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为保证对徐温精锐部队的不间断轰炸,保证一定的弹着地密度和炮火的烈度。此次江南制造总局防卫战总指挥林积容定下“一个时辰内保证有炮响”的策略。

林积容计算过若要保证“每1息都有炮响”不现实,但可实现“每10息内至少1次炮响”,且单次炮响为“多门齐射”(增强威慑)。按海军90息(1.5分钟)装弹周期,每艘舰24门炮需分为3个射击组(每组8门),组间射击间隔设为60息(1分钟),刚好覆盖装弹时间(1分钟时,前一组已完成70%装弹,后一组可先射击)。

所以林积容命令:

每艘舰配精钢前膛炮16门,共960门。精钢炮15-20发后必须停射,精钢炮管管壁较薄(约8-10毫米),耐热性较弱,夜间持续射击时90息\/发;

每艘舰钨钢配前膛炮8门,共480门,25-30发后必须停射,钨钢炮管管壁更厚(约12-15毫米),含钨量达15%-20%,耐热性比精钢高50%,夜间持续射击时,90息\/发。

每艘军舰设1名“舰炮长”,统一指挥24门炮,炮组划分:24门→3组(每组8门),每组配6名炮手。

规定单舰射击节奏:60息(1分钟)\/组轮换,1个时辰(120分钟)无间断。

第0息(戌时初刻整):舰炮长挥“红漆夜光旗”,射击组8门炮齐射,炮响后立即转为“清理状态”(用夜光通条刮除炮膛残留火药);

第60息(第1分钟):舰炮长挥“黄漆夜光旗”,装弹组8门炮转为射击组,立即齐射;同时,原射击组(已清理完炮膛)转为“装弹组”,原待命组转为“装弹组替补”,2人\/门快速填装;

第120息(第2分钟):原待命组8门炮(已完成装弹检查)转为射击组齐射,原装弹组(刚射完)转为清理,原清理组(已装弹)转为待命;

此后每60息(1分钟)重复“射击组→清理→装弹→待命→射击组”的循环,每艘舰每60息有8门炮射击,24门炮1个时辰内可射击:7200息÷60息x8门=960次,单舰无任何“静音间隔”。

规定区域划分:林积容将六十艘军舰沿长江南岸分为东、中、西三片区,每片区20艘舰,片区间距约500丈(避免炮声互相干扰指挥);

如此一来,全流域每15息就有一个片区的8门x20舰=160门炮齐射,炮响密度为“每15息1次大规模轰鸣”,中间穿插个别舰的“补位射击”(如某舰装弹快,可提前10息射击),完全满足“一个时辰内保证有炮响”。

军舰甲板上,炮手们瘫坐在地,汗水混着硝烟淌满脸颊。他们望着南岸的火海,耳边还回荡着刚才的炮声与惨叫——六十艘军舰的夜袭,用前膛炮开花弹的破片、轰天炮火药包的冲击波和烈焰、抛石机的火雨,暂缓了徐温三万精锐大军踩着杂牌军尸体的进攻企图,也让这个夜晚,成为长江边永远的“炮火记忆”。

19世纪近代前膛炮(如清军红衣大炮、英军拿破仑炮)大口径(15-25厘米),重达4000-斤,需先挖“炮坑固定”,调整仰角需4人用撬棍撬动,仅调整角度就需5分钟;推弹时需2人合力用3米长的金属杆推送,耗时5分钟。这种近代前膛炮是近代“大口径重型炮+精准攻坚”场景下的产物,追求“单发威力”。

钟鹏举现在研发成功并投入实战的是口径8-12厘米的中小型前膛炮,仅重1000-1600斤,2人即可推动炮架调整,节省大量时间。适配舰用、城防和野战的“中近距离压制”(射程500-800步),追求“短间隔快速射击”。

无复杂引信的实心弹\/开花弹\/液体燃烧弹,以“快速射击”为战术目标;发射的是5-8斤的实心铁弹和10斤的开花弹,实现1.5-1.8分钟\/发的射速。

2-3人基础炮组,适配乱世中“快速动员、简化操作”的需求;钟鹏举认为在目前的道路状况和运输条件下可实现快速机动。

江面上的军舰除留下三艘保持警戒状态外,其他的开往后山的海军总部基地补给。

徐知谏收拢部队,清点人数,死伤三千余人,营帐、粮草和物资被焚毁大半。

二更时分,亥时(21:00-23:00)。

趁着江面军舰炮声的沉寂。

无退路可言的徐知谏和精锐部队的死忠将领终于发起最后的总攻。

背水一战。

徐知谏收拢的中央禁军还有一万三千余,中央禁军强打精神发起冲锋。

执行中央禁军的“器械协同”攻坚,把传统工程战术用到极致的战术部署。

这支禁军的临时都指挥使是原副将韩立,他皮肤黝黑,相貌平平,如今却统领着杨吴政权的“攻坚利器”。其配备的装备是当下杨吴政权最精良的传统攻城器械,包括包土袋、100台抛石机、75台包铁撞车、250架包铁皮木制云梯以及70条暗渠火油船。

韩立性格谨慎,行事低调,擅长把握时机。凭借坚定的意志、过人的谋略以及不错的运气,他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从一个小镇少年逐步成长为三万中央禁军的一员副将。

韩立原来率领三千工兵掘进十二条地道,临收尾时临危受命调过来指挥攻坚。

韩立心里暗暗骂娘,前面先有五万人分五个梯队攻城得到有效执行的话,自己这一万人接着再冲上去,一鼓作气,他认为即使是首都广陵也能攻下,何怕江南制造总局这区区几千人的守卫(江南制造总局正面防守兵力4500人,分成三个梯队,钟家村防守兵力有5500人,随时可以驰援),即使守军有火炮优势。但偏偏天不遂人意。

韩立决定按“梯次推进、器械联动”的战术,试图以冷兵器时代的工程智慧,撕开钟鹏举布防的工业防线。

1.3万杨吴中央禁军聚焦“器械破防”,以75架巨型撞车为核心,辅以250具云梯与个填河土袋推进。100台抛石机协助打击城墙上的守军和砸破城墙。

韩立的一万三千人攻城军队沿用“前线突击、中军调度、后方保障”三层架构:

前线突击层8000人(占六成一),强化“多点位突破”能力;

中军调度层3200人(占两成四),提升“协同与应急”效率;

后方保障层1800人(占一成五),强化“持续与安全”保障。

既保证前线有足够兵力突破,又有中军调度与后勤支撑,避免头重脚轻、攻强守弱。

一万三千人攻城军队的战场覆盖范围(含前线、中军、后方)2.2平方公里(约310个足球场大小)。.

攻城经验丰富的他深知攻城力量要聚焦,不宜盲目扩大攻击范围,他要在局部城墙面上比守军多数倍乃至十倍的人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