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野口原之战的胜利,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九州各地引起了巨大的涟漪。浙西军不仅站稳了脚跟,更展示了强悍的战斗力,使得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本地豪族们心思开始活络起来。招讨使钱穆深知,仅凭军事征服难以长久,必须辅以政治分化,方能真正瓦解日本在九州的统治根基。

这一日,钱穆在中军大帐内召见了行军司马李神福和一位看似不起眼的随军文官——陆德言。此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中带着几分文人特有的执拗与落魄。他本是明州一介落第秀才,因屡试不第,转而投身商海,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语言天赋,多年在钱镠麾下重臣王洪手下参与对倭贸易,常往来于博多湾,对北九州各地的风土人情、豪族势力乃至语言习俗都极为熟悉。

“德言先生,”钱穆态度颇为客气,“我军新胜,兵锋正锐,然欲长久立足‘东州’,需得本地助力。吾闻筑后国有豪族菊池氏,素与掌控太宰府的藤原氏旁支不睦,且近年备受打压,可有此事?”

陆德言躬身答道:“招讨使明鉴。菊池氏确为筑后强藩,族中多勇武之士,控制着筑后川下游肥沃之地。然因其非藤原一脉,在太宰府诸多事务上常被排挤,利益受损,怨气积郁已久。现任家督菊池永直,年富力强,并非甘于人下之辈。”

“好!”钱穆与李神福对视一眼,点了点头,“本帅欲遣先生为密使,秘密前往菊池氏领地,会见其家督或心腹。向其陈明利害:若肯助我浙西,共抗藤原,待东州府稳固之日,筑后一国乃至更多利益,皆可许之。若其冥顽不灵,与我为敌,则大军过后,玉石俱焚。”

李神福补充道:“陆先生,此行凶险,需万分谨慎。要让其明白,我浙西此来,志在必得,绝非劫掠即走的寇匪。藤原氏自顾不暇,已无力庇护九州。”

陆德言深吸一口气,眼中却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他一个落第文人,能在如此军国大事中担当重任,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卑职定不辱使命!必以三寸之舌,说动菊池氏!”

当夜,陆德言换上便服,带着两名精通武艺、同样熟悉地形的护卫,趁着夜色悄然离开大营,消失在通往筑后国的山林小径之中。

几经周折,陆德言一行通过中间人,终于在一个隐秘的山庄内,见到了菊池永直派来的心腹家老。烛光摇曳,气氛凝重。

家老态度谨慎而疏离:“贵使远来辛苦。然浙西天兵跨海而来,刀兵加身,我菊池氏身为日本之臣,岂能做出背主求荣之事?”他先扣下一顶大帽子。

陆德言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家老此言差矣。吾主钱公,上承大唐正朔,下安黎民百姓,乃仁义之师。今渡海东来,非为侵掠,实因藤原基经倒行逆施,断绝商路,辱我臣民,不得已而兴问罪之师。‘东州’之立,乃为保商路永固,护佑一方安宁。”

他话锋一转,直指核心:“且请问家老,藤原氏执政以来,可曾真正视九州豪族为臂膀?太宰府中,利益几何归于尔等?菊池氏近年来田产纠纷、商贸受阻,背后岂无藤原旁支操纵?藤原基经远在平安京,只顾争权夺利,何曾真心顾及九州死活?如今我大军已至,太宰府指日可下,藤原氏援军何在?”

一番话,句句戳中菊池家的痛处。家老面色阴晴不定。

陆德言趁热打铁,抛出具诱惑力的条件:“若菊池家督能明察时势,助我浙西。待东州府成立,筑后国守之职,非菊池氏莫属。以往被侵占之利益,加倍奉还。更可开放贸易,共享海利。届时,菊池氏便为东州第一功臣,地位尊崇,岂不远胜于如今仰人鼻息?”

利诱之后,不忘威逼:“若执意与我为敌……我浙西军威,野口原可见一斑。大军过处,恐悔之晚矣。”

家老沉默良久,终于缓缓道:“贵使之言,老夫需如实禀报家督。事关家族存亡,不敢轻决。但请贵使放心,菊池氏绝非不识时务之辈。”

密谈虽未立刻达成协议,但陆德言成功地将裂痕的种子埋了下去,为后续的可能合作打开了通道。

就在陆德言秘密穿梭于九州山林的同时,远在平安京的藤原基经,正面临着他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

浙西军登陆九州、击败太宰府军队的消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京都。朝野震惊,公卿惶恐。无数双眼睛盯住了关白藤原基经,等待他的应对。

然而,藤原基经此刻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掣肘。他本想立即调集周边诸国兵力,尤其是中国(指日本本州岛西部)、四国地区的军队,火速增援九州。但“阿衡事件”的后遗症在此刻彻底爆发。

那些原本就对他独断专行、尤其是因“阿衡事件”而利益受损或心怀恐惧的公卿贵族们,开始以各种方式消极抵制。有的在朝议上强调京都防卫的重要性,反对抽调兵力;有的则暗中指示自己控制的藩国,以各种借口拖延发兵;更有甚者,私下散布流言,称九州之败正是因藤原氏政策失当引来外患,暗示其不配继续总揽大权。

光孝天皇虽然懦弱,但在一些反对藤原氏的势力暗中鼓动下,也流露出对藤原基经处置此事能力的“担忧”,这更给了反对派口实。藤原基经虽然大权在握,但面对整个贵族集团或明或暗的集体不合作,调兵遣将的命令变得步履维艰。各藩国军队动员缓慢,粮草筹措受阻,预定集结的日期一推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