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曾国藩:大清“卷王”的逆袭与纠结史

第一章 学霸的逆袭前传:七次高考的“落榜专业户”

在清朝嘉庆年间的湖南湘乡,曾家算不上名门望族,顶多算个“殷实农户pLUS版”——有几亩地,不愁温饱,但想靠家世出人头地,门儿都没有。曾国藩的老爹曾麟书,是个典型的“执念型考生”,从十六岁考到四十三岁,才勉强混上个秀才,堪称“科举界的愚公”。或许是老爹把“坚持到底”的基因拉满了,曾国藩打小就被摁在书桌前,开启了“背书到天亮”的童年。

但老天爷没给曾国藩开“天才外挂”。史料里说他“器宇卓荦,不谐于俗”,翻译过来就是“看着挺稳重,脑子转得不算快”。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真假难考,但特符合他的人设):某天夜里,小曾国藩在屋里背《岳阳楼记》,背了一遍又一遍,愣是记不住。房梁上藏着个小偷,本来等着他睡了偷东西,结果听来听去,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小偷气得跳下来,把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骂了句“你这笨蛋还读书?”扭头就走。

这段子虽夸张,却戳中了曾国藩早年的痛点:他是真的“笨”,至少在应试这件事上,天赋远不如同龄人。从十四岁第一次考秀才开始,他就成了考场的“常客”——常客,指的是“落榜常客”。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六次,他依然名落孙山,甚至被考官当众批评“文理太浅”,把他的卷子当成“反面教材”挂出来示众。

换别人早弃疗了,但曾国藩继承了老爹的“轴”。他没怨天尤人,反而拿着那份“反面教材”反复琢磨:考官说我文理浅,到底浅在哪儿?是审题不准还是表达不清?他把自己过去的卷子和录取的范文对比,像解剖麻雀一样分析,终于摸出了门道——原来科举考试不是比谁有才华,是比谁懂“套路”。第七次赶考,曾国藩调整策略,果然一举中了秀才。这年,他二十四岁,比老爹中秀才还早了十九年。

别小看这个秀才,这可是曾家“科举零的突破”。尝到甜头的曾国藩像开了窍,第二年考举人,一次性过关;又过了一年,进京考进士,虽然没中,但名次不差;再等一年,道光十八年,他第三次冲击进士,终于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消息传回湘乡,曾家炸了锅。要知道,整个湘乡县百年来,能考上进士的没几个。曾国藩这只“慢鸟”,终于凭着一股“死磕到底”的劲儿,飞出了山窝窝。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的“落榜专业户”,将来会成为大清的“中兴第一名臣”。而他早年“笨鸟先飞”的经历,也成了他一辈子的底色——不相信捷径,只认“下笨功夫”。

第二章 京圈打工人:从“边缘菜鸟”到“官场清流”

刚进北京的曾国藩,活脱脱一个“湘乡土包子”。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在一群出身名门、谈吐风雅的京官里,显得格格不入。当时他的官职是“翰林院庶吉士”,说白了就是“储备干部”,没实权,俸禄低,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京圈不好混,尤其是在翰林院这个“学霸集中营”。这里的官员不是状元就是榜眼,要么是世家子弟,个个博览群书、能言善辩。曾国藩刚来时,想跟人聊学问,一张嘴就露怯;想参与官场应酬,又没钱请客送礼。有次他去拜访一位前辈,因为穿着寒酸,被门房拦在外面,晾了半个时辰才被放行,全程还被人家用眼角瞟。

换作别人,可能会赶紧琢磨“搞关系”“混圈子”,但曾国藩的脑回路是:既然比不过出身和口才,那就比“努力”。他给自己制定了一套“魔鬼自律计划”,取名《日课十二条》,堪称清朝版“自我提升手册”:每天早起,练字一小时,读经史子集,写日记反思,还要练口才——甚至规定自己“不说废话”“不闲聊八卦”。

更狠的是,他的日记不是随便写写,而是“公开处刑”。他把日记抄给朋友看,让大家帮他挑错。有次他在日记里骂自己“见人媚态,心中厌恶,却又忍不住附和,真乃虚伪小人”,还把这话拿给老乡看,搞得对方都不好意思。这种“自虐式反思”,让他在短短几年里飞速成长:学问上,他拜在理学大师唐鉴门下,吃透了程朱理学;为人处世上,他改掉了早年的急躁脾气,变得沉稳宽厚。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迎来了仕途的“火箭式提拔”。这一年,他从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连升四级,跳到了从二品的礼部右侍郎。要知道,清朝官员正常升迁,从四品到从二品至少要十年,他只用了五年,堪称“官场奇迹”。

为啥升这么快?一来是他真有本事,写的奏折逻辑清晰、观点独到,道光皇帝很赏识;二来是他人缘好,虽然不搞“利益勾兑”,但待人真诚,朋友有难他必帮,京官们都愿意给他说好话。比如有个叫刘蓉的穷书生,曾国藩不仅请他吃饭,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一半,后来刘蓉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还有个叫郭嵩焘的老乡,科举不顺,曾国藩手把手教他写文章,帮他打通人脉,后来郭嵩焘成了中国首任驻英公使。

不过,曾国藩在京圈始终保持着“清流”本色。当时官场腐败成风,送礼、站队是常态,但他从不掺和。有次过年,下属给他送了两斤茶叶,他硬是折成银子给人送回去,还说“我的俸禄够吃够穿,不用额外馈赠”。这种“不合群”的坚持,虽然让他得罪了一些贪官,但也让他在官场上攒下了“刚正不阿”的名声。

这十年京官生涯,曾国藩从一个“边缘菜鸟”变成了“官场红人”,但他没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官场如戏场,得意时不可忘形,失意时不可丧志。”这话成了他后来宦海沉浮的“座右铭”。

第三章 湘军创业记:被逼出来的“民间武装cEo”

咸丰二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他按规矩回乡丁忧。本想安安静静守孝,没想到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正凶。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湖南,清军的绿营兵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咸丰皇帝急得跳脚,下旨让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也就是地方民兵,协助清军打仗。

接到圣旨时,曾国藩是拒绝的。一来他是文官,从没带过兵;二来团练这活儿不好干,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容易得罪地方官。但架不住皇帝催、老乡劝,再加上看到太平军烧杀抢掠,他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办团练的第一天,曾国藩就犯了难。绿营兵为啥不行?因为士兵都是“混子”,平时喝酒赌博,打仗时跑最快,军官还克扣军饷。曾国藩下定决心:要办就办一支不一样的军队,彻底抛弃绿营的旧规矩。

他的“创业思路”很清奇,总结起来就三个字:选、练、筹。

先说“选”,也就是招兵。曾国藩不招城市里的流民,专挑乡下的农民,尤其是山民。他说:“农民朴实能吃苦,听话肯卖命,流民油滑惯了,靠不住。”招军官更严格,必须是“书生+乡绅”的组合——书生有文化,懂谋略;乡绅有威望,能管住人。他的头号大将罗泽南,就是个教书先生,后来成了湘军的“灵魂人物”。招兵时,曾国藩还会亲自面试,看面相、问家境,要是看着油头滑脑,立马淘汰。有次一个壮汉来报名,说自己能打十个,曾国藩问他“为啥当兵”,壮汉说“想抢点钱”,当场就被赶出去了。

再说“练”,也就是训练。曾国藩给湘军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然后练刀枪棍棒,下午练阵法,晚上还要学文化——是的,你没看错,士兵还要读书。他让军官给士兵讲《论语》《孟子》,教他们“忠君爱国”,还编了首《水师得胜歌》,把打仗的规矩编成顺口溜,让士兵边唱边记。比如“不要慌,不要忙,听我唱个得胜歌”“遇贼先放炮,对准再开枪”,简单易懂,效果还好。他还规定,士兵不许喝酒赌博,不许欺负百姓,违反了轻则打板子,重则砍头。有次一个士兵抢了老乡的鸡,曾国藩二话不说,拉到营门口斩首示众,从此湘军军纪严得出名。

最难的是“筹”,也就是搞钱。朝廷不给经费,曾国藩只能自己想办法。一开始他找地方官要,结果人家要么哭穷,要么敷衍。有个湖南巡抚,表面上支持他,暗地里却扣他的粮饷,气得曾国藩当场拍了桌子。没办法,他只能搞“创新融资”:一是“劝捐”,找富商和乡绅募捐,给捐得多的人发“荣誉证书”,比如“九品顶戴”;二是“厘金”,在交通要道设卡收税,过往商人按比例交一笔钱。这两种方法虽然挨了不少骂,但总算把军饷凑够了。有次为了筹钱,曾国藩亲自去见一个富商,硬生生陪聊了三个时辰,富商被他磨得没办法,只好捐了五千两银子。

湘军刚成立时,没人看好。绿营兵嘲笑他们是“乡巴佬军队”,地方官等着看他们笑话。咸丰四年,湘军打了第一场大仗——靖港之战,结果大败。太平军几炮打过来,湘军士兵吓得跳河逃跑,曾国藩气得要跳水自杀,被手下死死拉住。

这次惨败让曾国藩痛定思痛,他在日记里写了整整三页反思,总结出“指挥不当、阵法混乱”两大问题。他重新调整战术,发明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不管打哪儿,先挖战壕、筑堡垒,把自己保护起来,再慢慢消耗敌人。这打法看着“笨”,却正好克制太平军的“流寇战术”。后来打九江、安庆,湘军就靠这招,硬生生把太平军耗垮了。

从一支没人看好的“民间武装”,到后来的“大清主力”,曾国藩的“创业路”走得异常艰难。但他凭着“选对人、练强兵、筹够钱”的铁三角,硬是把湘军打造成了当时最能打的军队。而他“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韧性,也在一次次失败中愈发凸显。

第四章 战场版“极限挑战”:与太平军的十年拉锯战

如果说湘军创业是“新手村任务”,那跟太平军正面硬刚,就是“地狱级副本”。从咸丰四年到同治三年,整整十年,曾国藩带领湘军跟太平军死磕,打了无数硬仗、恶仗,好几次都差点把自己搭进去。

先说咸丰四年的湘潭之战,这是湘军的“翻身仗”。靖港大败后,曾国藩被朝廷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有人建议撤销湘军。就在这时候,罗泽南率领湘军主力在湘潭打了个大胜仗,歼灭太平军一万多人。消息传来,曾国藩激动得哭了,赶紧写奏折报喜。咸丰皇帝本来挺生气,看到奏折后立马转怒为喜,朱批“甚慰朕怀”,还给湘军拨了一笔赏银。这一战,让湘军彻底站稳了脚跟,也让曾国藩从“待罪之身”变成了“有功之臣”。

但太平军可不是软柿子。他们的领袖洪秀全、杨秀清,虽然后期昏庸,但前期确实能打,手下还有石达开这样的“战神级”将领。咸丰五年,石达开在湖口大败湘军水师,把曾国藩的座船都给抢了。曾国藩又急又气,再次跳水自杀,幸好被部下救了上来。这次失败比靖港之战还惨,湘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只能退守南昌,被太平军围了整整半年。

被困南昌的日子,是曾国藩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外有太平军攻城,内有地方官刁难,粮饷也快断了。他在给弟弟的信里写道:“日夜忧惧,不知死所。”但他没放弃,一边组织士兵守城,一边派人出去搬救兵,还亲自带头吃粗粮,跟士兵同甘共苦。有个士兵饿晕了,曾国藩把自己仅剩的半块干粮给他吃,士兵感动得磕头流泪。就这样,湘军硬是撑到了援兵到来,解了南昌之围。

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互相残杀,石达开负气出走。这对曾国藩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他抓住机会,率军收复了武汉、九江等重镇,湘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但他没骄傲,反而提醒部下:“太平军内乱,正是我们练兵的好时机,不可急于求成。”

真正的决战,是咸丰十年开始的安庆之战。安庆是太平天国的“西大门”,只要拿下安庆,天京(南京)就暴露在湘军眼皮底下。洪秀全派了李秀成、陈玉成两大主力来救,曾国藩则派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死死围住安庆,执行他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曾国荃也继承了哥哥的“轴”,挖了三道战壕,筑了三道堡垒,不管太平军怎么进攻,就是不后退。

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年,双方死伤惨重。太平军多次冲锋,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湘军也快撑不住了,粮饷断绝,士兵们只能吃野菜。曾国荃写信给曾国藩,说“再无粮饷,恐军心动摇”,曾国藩回信就一句话:“挺住,就是胜利。”他一边派人四处筹粮,一边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最终,湘军攻破安庆城,陈玉成战死,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安庆之战后,曾国藩被封为两江总督,成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但他知道,硬仗还在后头——攻打天京。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军包围天京,这场仗比安庆之战更惨烈。太平军在城里坚守了两年多,湘军久攻不下,朝廷催得紧,曾国荃压力山大,头发都白了。曾国藩多次写信安慰他:“凡事不可急躁,慢慢来,总能拿下。”

同治三年七月,湘军终于攻破天京,洪秀全早已病死,他的儿子洪天贵福被俘虏,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消息传到北京,同治皇帝龙颜大悦,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开国以来,文官封侯的第一人。

十年拉锯战,曾国藩从一个文官变成了“军事统帅”,湘军也从一支地方团练变成了大清的“救命稻草”。但他心里清楚,这场胜利是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的,他在日记里写道:“功成之日,亦是忧惧之时。”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让他在后来的政治漩涡中,一次次化险为夷。

第五章 官场“生存术”:在权力漩涡里走钢丝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手握湘军三十万,掌控两江、直隶等富庶之地,朝廷封官加爵,百姓称他“曾公”,甚至有人劝他“称帝”。但曾国藩却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功高震主”是官场大忌,历朝历代,功臣鲜有善终的。

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不断,慈禧太后掌权,对曾国藩这样的“权臣”既倚重又忌惮。有个叫王闿运的文人,偷偷找到曾国藩,劝他“取而代之”,说“湘军上下只认您,不认朝廷”。曾国藩听完,脸色煞白,赶紧把王闿运赶走,还写了句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明自己绝无谋反之心。

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曾国藩做了三件“自断臂膀”的事。

第一件是“裁撤湘军”。太平天国刚灭,他就主动上奏,说湘军“征战多年,疲惫不堪”,请求裁撤大部分兵力。朝廷正怕他拥兵自重,看到奏折后立马批准。曾国藩雷厉风行,不到半年就裁撤了二十多万湘军,只留下少数兵力防守边境。这一下,朝廷的戒心少了一大半。

第二件是“捧弟弟,避风头”。曾国荃在攻打天京时立了头功,但他性格暴躁,得罪了不少官员,有人弹劾他“纵兵抢掠”。曾国藩赶紧上奏,把功劳都推给曾国荃,同时替他“请罪”,说自己“管教无方”。他还让曾国荃主动辞职回乡,避避风头。后来曾国荃再次出山,官越做越大,全靠曾国藩这步“以退为进”的棋。

第三件是“谨言慎行,不结党”。以前他还敢给皇帝提意见,比如道光年间他曾上奏批评皇帝“做事犹豫”,气得道光皇帝差点把他革职。但平定太平天国后,他变得异常谨慎,奏折只说“好话”“实话”,不说“逆耳话”;跟官员交往,只谈工作,不谈私事,避免被人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有次慈禧太后问他“如何整顿吏治”,他只说“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没提任何具体方案,生怕说错话。

但即便如此,曾国藩还是免不了被卷进政治斗争。同治九年,天津发生了“天津教案”:当地百姓怀疑法国天主教堂拐卖儿童,愤怒之下焚烧了教堂,杀死了二十多个外国人。朝廷派曾国藩去处理这件事。

这是个“烫手山芋”:处理轻了,外国人不满意,可能引发战争;处理重了,百姓骂他“卖国贼”,同僚弹劾他“软弱无能”。曾国藩到了天津后,一边安抚百姓,一边跟法国公使谈判。他查明教堂并没有拐卖儿童,但为了平息事态,还是处死了十几个带头闹事的百姓,赔偿了几百万两银子。

结果不出所料,曾国藩成了“众矢之的”。百姓骂他“汉奸”,把他的画像烧了;文人写文章骂他“晚节不保”;连他的老乡都觉得丢脸,说“再也不认他这个曾公”。曾国藩心里委屈得不行,他在给儿子的信里写道:“吾一生清名,毁于一旦。”但他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当时清朝国力衰弱,根本打不过法国,只能“委曲求全”。

这件事之后,曾国藩的身体越来越差,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和眼疾。同治十一年,他在南京病逝,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文官的最高荣誉。

回看曾国藩的官场生涯,他就像在权力漩涡里走钢丝的人:既要有本事干实事,又不能功高震主;既要跟同僚搞好关系,又不能结党营私;既要忠于朝廷,又要兼顾百姓。他的“生存术”,说到底就是“谨守本分,以退为进”——不贪权,不恋位,干该干的事,说该说的话。这种智慧,让他在波诡云谲的官场里,活成了“教科书级”的存在。

第六章 家庭“cEo”:被家书撑起的曾氏家族

曾国藩不仅是官场“大佬”,还是个妥妥的家庭“cEo”。他一生写了两千多封家书,从教育子女到管理家族,从为人处世到理财持家,事无巨细,堪称“清朝版家庭管理手册”。而正是这些家书,撑起了曾氏家族的百年兴旺。

曾国藩的家庭观念很简单:“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也要求家人这么做。

先说“和睦”。曾家兄弟五个,曾国藩是老大,下面有四个弟弟。他在外做官打仗,最担心的就是家里兄弟不和。有次二弟曾国潢和三弟曾国华吵架,曾国藩听说后,立马写了封长信,把两人都骂了一顿,说“兄弟本是同根生,怎能因小事反目?”他还规定,兄弟之间要“每日通信,互报平安”,有困难要互相帮忙。后来曾国华战死沙场,曾国藩悲痛欲绝,主动承担起照顾他家人的责任,把他的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抚养。在他的影响下,曾家兄弟从来没红过脸,反而互相扶持,个个都有出息:曾国荃成了封疆大吏,曾国潢在家乡办教育,曾国葆战死沙场,被追赠官职。

再说“孝道”。曾国藩虽然常年在外,但对父母极其孝顺。父亲曾麟书生病时,他连夜赶回家,亲自喂药、擦身,守在床边半个月。母亲去世后,他按规矩守孝三年,期间不喝酒、不娱乐,甚至拒绝了朝廷的任命。他还要求子女“事亲要勤,敬亲要诚”,比如给父母请安要准时,说话要和气,不能惹父母生气。有次他的儿子曾纪泽因为一点小事跟祖母顶嘴,曾国藩知道后,立马写信骂他“不孝之极”,让他跪在祖母面前认错。

最重要的是“勤俭”。曾国藩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来越高,但他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他在京做官时,家里只有两个仆人,妻子还要自己织布做饭;当了两江总督后,他规定家里“每日三餐,只准一荤一素”,衣服破了要缝补,不能随便换新的。他给子女定了“三不准”:不准穿华丽衣服,不准吃山珍海味,不准坐轿子。有次曾纪泽想买件新棉袄,曾国藩说“旧棉袄补补还能穿,没必要浪费”,硬是没同意。他还教育子女“靠人不如靠己”,不能靠父辈的光环过日子。曾纪泽后来成了着名的外交家,靠的不是父亲的爵位,而是自己学的英语和外交知识;曾纪鸿成了数学家,也是靠自己刻苦钻研,没沾父亲一点光。

除了这些,曾国藩还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不要求子女“一定要考中进士”,但要求他们“读好书,明事理”。他在信里给子女推荐书单,比如《论语》《孟子》《史记》,还教他们读书的方法:“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不能囫囵吞枣。”他还鼓励子女培养兴趣爱好,曾纪鸿喜欢数学,他不仅不反对,还主动给他找老师;曾纪芬喜欢书法,他就亲自教她练字。

更难得的是,曾国藩从不“护短”。子女犯了错,他从不包庇,而是严厉批评,让他们知错就改。有次曾纪泽考试作弊,曾国藩知道后,把他关在书房里反省三天,还写了篇《改过说》让他背诵。他说:“小错不改,必成大错;小时不教,长大必败。”

在曾国藩的教育下,曾氏家族出了一大批人才:除了曾纪泽、曾纪鸿,还有曾广钧(诗人)、曾昭抡(化学家)、曾宪植(革命家)等等。从清朝到民国,曾家没有出过一个纨绔子弟,反而代代有英才,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族”。

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是“治家圣经”。其实说到底,他的治家之道无非就是“做人要正,做事要勤,待人要和”。这些朴素的道理,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这也是曾氏家族百年兴旺的根本原因。

第七章 历史的“双面镜”:曾国藩的争议与真相

提到曾国藩,历史上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中兴名臣”“千古完人”,有人说他是“汉奸刽子手”“封建卫道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这得从他做的两件事说起:镇压太平天国和处理天津教案。

先说说“刽子手”的骂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后期沦为内乱,但前期确实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它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儒家文化,甚至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而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无数,尤其是攻破天京后,湘军纵兵抢掠,火烧全城,死伤百姓不计其数。当时就有人骂他“曾剃头”,说他“杀人如剃头”。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帮凶”,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但换个角度看,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也有他的理由。在他看来,太平天国烧毁儒家经书,破坏传统文化,烧杀抢掠,危害了社会稳定。他在《讨粤匪檄》里写道:“粤匪焚书坑儒,毁灭礼教,此乃千古未有之祸。”在他的价值观里,“维护礼教”“稳定社会”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必须镇压太平天国。而且,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贪图享乐,互相残杀,早已失去了初心,湘军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民心所向”。

再说说“卖国贼”的骂名,这主要来自天津教案。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时,处死了无辜百姓,赔偿了大量银子,确实让人失望。但当时的清朝,刚刚经历太平天国之乱,国力衰弱,根本无法与法国等列强抗衡。如果不妥协,法国很可能发动战争,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曾国藩自己也知道这是“背黑锅”,但他还是做了,用自己的清名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此事我知骂名难免,但为国家计,不得不为之。”

除了这两件事,曾国藩还有些“槽点”。比如他是个“理学信徒”,讲究“三纲五常”,反对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他还镇压过捻军起义,手上沾了不少鲜血。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全部。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配得上“名臣”的称号。

在军事上,他创立的湘军,改变了清朝的军事制度,从“世兵制”变成了“募兵制”,为后来的军队改革提供了借鉴。他发明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虽然看着“笨”,但充满了实用主义智慧,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军事思想。

在政治上,他清正廉洁,从不贪污受贿,当了十几年封疆大吏,去世时只留下几千两银子,连丧葬费都不够。他还大力提拔人才,比如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些人后来成了洋务运动的核心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文化上,他重视教育,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培养了第一批近代人才。他自己也是个文学家,是“湘乡派”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家书和日记,至今仍是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个人精神”影响了无数人。他从一个“笨人”变成“完人”,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坚持”和“反思”。他的“日课十二条”,他的“打落牙齿和血吞”,他的“居安思危”,这些品质至今仍能给我们启发。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的家书当成“枕边书”,天天研读。

其实,曾国藩就是一面“历史的双面镜”:他有维护封建统治的局限性,也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他有冷酷无情的一面,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评价他,不能非黑即白,而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不是“千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他只是一个在乱世中挣扎、坚守自己信念的普通人,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真实的人。

第八章 结语:“笨人”的成功学,为何能火三百年?

曾国藩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依然被频繁提起,他的家书被当成“成功学宝典”,他的人生被当成“逆袭模板”。为什么一个“笨人”的故事,能火三百年?

因为他的成功,不是靠天赋,不是靠家世,而是靠“普通人也能做到的方法”。他的“成功学”,没有捷径,没有秘诀,只有四个字:下笨功夫。

他读书,不是靠过目不忘,而是靠“读十遍不如背一遍,背十遍不如写一遍”;他带兵,不是靠奇谋诡计,而是靠“选对人、练强兵、筹够钱”的笨办法;他做人,不是靠油嘴滑舌,而是靠“真诚、宽厚、谨慎”的笨态度。他告诉我们:天赋不够,努力来凑;智商不高,情商来补。只要肯下笨功夫,普通人也能逆袭。

他的“成功学”,还有一个核心:反思。曾国藩写了一辈子日记,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今天是不是说了废话?”“今天是不是偷懒了?”“今天是不是得罪人了?”这种“自我反省”的习惯,让他不断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就像他自己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虽不及古人,然亦不敢懈怠。”这种反思精神,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学”里,还有“敬畏心”。曾国藩功成名就后,从不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谨慎。他知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以主动裁撤湘军,主动避避风头。他告诉我们:成功时要懂得收敛,得意时要懂得敬畏。这种“居安思危”的智慧,是很多人缺少的。

当然,曾国藩的“成功学”也有局限性。他的时代是封建王朝,他的“忠君爱国”带有封建色彩,他的“勤俭持家”也过于苛刻。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的坚持,学习他的反思,学习他的敬畏心。

在这个追求“速成”“捷径”的时代,曾国藩的故事就像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靠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反思。

或许,这就是曾国藩能火三百年的原因——他的故事,给了每个普通人希望:只要肯下笨功夫,肯反思,肯敬畏,就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他在家书里写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