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年味如同融化的积雪,悄然消散。

生活重新回到了固有的轨道上。父亲林大山扛起了锄头,走向麦田开始给小麦除草,还得开始平整其他的土地,为春天的播种做准备。

母亲苏荷则在屋里翻箱倒柜,找出去年精心留存的各类种子晾晒,准备着春播事宜。

大哥林子轩在家温书,既然家里决定支持他继续学业,田里的重活便不再让他插手。

小乔和子杰跑去村里找相熟的小伙伴玩耍了。

然而,林小薇的心却无法平静。

元宵节在镇上斋堂听到的那些关于北方战事、朝堂动荡的消息,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让她隐隐感到不安。

那种对于大局势的模糊判断和危机感,叫嚣着早她要做点什么。

她再次找到正在窗前默诵文章的大哥林子轩。

“哥,我心里总是不踏实。”

林小薇眉头微蹙,低声道,“昨天听到的那些话,宁可信其有。我觉得我们得早点准备,越晚越被动。

下次赶集,我们得再去镇上,在仔细看看情况。”

林子轩放下书卷,神色也变得凝重:“小妹,你的意思是?”

“观察镇上的大户人家有没有异常举动,比如悄悄变卖家产、车辆频繁出入之类。再重点看看粮铺、铁匠铺、盐铺这些地方。”

林小薇分析道,“如果真要有大事发生,这些人家消息最灵通,肯定会先有动作。物价的波动也能说明问题。我提议,今晚就和爹娘好好谈谈。”

林子轩沉思片刻,觉得妹妹说得有理。

乱世之中,小民如蝼蚁,唯有提前警觉,方能增加一线生机。

他点了点头:“好,就依你。就是怕爹娘不信。

不管怎样,我们把道理说透,为了这个家,他们一定会重视。”

当晚,将玩闹一天早已困倦的两小只哄睡后。

林小薇和林子轩便来到了父母的卧房。

油灯下,林大山和苏荷看着一脸严肃的儿女,有些疑惑。

林子轩作为长子,率先开口,将元宵节在镇上听到的传闻以及他和妹妹的分析,详细地说了一遍,重点强调了朝局不稳可能带来的赋税加重、徭役频发甚至战乱波及的风险。

林大山咂咂嘴道:“那些读书人就是爱危言耸听,天高皇帝远的,打不打仗跟咱们庄稼人有啥关系?咱们把地种好就行了。”

苏荷也附和道:“是啊,都是道听途说,做不得准。别自己吓自己。”

林小薇见状,语气恳切地补充道:“爹,娘,空穴不来风。咱们家这么多人,大伯一家,还有舅舅一家,都是至亲。万一真有点什么事,后悔就来不及了。咱们另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早做准备总没坏处。”

林子轩也沉稳地劝道:“爹,娘,小妹说得对。我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家人平安。眼下只是提议先去镇上仔细观察一下,若一切如常,自然最好;若真有蛛丝马迹,咱们早做打算,就是给全家买份平安。”

听到儿女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尤其是关乎所有亲人的安危,林大山和苏荷的态度松动了不少。

两人低声商量了一会儿,最后林大山拍板:“行,就听你们一回。下次赶集,我带着子轩和小薇去镇上,仔细瞧瞧风声。”

赶集日一大早,林大山便带着林子轩和林小薇来到了镇上。

这一次,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采购,更像是一次秘密的侦察。

三人分头留意:林大山去熟悉的杂货铺、肉铺闲聊,旁敲侧击打听消息;

林子轩装作闲逛,留意那些高门大户的动静,观察是否有搬运细软、车马频繁的迹象;

林小薇则重点徘徊在粮店、盐铺附近,仔细观察物价和客流。

一圈转下来,情况又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镇上的富户们看起来一切如常,门庭平静,并没有明显的慌乱迹象。

然而,物价却实实在在地上涨了。

原本卖5文钱一斤的精米,如今涨到了8文;连最便宜的糙米,也从1文涨到了3文。盐价也略有上浮。

粮铺的伙计解释说是北边路不好走,运粮成本增加了。

回到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析。

林大山觉得:“看来情况还没那么糟,大户人家都没跑嘛。物价涨点,估计就是北边打仗运粮不方便。”

但林小薇心中的不安并未消除,她坚持自己的判断:“爹,娘,大哥,越是平静可能越说明问题。那些大户人家关系广,可能还在观望,或者有我们不知道的打算。物价上涨就是信号!战争这种事,说来就来,不会给我们准备的时间。等到所有人都反应过来,再去抢粮,恐怕就晚了,价格不知道会涨成什么样,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她看着父母,语气异常严肃:“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我提议,把家里大部分银钱都拿出来,尽快换成粮食、盐、糖、布匹这些能保命的东西!只留一小部分应急的钱傍身。真到了乱世,金银未必有用,但粮食一定能救命!”

这番话让林大山和苏荷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这可是要动用家里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啊!

苏荷看着眼神坚定的女儿和面色凝重的儿子,又想到万一真出事的情景,心里天平渐渐倾斜。

她最终一咬牙,对林大山说:“他爹,我看……就听孩子们的吧!子轩是读书人,懂得多;”

“小薇自从病好了,脑子活络,运气也好,说不定真是老天爷给咱们的提示。”

“粮食存着,反正也放不坏,就算没事,咱们慢慢吃也不亏!”

林大山见妻子也下了决心,便重重叹了口气:“好!那就这么办!就当是破财消灾,买个心安!”

决策一定,全家立刻行动起来。

林小薇还特别提醒父亲:“爹,这事不光关乎咱家。您得赶紧去跟大伯说说,务必劝动他们多存粮。还有舅舅家,也一定要去告知。再去跟村长提个醒,让他有机会就跟村里人说一声,能听进去多少,就看个人造化了。”

林大山深知利害,连连点头。

他先去了大哥林大海家,费了一番口舌,将利害关系分析透彻。

林大海家今年也赚了些钱,虽然将信将疑,但见弟弟如此郑重,最终还是同意拿出一部分钱囤积粮食。

接着,林大山又赶去邻村的大舅哥家,同样郑重地告知。

舅舅苏强基于对妹夫的信任,也决定照做。

最后,林大山去了村长家,没有说得太吓人,只是提醒村长北方不太平,物价已涨,建议村里有余钱的人家不妨多备点粮食以防万一。

村长将信将疑,但还是答应会在合适的场合提醒村民。

于是,在很多人还沉浸在年节余韵中时,林家已经悄然开始了大规模的储备。

他们拿出二十两银子,分批、分次、在不同店铺购买了大量粮食、粗盐、红糖和耐储存的布匹,小心翼翼地藏匿在家中。

虽然花费巨大,但看着堆满角落的粮袋和物资,一家人心里反而踏实了许多。

林小薇站在院子里,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心中默念:但愿这一切只是虚惊一场,但无论如何,有备才能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