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30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耕作农具演示结束后,难得这样笑得合不拢嘴的族长钟良泉与众人回到族内议事大厅小坐。

本来他是趁今日这个时机请族中几位有学问的族老和两位曾在前朝任职的弟弟来鉴定鹏举诗作的。碰巧六弟钟良惠的故友也经过本县作短暂的停留,故邀请其一同前来。

在厅口刚好遇到前来找钟鹏举告别的司农卿及孙医官等一行人,族长连忙邀请大家入座。

请所有人落座后,族长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族里众人心里都不禁微微觉得有点惊奇,自从杨氏占领本地州县之后,最近几年很少见到族长表现得如此的凝重。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相思》

长相思,在远方。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慈母如兰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钟鹏举手写的三幅诗词被挂在大厅非常显眼的位置上,众人看了一时交头接耳起来,议论纷纷,有人不断地点头称是,有人不断地击节叫好。众人的表情和动作都落在族长的眼里,他心里不由得越来越淡定。

刚落座的司农卿陈大人正在左顾右盼地寻找钟鹏举,当他看到这三首诗时,不由得愕然地站了起来,惊讶地望着族长说:“不知这三首诗出自何位大家之手,风格独特而又成熟,成就斐然,明显与当前的浮丽诗风有根本的区别。这个诗人可以开宗立派了。”

“这三首诗的确是难得的佳作,即使放在最近的几百年来也算是难得一见。这字体也是独树一帜,这些楷体字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一如体型丰满的大汉正襟危坐。”一位留着五绺长须的族老钟春林惊讶地望着族长钟良泉满脸赞赏地说道。

在族里数他读书最多,虽然他淡泊名利,也没有出仕,但他的地位在族内还是很超然的,他的高度评价深得众人的肯定。

学堂的首席教习、前朝的礼部郎中钟良惠颌首道:“诗确实是好诗,一扫前朝及当今奢靡浮艳之风。<静夜思>言简易意骇,妙手拈来,朗朗上口,信口道出思乡之情,可谓妙绝古今。”

钟良惠在族内也是很有地位的,不是因为他曾经为官,而是因为他的学识和人品深为族人所敬仰。

钟良惠接着补充道:“<长相思>古今文人多以其为题目,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留下的作品甚多,但在我看来都比不上这一首。现存的歌辞多是描述思妇之怨,此诗拟其格而诉述相思母亲之苦及相思的执着,令人动容。”

“<游子吟>诗的开头两句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三四句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最后两句采用比兴手法,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全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特邀而来的那位儒雅的中年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江县县令李应武,他本来是没有什么心情来观摩演示的,他应约而来并不是因为族长的面子,而是因为族长的兄长,即钟鹏举的祖父,他们两个有很深的私交。钟鹏举的祖父一直很支持他对江州的治理,曾经对钟传大力举荐过他,使他从一介贫寒书生,做到主簿、县丞,再到县令。

他对这三首诗的面世也感到非常之震撼,他禁不住点评道:“<游子吟>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日后定能广为传诵,流芳千古。”

面对《游子吟》,县令李应武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因为他父亲在他幼时时便死于战火,现在家中与他相依为命的就是年逾六十的母亲。这诗引起了他的共鸣。

那几位少年看了这三首诗,都觉得耳目一新,他们搜索枯肠,一直在猜测究竟是当今哪一位诗词大家的杰作。

当时的诗词大都延续南北朝的风格描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或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而这三首诗在用词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

也因为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时期,也有诗歌创作以战争、离别、思乡等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这时期的诗歌还表现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

众人听到县令李应武的赞美,心里也都不由得表示认同。

司农卿则眯着双眼,一边似在回味,一边赞叹道:“诗是好诗,一首<静夜思>和另一首<游子吟>就足以流传千古。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是描写思念之情,<静夜思>写的是思念故乡,<长相思>和<游子吟>抒发的是想念母亲之情,用词朴实,却情真意切,令人动容。老夫认为这些字也不容小觑,你们看字的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嗯,的确如此。字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之前的书法多以瘦硬、秀逸风格为主,如王羲之。这种书风则突破传统,开创了雄浑壮美、气势磅礴的新书风。这种楷书,以篆籀笔法入楷,笔画粗壮饱满,结构宽博正大。彻底改变了楷书的审美定式,为楷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族老钟春林颇以为然。

钟鹏举写的字是模仿颜真卿的,他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都深受其影响,苏轼曾说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对颜真卿书法给予高度评价。后世的赵孟頫、何绍基等众多书法家也都从颜体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书法风格。

那个世界唐代的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忠诚正直的爱国将领。他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他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人格魅力。其书法的雄浑大气、端庄稳重,与他的高尚品格相得益彰,成为夏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在追求艺术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

孙医官使经过这段时间与钟鹏举的接触,关系融洽,与他的关系亦师亦友,所以他对族长也十分尊敬。他是一个直率的人,他站起来。

只见他满面笑容地说:“哈哈,另外两首非常精妙。言简意骇,功力非同凡响!我更喜欢<长相思>,经典之作!以其瑰丽奇幻的想象、真挚深沉的情感、灵动多变的语言,必定会成为诗词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情感上,那种孤独、凄凉与急切盼归的情感,如泣如诉,动人心弦;意象上诗歌在奇幻想象中紧密联系着诗人的现实境遇,意象的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与张力;语言上豪放与细腻的完美统一,使诗歌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入读者内心,引发情感共鸣。这三首诗比当今的诗作都高出一筹,但我想不到当今有谁的造诣可以达到如此的高峰!”

众人纷纷表示认同之余,内心皆是疑惑。于是一齐望向族长钟良泉,他们很好奇这三首诗何以突然横空出世,并且挂在族里的议事堂之上。在这三首诗的风格显然与现有的知名诗人的作品对不上号。

族长钟良泉迎着大家期待的目光,此时此刻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知道大家的想法,于是喜笑颜开地赶紧叫人去把钟鹏举请来。

那边钟鹏举除了正在组织工匠们登记购买耕作农具的事和解答潜在购买者的提问。自把那三篇诗稿给了族长后,他就放在一边了,这算是走出了要扬名的第一步,以后如何在文坛上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广自己的作品就要提上议事日程了。

众人对钟鹏举的出现感到疑惑不解,难道这三首诗与他也有点关系?

大家对钟鹏举在机械制造方面和医学上的造诣是很佩服的,说他是个天才也不为过。

钟鹏举在众人面前还是那副从容淡定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样子。

青衣公子突然有种预感,他就是这三首诗的作者,他相信能够设计出这么多精妙机械出来的他未尝不能创作出可以流传千古的诗歌。

当厅里的众人得知这三首诗出于钟鹏举之手时,除了族长和族老钟春林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相信!

很难把一个能工巧匠和一个医术高明的医师与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联想起来。其实族长在众人确认这三首的确是新诗前,他也是不不太确定的!

大家不禁想起他在春节前在那场退婚风波中写过的诗。那基本上讲得过去,毕竟那时写的第四首诗和第五首诗都非常惊艳,“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已经小试牛刀,初露峥嵘。

族里的人很清楚他的情况。

不错,钟鹏举以前的确很勤奋读书,人品也不错,家教也是非常之好,但他表现并不出众,甚至可以算是平庸之辈。他虽然埋头苦读,但从未令人惊艳过,不客气地讲,说他庸庸碌碌也不为过。除了懦弱、老实外,从未引起过别人的注意!

司农卿陈汉权大人却是哈哈大笑,最开心的就是他,钟鹏举救过他的命,他自然希望自己的救命恩人越来越好。

暗地里最开心的却是那个青衣公子,眼里异彩连连。

钟鹏举把众人不可思议的表情尽收眼底,依然保持着不卑不亢。

族老钟春林道:“小郎,我们都很欣赏你的诗作,本族虽然一直是都是以耕读为本,百年来就出了一个武夫镇南军节度使钟传,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么优秀的诗书人才了,今日我们想现场考察一下你的真才实学。”

相对于巧匠和医师,长辈们更希望见到一个大文人。士农工商,巧匠和医师虽然不属社会底层之人,但也不算不上流,巧匠更是被视为从事“末业”之人。

钟鹏举对众人恭敬地行个礼,然后回应道:“晚辈以前虽然刻苦攻读,但一直食古不化,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最近感到自己颇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那就请前辈们出题,我现场进行创作。每首诗词都是以半炷香或三步为限。”

吁……众人如果不是看到钟鹏举一副谦虚的样子,不禁都要呵斥一番,这小子的确很傲!

现场的人除了族老钟春林和族长钟良泉,其他人是没有见过钟鹏举现场瞬间做出一首诗的。

族长钟良泉也不禁暗道,后生可畏,颇有他祖父的遗风。

现场作诗,难道他要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青衣公子大急,一跺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样自负!”

“现场作诗?!区区一介村夫何以口出狂言!”几个年轻人中的那位华服少年不禁大声喝道。他虽然也被这三首诗作所折服,但任由他人出题,随随便便便可现场作诗,这未免太过于狂妄了吧。即使是当今的顶尖大家也不敢如此托大。

作诗讲究的是首先要有题材,有了题材之后再提炼主题及思想。题材的积累是创作的基础,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宇宙、自然、社会,包罗万象。经常讲的写诗要靠灵感,灵感就是来自于平时积累的题材和感想。

题材的积累要靠诗人善于发现、联想、挖掘,要抓住灵感,想写时一定要写,不想写时一定不要写。

现场作诗对诗人的要求很高,灵感说来就要来,字句的推敲和琢磨要在短时间完成,功力不够的话,作出来的只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

钟鹏举面带微笑地望了望那位华服少年,并没有与他进行口舌之争,一脸的淡然。

众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既然钟鹏举如此有信心,况且又只是对一位晚辈的考究,不妨增加点难度。即使他作不出来,也不能抹杀他的才华,毕竟他已经用三首诗证明了自己。

族长钟良泉笑着开口道:“我们在场的每人都可以出一题,每题以半炷香的时间为限。我出的题目是,用一首诗词表达你的志向。”他作为本次品鉴会的牵头人,理当出来主持大局。

钟鹏举听完后想起自己儿时最喜爱的民族英雄写的一首词,比较贴切当今的形势以及自己的志向。很快他就进入状态,一边酝酿一边接过纸笔,开始泼墨挥毫。一首《满江红》跃然纸上: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二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炎黄耻,犹未雪;独夫乱,何时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民贼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气呵成。当钟鹏举放下毛笔时,不到半炷香。

钟鹏举在这里对原词的核心做了相应的调整,炎黄耻是指五胡乱华开始,即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数百年间。在此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更是导致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

独夫是指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是指残害人民的坏家伙。在这里钟鹏举用来泛指荼毒生灵地各国暴君、割据一方的军阀和争权夺利、残害百姓的各种坏人。

众人陷于短暂的沉默之中……

每个人都在品味,都在消化……

太不可思议了!

这首词激荡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多么远大的志向!他立志要结束这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割据局面,还天下老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这志向何等远大,这胸襟何等广阔,这格局何等宏大高远开阔!

对于钟鹏举来说在那个世界里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从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

他在七八岁时就能熟练地背诵出这首词,他翻烂了《岳家军》系列连环画里的每一册,他反复看过《说岳全传》很多遍。他的父亲也经常用少年岳飞刻苦读书和学习武艺的故事激励过他,使他从小就埋下了精忠报国理想的种子。或许穿越到现在这个世界可能会为他提供实现这个理想的舞台。

率先打破沉默的却是那位与学堂首席教习钟良惠同来的先生,也即被那几位少年称为老师的先生,之前他一直没有参与点评。有才华的人他见过不少,但只限于花前月下,吟诵风花雪月之事罢了,他那颗冷漠的心终于被点燃了,这次他终于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