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临淄歌仙传:韩娥与她“余音绕梁”的爆笑歌途

第一章 莒城“小百灵”:韩娥的“破嗓”成名记

战国中期的齐国莒城,算不上什么大城市,但热闹劲儿一点不缺——街头小贩喊得比唱的好听,茶馆里说书先生拍醒木能震掉房梁,就连巷口王大娘骂街,都带着点抑扬顿挫的调子。就在这么个“声音内卷”的地方,韩娥打小就凭嗓子“出圈”了,不过那时候,她还没什么正经雅号,街坊邻居都爱叫她“韩小嗓”,不是说她嗓子小,是说她嗓子太“能打”,小身子骨里藏着大能量。

韩娥家是做织锦生意的,爹是个老实巴交的织工,娘是个爱哼小曲的妇人。韩娥刚会说话的时候,就跟着娘哼歌,别的小孩哭着要糖吃,她哭着要“唱一个”。三岁那年,娘在院里晒锦缎,让她在旁边看着,别让鸡啄了。结果她看着看着,就对着太阳唱起了娘教的《采桑曲》,声音清亮得像泉水叮咚,不仅把院里的鸡都引过来蹲在她脚边,还把隔壁卖豆腐的张大爷给招来了——张大爷本来挑着担子要去街口,听见歌声,脚像粘了胶水似的,站在韩家门口听了半个时辰,豆腐都差点馊了。

打那以后,韩娥的嗓子就成了莒城的“活招牌”。每天清晨,她只要在自家院里唱两句,巷子里的门就会一扇扇打开:李奶奶会端着刚熬好的小米粥,喊她“娥丫头,唱完来喝粥”;王大叔会把刚烙好的饼递过来,说“听你唱歌,饼都觉得香”;就连平时最严肃的私塾先生,都会站在门口摇头晃脑跟着哼。有一回,私塾里的学生上课打瞌睡,先生怎么敲戒尺都不管用,后来听说了韩娥的本事,特意把她请去私塾门口唱了一段,结果学生们全精神了,连窗外的麻雀都停在树枝上,忘了飞。

可韩娥也有“翻车”的时候。十岁那年,莒城举办“赛歌会”,说是赛歌,其实就是街坊邻居凑个热闹,谁唱得好就给个大馒头。韩娥信心满满地报名,准备唱一首新学的《莒城谣》。轮到她上场的时候,她一紧张,起调起高了,嗓子“咔”一下,没唱上去,反而发出了像“破锣”似的声音。台下的人都笑了,有个小孩还喊:“韩小嗓,你嗓子破啦!”

韩娥脸一红,差点哭出来,可她转念一想:“破锣也是声音,说不定也有人喜欢呢?”于是她干脆顺着“破锣嗓”的调子,把《莒城谣》改成了诙谐版,调子忽高忽低,像小狗追着尾巴跑,逗得台下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最后,评委不仅给了她大馒头,还额外多给了个鸡蛋,说:“你这‘破嗓歌’,比正经歌还好听!”

从那以后,韩娥更敢唱了。她不只会唱现成的曲子,还会自己编歌:看到卖花的姑娘,就编《卖花曲》;看到耕田的农夫,就编《耕田谣》;甚至看到大黄狗追蝴蝶,都能编一段《狗追蝶》,唱得惟妙惟肖。爹见她这么爱唱歌,就想请个乐师教她正经的乐理,可莒城的乐师要么嫌她出身普通,要么觉得她“野路子”太多,教不了。乐师周先生就说:“你这丫头,唱歌跟撒欢似的,没个规矩,我可教不了。”

韩娥倒不气馁,她对爹说:“没老师教,我就自己学!街上的声音都是我的老师,风声、雨声、卖货的吆喝声,都能当调子。”于是她每天都去街上“采风”,蹲在茶馆门口听说书,站在菜市场听小贩吆喝,甚至跟着赶马车的大叔学“驾驾”的调子。娘笑着说:“再这么学下去,你都能跟驴对话了。”韩娥却认真地说:“驴叫也有调子呢,您听,‘啊——哦——’,多像低音啊!”

就这么“野路子”学了几年,韩娥的嗓子越来越亮,编的歌也越来越好听。十五岁那年,莒城来了个从临淄来的商人,听说了韩娥的名声,特意去听她唱歌。韩娥唱了一首自己编的《莒水谣》,商人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说:“我在临淄听过无数乐师唱歌,都没你唱得动人。你这嗓子,不去临淄可惜了!”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是当时天下闻名的“音乐之都”,据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韩娥早就听说过临淄的大名,心里也痒痒的。于是她跟爹娘商量,想去临淄闯一闯。爹有些担心:“临淄那么大,你一个小姑娘,万一受欺负了怎么办?”韩娥拍拍胸脯:“我有嗓子啊!只要能唱歌,就饿不着,也没人会欺负我。”

就这样,韩娥揣着爹娘给的盘缠,背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裳和一个自制的“拍板”(用两块木板做的乐器),踏上了去临淄的路。她不知道,这一路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她会在临淄唱出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千古传奇,还会收获一个让她名传后世的雅号。

第二章 雍门“卖唱记”:“绕梁姑娘”的诞生

从莒城到临淄,不算太远,但也得走个三四天。韩娥一路走,一路唱,饿了就给路人唱首歌,换个馒头;渴了就给店家唱段曲,讨碗水喝。有回她在路边歇脚,遇到一个赶车的大叔,大叔的马不愿意走,不管怎么鞭打都没用。韩娥见状,就对着马唱了一首舒缓的《牧歌》,没想到那马竟慢慢抬起头,跟着调子甩了甩尾巴,乖乖地跟着走了。大叔又惊又喜,说:“姑娘,你这嗓子能‘驯马’,太神了!”

可走到离临淄还有一天路程的雍门时,韩娥的盘缠还是用完了。雍门是个小镇,来往的行人不少,但大多是赶路的,没多少人愿意停下来听她唱歌。韩娥站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点犯愁:“总不能饿着肚子去临淄吧?”

就在这时,她看到街边有个卖包子的小摊,摊主是个中年妇人,正对着蒸笼叹气——原来她的包子有点凉了,没人买。韩娥眼睛一亮,走过去对妇人说:“大娘,我给您唱首歌,您给我一个包子吃,怎么样?”妇人看了看她,半信半疑地说:“你要是能把我的包子唱‘热’了,我给你两个!”

韩娥笑了笑,拿起自己的拍板,轻轻打了个节奏,然后唱了起来。她唱的是一首《丰收谣》,调子欢快,像阳光洒在麦田里,充满了热闹的气息。一开始,只有几个路人停下来听,可唱着唱着,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有挑着担子的农夫,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大家都被她的歌声感染了,脸上的疲惫和愁绪都不见了,甚至有人跟着节奏点头。

那个卖包子的妇人,本来还在叹气,听着听着,竟忘了自己的包子,跟着哼了起来。等韩娥唱完,妇人反应过来,赶紧把包子热了热,递给韩娥两个,笑着说:“姑娘,你这歌一唱,我这包子都觉得香了!”

韩娥接过包子,刚要吃,就看到旁边有个老乞丐,正眼巴巴地看着她。她想了想,把其中一个包子递给了老乞丐。老乞丐接过包子,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说:“姑娘,你不仅歌好听,心更好!”

就在这时,人群里有人喊:“姑娘,再唱一首吧!我们给你钱!”大家纷纷附和,有人掏出铜钱,有人递过碎银子。韩娥心里一暖,她本来只是想换个包子,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于是她又唱了起来,这一回,她唱的是一首悲伤的《思亲曲》,是她想念爹娘时编的。

这歌声一出来,刚才还热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调子哀婉,像秋风扫过落叶,又像流水带走思念,听得人鼻子发酸。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忍不住哭了起来;那个卖包子的妇人,也抹了抹眼泪,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儿子;就连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小孩,都乖乖地靠在娘怀里,不说话了。

韩娥唱完,对着大家鞠了一躬,说:“谢谢大家的喜欢,我要去临淄了,以后可能没机会再给大家唱歌了。”说完,她收拾好拍板,准备继续赶路。

可就在她转身要走的时候,人群里有人喊:“姑娘,你的声音还在梁上呢!”大家抬头一看,虽然韩娥已经不唱了,但感觉那哀婉的歌声还在头顶的房梁上绕来绕去,久久没有散去。有人说:“这歌声太好听了,绕着梁都舍不得走!”还有人说:“以后就叫她‘绕梁姑娘’吧,多贴切!”

“绕梁姑娘”——这个称呼一出来,大家都觉得好,纷纷跟着喊。韩娥听了,心里甜甜的,她对着大家笑了笑,说:“谢谢大家给我起的名字,我会记住的!”

就这样,韩娥带着“绕梁姑娘”的称呼,继续向临淄走去。她不知道,这个临时起的雅号,会随着她的歌声,传遍整个临淄,甚至流传千古。而雍门的这段卖唱经历,也成了她“余音绕梁”传奇的开端。

第三章 临淄“踢馆”记:“三日歌仙”的加冕

终于到了临淄,韩娥站在城门口,差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临淄的城墙比莒城的高了三倍,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有骑马的贵族,有挑着货的小贩,还有背着乐器的乐师。耳边到处是声音:乐师的琴声、小贩的吆喝、马车的铃铛声,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粥。

韩娥深吸一口气,心想:“这么多会唱歌的人,我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吗?”她找了个僻静的客栈住下,第二天一早就去街上打听哪里能唱歌。路人告诉她,临淄最有名的“音乐据点”是“雅乐坊”,那里聚集了全齐国最厉害的乐师,每天都有演出,要是能在那里唱出名,就算在临淄站稳脚了。

韩娥一听,就背着拍板去了雅乐坊。雅乐坊是一座气派的二层小楼,门口挂着红灯笼,里面传来悠扬的琴声。韩娥刚走到门口,就被一个穿着锦缎衣裳的门童拦住了:“你是谁啊?这里是雅乐坊,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

韩娥笑着说:“我是从莒城来的韩娥,想在这里唱首歌,麻烦你通报一下。”门童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见她穿着粗布衣裳,背着个简陋的拍板,忍不住笑了:“就你?还想进雅乐坊唱歌?我们这里的乐师,哪个不是带着名贵的乐器,穿着丝绸衣裳?你还是别丢人现眼了!”

这话正好被雅乐坊的乐师领班邹衍听到了。邹衍是齐国有名的乐师,擅长弹瑟,为人有点傲气,听说有人想来“踢馆”,就走了出来,上下看了看韩娥,说:“你想在这里唱歌也可以,不过我们雅乐坊有规矩,要先过我这关。我弹一首《高山》,你要是能跟着唱,就给你机会。”

韩娥点点头:“好,您请弹。”邹衍坐在琴案前,拨动瑟弦,《高山》的调子缓缓流出,像山峰耸立,威严又庄重。韩娥闭上眼睛,仔细听着,等邹衍弹到一半,她拿起拍板,跟着调子唱了起来。她的声音清亮又有穿透力,不仅完美跟上了调子,还在某些地方加了自己的小改动,让曲子多了几分灵动。

邹衍本来还带着傲气,可听着听着,手指就慢了下来,最后干脆停了下来,惊讶地看着韩娥。周围的乐师也都围了过来,眼睛瞪得溜圆,不敢相信这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姑娘,竟然能唱得这么好。

邹衍愣了半天,才开口说:“姑娘,你唱得太好了!比我弹的还动人。快,里面请!”

就这样,韩娥在雅乐坊获得了演出的机会。当天下午,雅乐坊的老板特意贴出告示,说有个从莒城来的“绕梁姑娘”要演出,吸引了不少人来看热闹。一开始,大家看到韩娥的打扮,都有点失望,有人还小声议论:“这就是‘绕梁姑娘’?看着不怎么样啊。”

可等韩娥一开口,议论声瞬间就没了。她唱的是一首自己编的《临淄颂》,把临淄的热闹、繁华都唱了进去:“临淄城,真热闹,马车跑,琴声飘;大街上,人如潮,乐师唱,姑娘笑……”她的歌声清脆悦耳,像百灵鸟在林间歌唱,听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喊:“再唱一首!”韩娥笑着又唱了一首《莒水谣》,这一回,她的歌声更加动人,连雅乐坊的房梁上都仿佛萦绕着她的声音,久久不散。

这事很快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是个爱听音乐的人,听说有个“绕梁姑娘”唱歌能让“余音绕梁”,就派人把韩娥请进王宫。

到了王宫,齐王坐在大殿上,看着韩娥,说:“听说你唱歌很好听,还能让余音绕梁?你唱一首给寡人听听,要是真像传说中那么好,寡人有重赏。”

韩娥点点头,拿起拍板,唱了一首《丰年歌》。这曲子是她照着齐国丰收的景象编的,调子欢快,充满了喜悦。歌声一出来,大殿里的大臣们都跟着点头,齐王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等韩娥唱完,齐王还沉浸在歌声里,半天没回过神来,过了好一会儿,才一拍大腿,说:“太好了!这歌声太好听了,寡人感觉这声音在宫里绕了三天都没散!”

旁边的大臣赶紧附和:“大王说得对!韩娥姑娘的歌声,真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齐王笑着对韩娥说:“寡人赐你‘三日歌仙’的雅号,以后你就是齐国的‘歌仙’了!还赏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在临淄给你建一座‘歌仙坊’!”

韩娥赶紧跪下谢恩:“谢大王赏赐!但我不要黄金绸缎,也不要‘歌仙坊’,我只希望能在临淄自由地唱歌,给老百姓听。”齐王听了,更高兴了:“好!就依你!以后你想在哪里唱,就在哪里唱,没人敢拦着你!”

就这样,韩娥成了临淄的“三日歌仙”,名气越来越大。每天都有人来听她唱歌,雅乐坊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有一回,她在临淄的广场上唱歌,来了好几千人,连屋顶上都站满了人,还有人从隔壁的赵国、魏国特意赶来听她唱歌,说:“能听‘三日歌仙’唱一首歌,就算走千里路也值了!”

可韩娥并没有因为成名而骄傲,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给老百姓唱歌,有时候还会去乡下,给农夫、牧童唱歌。有人问她:“你现在是‘歌仙’了,怎么还去给乡下人唱歌啊?”韩娥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乡下人,我的歌就是唱给老百姓听的。不管是大王还是农夫,只要喜欢我的歌,都是我的听众。”

第四章 “歌仙”的烦恼:被歌声“左右”的临淄人

成了“三日歌仙”之后,韩娥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可也多了不少“烦恼”——她的歌声太有感染力了,有时候甚至能“左右”临淄人的情绪,闹出不少搞笑的事。

有一回,韩娥在临淄的东市唱歌,唱的是一首悲伤的《思夫曲》,讲的是一个妇人思念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故事。歌声哀婉动人,东市的人都被感染了:卖布的张大叔,本来在跟顾客讨价还价,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说:“算了算了,这布我便宜卖给你,你赶紧回家给你丈夫做件衣裳吧!”顾客本来还想砍价,见张大叔哭了,也跟着红了眼,多给了钱就走了。

还有个卖水果的李阿姨,听了歌之后,想起了自己在外经商的丈夫,竟然把刚进的一筐桃子都免费送给了路人,说:“大家吃吧,吃了桃子,心里能舒服点。”结果路人一边吃桃子,一边跟着哭,东市瞬间变成了“哭市”,连巡逻的士兵都忍不住抹眼泪,忘了巡逻。

韩娥唱完,看到这场景,也有点哭笑不得,赶紧又唱了一首欢快的《采莲曲》。这曲子一出来,东市的气氛瞬间变了:张大叔擦干眼泪,又开始跟顾客讨价还价,不过这一回,他变得特别大方,每块布都多送一尺;李阿姨也笑了,把剩下的水果摆好,还主动给顾客尝;刚才哭着的路人,也都笑着说起了话,东市又恢复了热闹。

可还有更夸张的事。有个叫公孙豹的贵族,本来因为家里的田地被邻居占了,气得饭都吃不下,还准备找家丁去跟邻居打架。听说韩娥在西市唱歌,他就想去听听,缓解一下心情。结果韩娥唱的是一首《和为贵》,讲的是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的道理。公孙豹听着听着,心里的火气就消了,还觉得自己太冲动了。

听完歌,他直接去了邻居家,对着邻居拱手道歉:“之前是我不对,不该为了一点田地跟你生气。这田地,咱们一人一半,以后还是好邻居。”邻居本来还担心公孙豹来找麻烦,见他这么说,又惊又喜,赶紧备了酒菜招待他。两人喝着酒,聊着天,成了好朋友。后来邻居还说:“多亏了‘三日歌仙’的歌,不然咱们俩非得打起来不可!”

韩娥的歌声不仅能“调解矛盾”,还能“治病”。有个叫田二的农夫,因为儿子考上了私塾,太高兴了,结果得了“失音症”,说不出话来,找了好多大夫都没用。他的妻子听说韩娥的歌声很神奇,就带着田二去听韩娥唱歌。

韩娥知道了田二的情况,就特意唱了一首舒缓的《静心曲》。田二坐在台下,闭着眼睛听着,慢慢放松下来。等韩娥唱完,田二突然开口说:“太好听了!”他的妻子又惊又喜,赶紧拉着他去感谢韩娥:“姑娘,你真是‘歌仙’啊!你这歌声把我丈夫的病都治好了!”

可也有因为韩娥的歌声“闯祸”的。有个叫王二的小贩,平时特别小气,卖东西的时候,少给半两都不行。有一回,他听韩娥唱了一首《助人乐》,被歌声感染了,变得特别大方,不仅给顾客多装东西,还把自己的钱分给了乞丐。结果当天晚上,他发现自己赚的钱还不够本钱,气得直拍大腿:“都怪‘三日歌仙’的歌,把我脑子都唱糊涂了!”

这事传到韩娥耳朵里,她忍不住笑了,特意去找王二,对他说:“大哥,乐于助人是好事,但也不能太冲动啊。以后你听我唱歌,就当放松心情,别把自己的本钱都给出去了。”王二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姑娘,我知道错了。你这歌声太有魔力了,我下次一定控制住自己!”

还有一回,齐王请韩娥去宫里唱歌,唱的是一首《强军曲》,鼓励士兵们保卫国家。齐王听了之后,热血沸腾,当即决定要去攻打邻国。大臣们都吓坏了,赶紧找韩娥,让她再唱一首舒缓的歌,劝劝齐王。

韩娥没办法,只好又去宫里,唱了一首《和平曲》,讲的是和平的珍贵。齐王听了之后,冷静了下来,说:“寡人差点犯了错!还是‘三日歌仙’的歌声提醒了寡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就这样,韩娥的一首歌,还避免了一场战争。

韩娥看着因为自己的歌声而发生的各种事,既觉得好笑,又觉得责任重大。她对自己说:“我的歌声能让人开心,能让人和睦,这是好事。但我也得注意,不能让大家因为我的歌声而做出冲动的事。以后我唱歌,要多唱积极向上、让人冷静的歌。”

从那以后,韩娥在选歌的时候更用心了,她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唱不同的歌:给农夫唱鼓励他们劳作的歌,给学生唱鼓励他们学习的歌,给大臣唱提醒他们勤政的歌。临淄的人都说:“‘三日歌仙’不仅歌声好听,心思还这么细,真是咱们齐国的福气啊!”

第五章 传承与远行:“绕梁歌仙”的足迹

韩娥在临淄唱了五年,不仅成了家喻户晓的“三日歌仙”,还收了几个徒弟。她选徒弟不看出身,也不看有没有基础,只要喜欢唱歌、心地善良,她就愿意教。

她的大徒弟叫阿桃,是个卖花姑娘,嗓子有点沙哑,但特别有感情;二徒弟叫阿木,是个牧童,会用树叶吹曲子,节奏感特别好;三徒弟叫阿水,是个洗衣妇,嗓门大,唱欢快的歌特别有劲儿。韩娥教徒弟很有耐心,她不教他们复杂的乐理,而是教他们“用心唱歌”:“唱歌不是比谁的嗓子好,谁的技巧高,而是比谁能把心里的感情唱出来。只要你用心唱,就算嗓子沙哑,也能打动别人。”

阿桃一开始总觉得自己的嗓子不好,不敢在人前唱歌。韩娥就鼓励她:“你的嗓子沙哑,就像老树皮里藏着的泉水,有独特的味道。你试试把自己卖花时的开心唱出来,肯定好听。”阿桃听了,试着唱了一首《卖花歌》,虽然嗓子沙哑,但充满了真诚,果然打动了很多人。后来阿桃成了临淄小有名气的“花歌女”,每天都有人去买她的花,听她唱歌。

阿木擅长用树叶吹曲子,韩娥就教他把树叶吹的调子融入到唱歌里。阿木学会之后,常常在田野里一边吹树叶,一边唱歌,牧童们都喜欢围着他听。后来阿木还把韩娥的歌教给了其他牧童,田野里到处都是韩娥编的曲子,成了临淄的一道风景。

阿水嗓门大,韩娥就教她唱豪迈的歌。阿水最喜欢唱《耕田谣》,每次在河边洗衣的时候,一唱起来,周围的人都能听到,连河里的鱼儿都跟着游过来,像是在听她唱歌。后来阿水还去军营给士兵们唱歌,鼓励他们保卫国家,士兵们都说:“听阿水姑娘唱一首歌,浑身都有劲儿了!”

看着徒弟们都有了出息,韩娥很开心,但她心里还有一个愿望——她想把自己的歌传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听到。于是她跟徒弟们商量,想离开临淄,去其他国家唱歌。徒弟们虽然舍不得,但也支持她:“师父,您放心去吧,我们会在临淄好好唱歌,把您的本事传下去。”

韩娥先去了赵国的邯郸。邯郸人喜欢跳舞,韩娥就把自己的歌和邯郸的舞蹈结合起来,编了一首《邯郸舞歌》。她在邯郸的广场上唱歌,旁边的人跟着跳舞,热闹极了。邯郸的赵王听说了,也请她去宫里唱歌,还赐给她“赵国歌姬”的称号。韩娥笑着说:“我还是喜欢大家叫我‘三日歌仙’,这个称号更亲切。”

离开邯郸后,韩娥又去了魏国的大梁。大梁是个繁华的城市,有很多文人墨客。韩娥就编了一些充满诗意的歌,唱给文人们听。文人们听了,都很喜欢,还把她的歌写成诗,刻在石碑上。有个叫荀子的文人,还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韩娥之音,善感人心,能使悲者乐,怒者平,诚天下之奇声也。”

韩娥一路走,一路唱,去过楚国的郢都,去过燕国的蓟城,还去过秦国的咸阳。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根据当地的风俗编歌,把当地的美景、人情都唱进歌里。当地人都很喜欢她,不管她走到哪里,都有人热情地招待她,听她唱歌。有人问她:“姑娘,你走了这么多地方,不累吗?”韩娥笑着说:“只要能唱歌,能让大家开心,我就不累。”

在秦国咸阳的时候,韩娥遇到了一个从西域来的商人。商人告诉她,西域有很多不一样的音乐,还有会唱歌的胡姬。韩娥听了,心里又痒痒了,想去西域看看。可就在她准备出发的时候,收到了徒弟阿桃的信,说她爹娘生病了,想让她回临淄看看。

韩娥赶紧赶回临淄,回到家的时候,爹娘虽然老了,但身体还算硬朗。爹娘见她回来,又惊又喜,说:“娥儿,你走了这么久,我们都想你了。你要是累了,就别再到处跑了,在临淄好好过日子吧。”

韩娥看着爹娘,心里很感动。她想了想,决定留在临淄,不再远行。她在临淄开了一座“歌仙学堂”,专门教小孩唱歌,还把自己编的曲子整理成书,叫《韩娥歌集》,让更多人能学到她的歌。

每天清晨,“歌仙学堂”里就会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清脆又响亮,像韩娥当年的声音一样。临淄的人路过学堂,都会停下来听一会儿,笑着说:“听,这就是‘三日歌仙’教的歌,真好听啊!”

韩娥看着孩子们,心里充满了满足。她知道,自己的歌声不会随着时间消失,会通过这些孩子,一直流传下去。而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也会像她的歌声一样,在天下流传,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一个叫韩娥的“三日歌仙”,用歌声温暖了无数人。

第六章 千古回响:“余音绕梁”的永恒魅力

韩娥活到了七十岁,临终前,她把徒弟们和学堂的孩子们叫到身边,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会唱几首歌。我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唱歌,把歌声里的善良、快乐、和睦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徒弟们和孩子们都哭着点头,说:“师父(韩奶奶),我们记住了,我们会一直唱下去!”

韩娥笑着闭上眼睛,手里还紧紧握着那个陪伴她多年的拍板。

韩娥死后,临淄的人都很伤心,齐王还特意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全城的人都去送她。有人说:“‘三日歌仙’走了,但她的歌声还在临淄的房梁上绕着,永远不会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娥的故事慢慢流传开来,从齐国传到了其他国家,又从战国传到了秦汉、魏晋、隋唐……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被她的故事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传奇所打动。

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写《史记》,特意在《乐书》里提到了韩娥,说:“韩娥善歌,其音绕梁,三日不绝,后世莫能及也。”这是第一次有人在正史里记载韩娥的故事,让她的名字被更多人记住。

三国时期,曹植是个爱写诗的才子,他特别喜欢韩娥的故事,还写了一首《韩娥曲》,诗里说:“韩娥唱彻梁尘动,三日犹闻绕屋声。可惜佳人今已逝,空余雅韵满寰瀛。”这首诗后来成了千古名篇,让韩娥的名气更大了。

到了唐朝,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也都在诗里提到过韩娥。李白在《听妓歌》里写:“韩娥暂去归何处?余音犹在梁间住。”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也用“韩娥余音”来形容音乐的美妙。那时候,人们已经不只是叫她“三日歌仙”了,还称她为“绕梁歌仙”,这个雅号,更贴合她“余音绕梁”的传奇。

宋朝的时候,说书先生最喜欢讲韩娥的故事,茶馆里只要一说起“绕梁歌仙”,就会围满听众。有个叫话本的小说家,还把韩娥的故事写成了《韩娥歌仙传》,里面加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韩娥在雍门卖唱时,怎么用歌声打动路人;在临淄时,怎么用歌声调解矛盾。这本书流传很广,让韩娥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

明清时期,戏曲发展得很繁荣,韩娥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戏曲,比如《韩娥卖唱》《三日歌仙》等。戏曲里的韩娥,总是穿着朴素的衣裳,抱着拍板,笑容温和,一开口就能打动人心。观众看了,都会为她鼓掌,有的还会跟着唱她的歌。

到了现代,韩娥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课本里会讲“余音绕梁”的典故,告诉孩子们,曾经有一个叫韩娥的歌唱家,用歌声创造了奇迹;音乐老师会在课堂上提起她,告诉学生们,唱歌最重要的是用心,而不是技巧;甚至在现在的网络上,有人形容别人唱歌好听,还会说“你这歌声跟韩娥似的,余音绕梁啊!”

其实,韩娥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歌声有多好听,更在于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诚。她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是在莒城的小巷还是临淄的王宫,都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粹的心,用歌声传递快乐、善良和温暖。她的“余音绕梁”,不仅仅是歌声的流传,更是她那份纯粹和真诚的流传。

如今,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韩娥一样的人:街头的歌手,用吉他弹唱着对生活的热爱;音乐学院的学生,用钢琴演绎着对音乐的追求;甚至是普通的老百姓,在KtV里唱着歌,释放着自己的情绪。他们或许没有“三日歌仙”的名气,没有“余音绕梁”的传奇,但他们和韩娥一样,都在用音乐传递着美好,都在用歌声温暖着这个世界。

这,就是韩娥留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不是“余音绕梁”的典故,也不是“三日歌仙”的雅号,而是那份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以及用歌声传递美好的勇气。这份礼物,会像韩娥的歌声一样,跨越千年,永远流传,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

尾声:永远的“绕梁歌仙”

在临淄的“歌仙学堂”遗址上,现在立着一座韩娥的雕像:她穿着粗布衣裳,抱着拍板,笑容温和,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唱歌。每天都有人来这里参观,有人会对着雕像鞠躬,有人会轻声哼起她编的歌,还有小孩会问:“妈妈,这个阿姨是谁啊?”妈妈会笑着说:“她是‘绕梁歌仙’韩娥,是个会唱好听歌的阿姨,她的歌声能在房梁上绕三天呢!”

小孩听了,会睁大眼睛,说:“哇!好厉害啊!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唱好听的歌!”

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脸庞,仿佛能看到韩娥当年的影子。或许,这就是传承——韩娥的歌声虽然已经远去,但她的精神,她的故事,却在一代代人心中扎根、发芽,长出新的希望。

永远的“绕梁歌仙”韩娥,永远的“余音绕梁”传奇,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留在这个充满音乐和美好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