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七十年代的宝 > 第23章 暴雨夜探病, 童言解心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章 暴雨夜探病, 童言解心焦

入夏的西北黄土坡,天像被谁打翻了墨水瓶,浓云从山头压下来时,李念宝正趴在养父母家的土炕上,用木炭头在废报纸上画小人。窗外的杨树叶被风卷得翻出灰白的背面,蝉鸣声突然断了,空气闷得像裹了层湿棉絮——这是要下暴雨的征兆。

“念宝,把窗台上的簸箕收进来,别让雨淋了。”厨房里传来养母张秀兰的声音,伴着玉米面粥咕嘟咕嘟的冒泡声。

“知道啦娘!”李念宝脆生生应着,小手麻利地叠好报纸,踮着脚去够窗台。刚把柳条簸箕抱在怀里,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夹着粗重的喘息。她扒着窗缝往外看,只见暮色里冲进来个高大身影,裤脚沾了泥,正是亲生大哥肖建国。

“建国?你咋来了?这眼看要下大雨了。”张秀兰端着粥锅出来,见他满头是汗,赶紧拿了块粗布巾递过去。

肖建国没接布巾,喉结滚了滚,声音带着急:“妗子,我妈她……下午突然头晕得厉害,躺炕上起不来了。我想着念宝心细,能不能让她跟我回去看看?”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李念宝心里“咯噔”一下。她记得前世,姑妈李桂英就是在她六岁这年夏天,一场暴雨后得了重感冒,后来拖成了肺炎,身体自此垮了,不到五十就走了。难道就是这次?

“怎么突然晕了?有没有叫赤脚医生?”张秀兰也慌了,放下粥锅就去摸念宝的头,“念宝,你敢不敢跟大哥回你姑婆家?娘这就给你找件雨披。”

李念宝仰起脸,大眼睛里没有丝毫怯意,反而抓着李建国的衣角晃了晃:“大哥,我跟你走!娘,我带个小布包就行,里面装我给姑妈画的画。”

张秀兰见她镇定,倒松了口气,转身去翻箱倒柜。养父李兴荣从生产队赶回来时,雨已经淅淅沥沥下起来,听说是李桂英病了,当下就从墙根抄起一把旧油纸伞:“我送你们去,这路下雨滑,建国你扶着念宝。”

土路上的黄土被雨水泡软,一脚踩下去能陷半个鞋帮。李兴荣走在前面探路,肖建国把念宝抱在怀里,用自己的粗布褂子裹着她的小身子。雨点子砸在油纸伞上“噼里啪啦”响,风裹着雨丝往脖子里灌,李念宝却紧紧贴着大哥的胸口,耳朵仔细听着前方的动静——她怕路上有被雨水冲垮的土坑,更怕姑妈的病真像前世那样,从一开始就走了岔路。

“大哥,姑妈中午吃啥了?是不是还去地里摘豆角了?”李念宝在他怀里小声问。

肖建国愣了愣,没想到她会问这个:“是啊,中午喝了玉米糊糊,下午说要给你攒点嫩豆角,去后坡的菜地了。回来就说头晕,躺炕上没动。”

“那姑妈是不是还说,身上发沉,不想吃饭?”李念宝又追问,小手攥紧了他的衣襟。

“你咋知道?”肖建国更惊讶了,“我妈是说没胃口,我还以为是天热的缘故。”

李念宝心里有了数。前世她年纪小,只记得姑妈后来咳得厉害,却不知道最初的症状是头晕、乏力。这不是普通的累着了,怕是受了暑气,又被雨前的潮气侵了体——得赶紧让她喝碗姜糖水,再用热毛巾敷额头,不能等病加重。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看见姑婆家的土坯房。昏黄的煤油灯从窗纸透出来,隐约能听见屋里的咳嗽声。肖建国抱着念宝跨进门槛,就见二哥肖建军正蹲在炕边,手里端着个空碗,眉头拧成了疙瘩:“哥,妈说喝不下水,咋劝都没用。”

“让我来!”李念宝从大哥怀里滑下来,甩掉脚上沾泥的布鞋,小跑到炕边。李桂英躺在炕上,脸色蜡黄,眼闭着,嘴唇干得起了皮。听见动静,她勉强睁开眼,看见是念宝,嘴角扯出点笑意,声音轻得像蚊子叫:“宝……你咋来了?快……别靠近,别传染你。”

“姑妈,我不怕。”李念宝爬上炕,小手轻轻摸了摸她的额头——好烫!她赶紧凑到李桂英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姑妈,你听我的,喝碗姜糖水好不好?喝完睡一觉,明天就不晕了。不然你要是一直躺着,就没人给我攒嫩豆角,也没人给我缝花布褂子了。”

这话像根软刺,戳中了李桂英的心。她这辈子最疼的就是这个“小表妹”,每次念宝来,她都要把藏在柜底的糖块偷偷塞给她,还琢磨着给她缝件带碎花的小褂子。眼下听见念宝这么说,她眼里泛起些水光,慢慢点了点头:“好……听宝的,喝。”

“二哥,你去灶房烧点热水,切点姜片,再放两勺红糖!”李念宝转头对肖建军喊,小模样透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肖建军愣了愣,见妈真愿意喝了,赶紧应声跑出去。

李兴荣把油纸伞靠在门边,帮着把炕桌挪到炕边:“桂英姐啊,你就是太要强了,天这么热还去地里,要是真倒下了,家里这么多孩子咋办?”

李桂英叹了口气,想说什么,又被一阵头晕袭来,只好闭着眼靠在枕头上。李念宝坐在她身边,小手握着她的手,温温的触感让李桂英心里踏实了些。她忽然想起下午在菜地时,看见天边的云不对劲,就想着赶紧摘完豆角回家,别让雨把豆角淋坏了——那是她特意给念宝留的,孩子爱吃炖豆角。

“姑妈,你是不是想给我留豆角,才急着摘的?”李念宝像是猜透了她的心思,轻声问。

李桂英睁开眼,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满是疼惜:“是啊,我宝爱吃。”

“那以后姑妈别这么急了,豆角没了还能再长,姑妈要是病了,念宝会难过的。”李念宝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展开给她看,“你看,这是我给你画的画,画的姑妈在菜地摘豆角,旁边还有我和大哥二哥他们。”

纸上的小人歪歪扭扭,李桂英却看得眼眶发热。她这辈子生了六个孩子,个个都是糙小子和半大姑娘,没人这么贴心地给她画过画。尤其是想到当初要送念宝走时,这孩子虽小,却只对着她和孩子爹笑,现在又这么牵挂她,心里又酸又暖。

“好,姑妈听宝的,以后不这么急了。”李桂英的声音软下来,头晕好像也轻了些。

这时,肖建军端着姜糖水进来了,碗沿冒着热气。肖建国赶紧上前,小心地扶着李桂英坐起来,张秀兰也从家里赶来了,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鸡蛋和红糖:“桂英,我煮了两个鸡蛋,你喝完糖水再吃一个,补补身子。”

李桂英看着围着她的人,眼眶更红了。她喝姜糖水时,李念宝就坐在旁边,小手帮她捋着后背,像个小大人似的:“姑妈,慢点喝,别烫着。喝完我们给你用热毛巾敷额头,敷完睡一觉,明天就好了。”

大家都觉得稀奇,这孩子才六岁,怎么比大人还懂这些?张秀兰笑着说:“前阵子村里张奶奶头晕,就是这么弄的,念宝当时在旁边看着,记下来了。”这话半真半假,却是给念宝的“聪慧”找了个合理解释——她总不能说,这孩子是带着前世的记忆来的。

李桂英喝完姜糖水,又吃了个鸡蛋,脸色果然好看了些。李念宝找了块干净布,泡在热水里拧干,小心地敷在她额头上:“姑妈,热不热?要是热了跟我说。”

“不热,正好。”李桂英闭上眼睛,感受着额头上的暖意,还有小手轻轻按在布上的力道,心里的焦躁慢慢散了。窗外的雨声渐渐大了,屋檐下挂起了水帘,屋里却暖融融的,煤油灯的光映着一张张关切的脸。

肖建国和肖建军见母亲情况好转,也松了口气。肖建国蹲在炕边,看着念宝忙碌的小身影,心里满是感激:“念宝,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妈还不肯喝糖水呢。”

“大哥,姑妈是我亲姑妈,我当然要关心她。”李念宝仰起脸,眼里亮晶晶的,“以后大哥也要多关心姑妈,别总想着去镇上跑生意。姑妈要是知道大哥累着了,也会担心的。”

这话让肖建国心里一震。他最近确实在琢磨着跟村里的人去镇上倒卖粮食,想多赚点钱给家里盖新房。可他没跟家里人说,念宝怎么会知道?他刚想追问,就见张秀兰给了他个眼神,只好把话咽了回去——这孩子心思细,许是看出他最近总往外跑了。

其实李念宝是记着前世的事。大哥后来就是跟风去倒腾粮食,结果遇到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检查,不仅赚的钱被没收了,还被拉去游街,心里留下了阴影,后来做什么都缩手缩脚。她现在提一句,就是想让大哥多想想家里,别轻易冒险。

夜渐渐深了,雨还没停。李桂英睡着了,呼吸比之前平稳了许多。张秀兰收拾着碗筷,对李兴荣说:“兴荣,要不我们今晚在这儿守着?万一桂英姐夜里再不舒服,也有人照应。”

李兴荣点头:“行,我去跟建国他爹说一声,让他别担心。”

李念宝躺在李桂英身边的小褥子上,小手还握着姑妈的手。她没睡着,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雨声,心里盘算着明天要让姑妈多喝温水,别吃油腻的东西,还要让二哥去山上采点薄荷,煮水喝能解暑。前世的遗憾,她要一点一点补回来,姑妈不能有事,大哥不能走弯路,这个家,要好好的。

“念宝,冷不冷?”李桂英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摸了摸她的小手。

“不冷,姑妈。”李念宝睁开眼,对着她笑,“姑妈,你明天就能好起来了,我们还能一起去菜地摘豆角。”

李桂英看着她的笑脸,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她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这个孩子,当初要不是家里实在困难,她怎么舍得把亲女儿送给别人?可现在看来,念宝不仅没怪她,还这么牵挂她,这么懂事——这孩子,真是老天爷赐给她的宝。

“好,明天姑妈好了,就带你去摘豆角。”李桂英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窗外的雨还在下,却没了之前的急劲,淅淅沥沥的,像在唱一首舒缓的歌。土屋里,煤油灯的光昏黄却温暖,照在相拥而眠的两人身上,也照在守护着她们的亲人身上。李念宝闭着眼,嘴角带着笑——这一世,她不仅要做养父母的宝,还要做亲生家人的宝,用她的力量,把所有的遗憾都变成圆满。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天边透出淡淡的霞光,土坡上的草叶挂着露珠,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深呼吸。李桂英醒过来时,感觉头不晕了,身上也有了力气。她坐起来,看见念宝正趴在炕边,帮她叠昨天换下来的脏衣服,小眉头皱着,认真得像在做什么大事。

“宝,别叠了,让你大嫂来弄。”李桂英笑着说。

李念宝抬起头,看见她精神好,眼睛一下子亮了:“姑妈你醒啦!是不是不难受了?我去给你端水。”

她刚跑出去,肖建国就端着粥进来了:“妈,你感觉咋样?今天别下地了,在家歇着。”

“好多了,多亏了念宝。”李桂英接过粥碗,心里暖暖的,“建国,你之前说想去镇上做生意的事,妈看还是算了。现在政策不稳定,万一出点事,家里可经不起。不如在家好好种地,再跟你二弟学学木工,稳当。”

肖建国愣了愣,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说。他想起昨天念宝的话,心里忽然明白了——这孩子是在帮他啊。他点了点头:“妈,我听你的,不去镇上了。以后就在家好好干活,让你和我爹都省心。”

李桂英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眼里满是欣慰。这时,李念宝端着水回来了,看见大哥点头,也笑了——第一步,总算走对了。

吃过早饭,张秀兰要带念宝回自己家。李桂英舍不得,拉着念宝的手嘱咐:“宝,过两天姑妈去看你,给你带刚蒸的白面馒头。”

“好,姑妈也要好好吃饭,别太累了。”李念宝抱着她的胳膊,又转头对五个兄姐说,“大哥二哥三姐四姐五哥,你们也要关心姑妈,别让她生气。”

五个兄姐都笑着点头,心里都疼这个小表妹。尤其是二哥肖建军,还从口袋里掏出个用红绳串的小石子:“念宝,这个给你,昨天在河边捡的,好看。”

李念宝接过小石子,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谢谢二哥,我很喜欢。”

走在回家的路上,张秀兰牵着念宝的手,忍不住说:“念宝,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姑妈有你这么个牵挂,也是她的福气。”

李念宝抬头看着养母,心里满是感激。这一世,她有两个家,有两群疼她的人,她一定要好好守护他们,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阳光洒在黄土坡上,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李念宝攥着手里的小石子,脚步轻快——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有亲人在,有爱在,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她。这七十年代的黄土坡,终将因为她的重生,开出不一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