃祖宗成法,关乎皇室子嗣绵延、天下稳定!岂可因一时用度而轻言简放?且慕容贵妃虽贤,然出身……立为皇后已恐非议,若再因此遣散后宫,独宠一人,恐非国家之福啊!请陛下三思!”

何曾更是直接:“陛下!此举无异于动摇国本!鲜卑慕容部虽称臣,终究非我族类,岂可母仪天下?更遑论为此遣散六宫!此非明君所为,必遭天下士人非议,史官笔下,陛下将何以自处?”

一些门阀出身的官员也纷纷附和,言辞激烈,仿佛司马锐此举是要倾覆大晋江山一般。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无非是祖制、国本、华夷之防,但深层原因,无非是触及了他们的利益——后宫往往是他们家族女子晋升、维系与皇权关系的的重要途径,如今这条路眼看要被彻底堵死,他们怎能不急?

面对群情汹汹,司马锐高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激动的臣子们,并未立刻发作。他等反对的声音达到一个高潮,才缓缓抬手,殿内渐渐安静下来。

“众卿所言,朕岂能不知?”司马锐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冰冷的威压,“然,尔等只知祖制,可知民生之多艰?只知华夷之防,可知慕容部世代镇守边陲,功在社稷?只知后宫维系门阀,可知内帑空虚,边关将士粮饷尚且不足?”

他顿了顿,语气转厉:“朕问你们,去年荆州水患,赈灾款项从何而出?今年并州雪灾,灾民安置之粮又从何而来?莫非要从尔等家中库房支取?还是从边关将士的口粮中克扣?”

一连串的质问,让方才还慷慨激昂的几位老臣顿时语塞。司马锐登基以来,虽面临内忧外患,但并非昏聩之君,对朝政和财政状况心中有数。

司马锐冷哼一声,继续道:“至于子嗣,朕与皇后年纪正当,何愁没有嫡出血脉?难道妃嫔众多,子嗣繁盛,便是国家之福?汉末诸吕之乱、曹魏宗室相残,教训犹在眼前!朕欲效仿光武帝,立贤后,定国本,有何不可?”

他提到汉光武帝刘秀独宠阴丽华,虽非完全遣散后宫,但也是着名的帝后情深典范,一时让一些官员难以反驳。

这时,一向支持司马锐锐意改革的尚书令张华出列表态:“陛下圣明!厉行节俭,体恤民力,此乃明君之举。慕容贵妃贤德淑良,有目共睹,立为皇后,正可母仪天下,安抚四方。臣以为,陛下此举,非为私情,实为公义,为江山社稷长远计!”

中书监裴楷、侍中贾谧等一批较为务实或与慕容家交好的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朝堂上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争论不休。

司马锐知道,如此重大的决策,不可能靠一次朝会就压服所有人。他见火候已到,便不再多言,直接宣布退朝,诏命有司即刻执行简放宫人事宜,册后大典由礼部筹备。

退朝的钟声响起,但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皇宫,瞬间传遍了整个洛阳城,继而以更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无人不在议论皇帝这石破天惊的决定。有人拍手称快,赞皇帝情深义重、体恤百姓;有人痛心疾首,骂皇帝昏聩好色、败坏纲常;更有人暗中揣测,这是皇帝要借机打压门阀势力的信号……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而此时的后宫,更是如同遭遇了一场大地震。

诏书下达内廷,由慕容雪以贵妃(即将为皇后)之名,协同内府监、黄门令等部门具体执行。

一时间,宫中人心惶惶。低阶妃嫔们聚在一起,哭哭啼啼,不知未来命运如何。是拿着钱财出宫,去过未知的生活?还是留在西苑,孤独终老?许多宫女则心情复杂,既有对宫外自由的向往,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和一丝不舍。

慕容雪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处理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她立刻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和仁厚之心。她下令,对所有愿意出宫的妃嫔和宫女,一律从优给予赏赐,确保她们出宫后生活无忧。并亲自接见几位品级较高、此次也在简放之列的妃嫔,温言安抚,承诺会照顾好她们的家人,若不愿归家,也可为她们在洛阳安排清净舒适的住所。

对于选择留在西苑的妃嫔,她也安排妥当,一切供给从优,并允许她们的家人定期入宫探望,务必使她们安度余生。她的公正、细致和仁慈,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宫中的恐慌和怨气,使得这场巨大的变革得以平稳推进。

当然,也有不甘和怨恨。一些出身高门的妃嫔,如生育了皇子的李贵嫔(皇子早夭),就愤懑难平,但碍于圣意难违,也不敢公然闹事,只能将怨恨藏在心底。而原本与德妃交好、或对后位有觊觎之心的妃嫔,更是将慕容雪视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慕容雪无暇顾及这些暗流,她日夜操劳,务求将此事办得妥帖,不给司马锐增添麻烦,也不让天下人非议他“因私废公”。她深知,自己此刻的每一个举动,都关乎司马锐的声誉和这项改革的成败。

数日之后,第一批数百名宫娥才女,含着眼泪,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家人或官府的接应下,走出了禁锢她们青春的红墙。洛阳百姓围观看热闹,见此情景,不少人也为之唏嘘,对皇帝的“仁政”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而司马锐,则在御书房听着高密探报上来的各方反应。朝中的反对声浪依然存在,但经过他当朝的强硬表态和张华等人的支持,以及宫中有序的简放过程,激烈的反对暂时被压制下去,转为了暗中的观望和较劲。地方上,大多数官员持谨慎态度,一些清流名士则上书表示赞赏。

“雪儿做得很好。”司马锐对身旁的高密探首领道,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和心疼,“告诉她,不必过于劳累,一切有朕。”

当消息传到慕容雪耳中时,她正核对最后一批出宫人员的名单。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最艰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前路依然坎坷,但只要有他在身边,她便无所畏惧。

遣散后宫的雷霆之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西晋这潭表面平静、内里却已开始腐浊的死水,激起的波澜,将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象。而慕容雪,这位即将成为皇后的鲜卑女子,已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她的命运,从此与这个王朝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纠缠在了一起。

(第一百一十章 雷霆之举·震动朝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