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 > 第154章 被逼娶冰山妻(15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4章 被逼娶冰山妻(154)

战争的巨轮缓缓停止,留下的是一片需要漫长岁月才能抚平的废墟。皇帝的旨意带着悲悯与决心传遍四方,帝国这台过度透支的机器,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甚至有些踉跄的姿态,尝试着重新启动,走向艰难的复苏。

**北境,新安城。**

第一批来自南方的粮食和药材,在军队的严密护送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了这座几乎化为焦土的城池。数量有限,却如同久旱甘霖。伤兵得到了初步救治,幸存的军民分到了勉强果腹的食物和御寒的衣物。李崇纲在昏迷七日后,终于悠悠转醒,虽然虚弱得无法理事,但他的存活本身,就给残存的守军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和主心骨。

朝廷派来的新任官员和工部匠人也开始抵达,组织军民清理废墟,搭建更牢固的越冬棚屋,规划城池的重建。流民也被有组织地安置在城外临时营地,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避免了冻饿而死的命运。一切都在缓慢地、有序地进行着,北境的伤口,开始了最初的愈合。

**西线,函谷防线。**

杨业老将军在病榻上接到了皇帝安抚和褒奖的旨意,以及首批拨付的赏赐。他强撑病体,安排好了阵亡将士的抚恤和有功人员的封赏,稳住了军心。对于陇右军崔琰,朝廷采取了怀柔与制衡并重的策略,一方面兑现部分承诺,稳定其心,另一方面则开始悄悄向防线增派直属中央的兵马,并提拔忠于朝廷的将领,逐步稀释崔琰的影响力。

防线本身进入了巩固阶段,民夫们在军队的保护下,继续加固关墙,修建营垒,囤积粮草。虽然气氛依旧紧张,慕容恪的叛军主力犹在对面虎视眈眈,但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西线进入了一种紧张的相持状态。

**东南,明州等地。**

苏晏清展现出了卓越的理政才能。他利用朝廷免除赋税的政策,迅速组织起战后恢复。发放种子农具,鼓励百姓回乡耕种;以官府信用为担保,吸引商人恢复市舶贸易;整修被破坏的港口、道路;严厉清剿小股流窜的海盗,稳定地方秩序。

周廷玉则坐镇后方,统筹整个江南的财赋,精打细算,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最急需的北境和军队,同时竭力维持着江南本土的基本运转和社会稳定。东南这块财赋重地,开始艰难地恢复着造血能力。

**帝国中枢,京城。**

朝堂之上,争论的焦点从军事转向了内政。如何恢复经济?如何安抚流民?如何整顿吏治?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每一个问题都棘手无比。

户部尚书成了最焦头烂额的人,整日对着空荡荡的国库账册和雪片般飞来的要钱奏章发愁。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朝廷出台了一系列非常时期的经济政策:允许地方在一定限度内发行“地方债”以应对急需;鼓励垦荒,新垦田地五年内不征税;对参与漕运恢复、边境贸易的商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裴度则致力于整顿朝纲,利用杜宏、卫铮等人留下的基础,继续打击贪腐,澄清吏治,同时也要小心翼翼地平衡因战争而崛起的军功集团与原有文官体系之间的关系。

皇帝赵珩,则更像一个疲惫的大家长,在各方诉求和巨大的财政赤字间艰难地权衡、斡旋。他变得沉默了许多,脸上的稚气早已褪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合他年龄的沉郁与沧桑。他深知,眼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北狄、西叛的威胁依旧存在,内部的矛盾也并未根除,帝国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稍有不慎,便可能旧疾复发,乃至一命呜呼。

复苏是艰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阵痛。赋税的减免意味着朝廷收入的进一步减少;流民的安置消耗着本就不多的存粮;军队的维持和赏赐更是巨大的负担。各地依旧不断有坏消息传来,某地因饥荒出现小规模民变,某地官员贪墨赈灾钱粮,某地驻军因欠饷而骚动……

但无论如何,帝国终究是从那场几乎将其彻底摧毁的全面战争中,挣扎着活了下来。田野里重新出现了劳作的农夫,市集上渐渐有了稀稀落落的叫卖声,破损的城墙在一砖一瓦地修复。

希望,如同石缝中挣扎而出的小草,虽然微弱,却顽强地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重新萌发出一点新绿。艰难复苏,前路漫漫,但这个古老的王朝,至少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得以在废墟之上,开始那漫长而充满未知的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