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胎胎俩娃 > 第45章 新居与新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五章:新居与新程

次日辰时,晨光正好,周牙人果然领着三四名工匠准时叩响了院门。这些工匠都是熟手,肩上扛着泥刀、铁镐等物什,步履稳健,神色从容。为首的老师傅姓王,须发已有些花白,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只略略打量了院墙几眼,便指挥着徒弟们动起手来。

娘子放心,这活儿简单。王师傅一边用石灰粉在墙上划出印记,一边笑道,保管给您开得方方正正,边缘齐整。

众工匠动作麻利,测量、划线、开凿,配合得极是默契。铁镐落在砖墙上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不多时,只听得一阵轻响,那堵隔开了两处天地的砖墙便被凿开了一个宽敞的豁口。阳光从豁口处倾泻而入,将原本略显阴暗的院落照得亮堂堂的。

王师傅亲自带着徒弟用青砖将边缘修砌整齐,又用石灰细细抹了缝。待到午时初刻,原本独立的两处宅院已然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颇为宽敞的大院落。新砌的墙缘平整光滑,若不细看,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恭喜罗娘子,贺喜罗娘子!周牙人满面春风地拱手作揖,这真是喜获新宅,乔迁新居啊!您瞧这院子,宽敞亮堂,往后定然家宅兴旺,财源广进!

罗晴含笑还礼,示意九芽给周牙人和每位工匠都封了一份丰厚的赏钱。众人得了赏钱,自是喜笑颜开。周牙人更是主动招呼工匠们搭把手,将昨日新买的两张榆木大床分别抬进新宅的东厢房和西厢房。

张全在前头引路,王师傅带着徒弟们小心翼翼地抬着床榻。那东厢房朝南,阳光正好,推开窗便能望见院中的海棠树。西厢房略小些,却也更显幽静,窗外种着一丛翠竹。

这床打得扎实。王师傅拍了拍床柱,对罗晴笑道,用的是上好的榆木,再用个几十年也不成问题。

待将张灵和玲珑原先睡的那张旧床也从旧宅挪到新宅的西厢房安置好,已是日头偏西。虽是额外劳动,但因罗晴出手大方,工匠们也都乐意效劳,临走时还特意将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

张婶儿带着张灵、玲珑,早已将新房间彻底清扫了一遍。抹布擦过窗棂,清水洗过地面,连家具的边边角角都擦得锃亮。崭新的被褥铺在床榻上,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罗晴并非讲究诸多忌讳之人,见一切收拾妥当,当下便抱着孩子,带着自己常用的物品,直接搬进了新居的东厢房。

踏入这间更为宽敞明亮的屋子,她不由得深深吸了口气。窗明几净,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纸,在青砖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那张崭新的榆木大床宽大结实,再也不用担心夜里翻身时会压到孩子。

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她轻声自语,唇角泛起一丝浅笑。

她并非有意要过苦日子,实乃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一介女子,带着幼子支撑家业,若太过张扬露富,难免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许是源于前世养成的习惯,唯有将财富稳妥地积存起来,化为账本上实实在在的数字,才能让她在这异世获得最深切的安全感。

宅院扩大了数倍,一家人住得舒心畅快,做起事来自然也越发有劲头。加之罗晴待下宽和,从不刻意摆主人架子,吃穿用度也未曾亏待,众人便将这里真正视作了自己的家。

这日清晨,玲珑正坐在廊下绣一方帕子。阳光照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针线在她指尖翻飞,那种自然而然的熟稔姿态,连罗晴看了都暗自点头。

这针法倒是别致。罗晴在她身旁坐下,细细端详着帕子上初现雏形的兰草纹样。

玲珑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不确定:奴婢只是随手绣着,也不知合不合娘子的眼。

罗晴执起帕子,指着其中一处:这里若是改用抢针,叶脉会更显灵动。说着,她接过针线,随手演示起来。

玲珑看得目不转睛,恍然道:原来如此!奴婢以前......话到嘴边却又顿住,眼中掠过一丝迷茫。

罗晴将针线还给她,温声道:无妨,慢慢想。你这手艺,假以时日,定能成大器。

另一边,张灵正愁眉苦脸地对着识字本发呆。张婶儿在一旁催促:灵儿,快些认字,莫要偷懒。

娘,这些字认得我,我认不得它们啊!张灵撅着嘴,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罗晴见状不禁失笑:罢了,人各有长。灵儿不喜识字,不如跟着张婶儿学学厨艺?

这个好!张灵立刻眉开眼笑,我这就去帮娘和面!

张树这孩子却显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这日他独自去市集采买归来,将账目报得清清楚楚:今日猪肉三十文一斤,比前日涨了两文。青菜五文一捆,鱼虾......

罗晴细细听着,不时点头。待他报完,才问道:可知道猪肉为何涨价?

张树想了想,答道:听说前几日落雨,路不好走,城外送猪肉的车子少了几辆。

不错。罗晴赞许地笑道,知道察问市价波动的缘由,这很重要。

她有时看着他不灵便的腿脚,心中不免掠过一丝惋惜。当朝律法,身有残疾者不得入仕为官,否则以这孩子的聪慧,未必不能搏个前程。不过转念一想,有学识在身,无论是帮着管理家业,还是将来自己经营些小生意,总是大有裨益的。

如今,食肆的生意已完全交由九芽和张全打理。后厨有张婶儿和帮工支撑,前台有跑堂招呼,运转得颇为顺畅。这日打烊后,九芽将账簿递给罗晴过目,脸上带着几分得意:姐姐瞧,这个月的进项又多了三成。

罗晴细细翻看,点头道:做得不错。不过要注意,天热了,食材存放要格外当心。

姐姐放心,我都记着呢。九芽笑道,后厨新添了两个冰瓮,易坏的食材都及时处置了。

眼见一切步入正轨,罗晴的心思便活络起来。这日晚饭后,她将张全唤到书房。

全叔,往后你若得空,多去街上转转。她执笔在纸上勾勒着县城的轮廓,留意观察市面上还适合做些什么生意,哪些地段有店铺出售或出租。

张全会意,躬身道:娘子放心,老奴明白。

自此,张全一有空便穿行于县城的大小街巷。有时在茶肆小坐,听茶客闲谈;有时在集市徘徊,观察各色买卖。他虽不识字,记性却极好,七七八八地搜集了不少信息回来。

城东新开了家绸缎庄,生意很是不错。这日,张全向罗晴回禀,不过老奴瞧着,他们卖的都是寻常料子,若是咱们进些稀罕的花色......

罗晴根据这些信息,在纸上写写画画。烛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时而凝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她知道,要想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就不能止步于此。下一步该如何走,才能让这个家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这个问题,在她心中反复思量。

窗外月色正好,海棠花的影子投在窗纸上,随风轻轻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