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天祥:宋朝“硬核文青”的热血人生指南

第一章 宋朝“高考”天花板:从学霸到状元的逆袭路

要聊文天祥,得先从宋朝的“教育内卷”说起。北宋有苏轼、欧阳修,南宋有陆游、辛弃疾,个个都是“文能提笔写千古,武能骑马定乾坤”的狠角色——哦不,陆游是“武能做梦打金兵”,辛弃疾是真·“提着人头闯江湖”。在这么卷的环境里,文天祥能杀出重围,还得从他的“学霸基因”说起。

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今吉安),家里不算顶级豪门,但也是书香门第。他爷爷是个老秀才,爸爸是个小官,最大的爱好就是把家里的书架堆得比城墙还高。按现在的话说,文天祥从小就泡在“知识海洋”里,只不过别人是“游泳”,他是“潜水”——不仅读,还往深了钻。

宋朝的“高考”叫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要先考县试、府试、省试,最后才能到京城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光省试就刷掉九成以上的人,能走到殿试的,都是“卷王中的卷王”。文天祥20岁那年,揣着一肚子墨水去了临安(今杭州),一路上别的考生都在背“标准答案”,他倒好,抱着本《资治通鉴》啃,还边啃边骂:“这唐肃宗要是听了李泌的话,安史之乱早平了!”活脱脱一个“历史评论区杠精”,只不过人家杠得有理有据。

殿试那天,宋理宗出的题是“问帝王之治”,说白了就是“怎么当一个好皇帝”。别的考生吓得手都抖了,要么说“皇上您说得都对”,要么扯“天人感应”的空话。文天祥呢?拿起笔就没停过,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的策论,把宋朝的问题扒得底朝天:“现在官员贪腐、边防松弛,不是皇上您不行,是底下人不作为!”还直接点名批评了几个专权的大臣,用词狠得像一把刀。

阅卷官看了都吓出一身汗:“这小子不想活了?敢这么说皇上!”结果理宗看完,拍着桌子叫好:“朕要的就是这种敢说真话的人!”当场钦点文天祥为状元,还跟身边人说:“这孩子有骨气,将来必成大器。”

你以为状元郎就能顺风顺水?错了。宋朝的官场比现在的“职场pUA”还厉害。文天祥刚入职没几天,他爸爸就去世了,按规矩得“丁忧”三年——也就是回家守孝。等他三年后回来,朝廷早就变天了:贾似道成了“南宋第一权臣”,天天躲在西湖边的别墅里喝酒看戏,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文天祥刚正不阿,见不得这种事,上去就递奏折:“贾大人,您该管管边防了,元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贾似道看完,气得把奏折扔在地上:“这小子谁啊?刚回来就找事!”直接把文天祥贬到了江西赣州当知州——相当于从中央部委贬到地方当市长,还是个偏远地区的市长。

文天祥倒不生气,收拾行李就去了赣州。别人被贬是“摆烂”,他是“搞事业”:赣州当时闹饥荒,他亲自去乡下开仓放粮;地方上有土匪,他组织百姓练兵,没几个月就把土匪收拾得服服帖帖。老百姓都夸他:“文大人不是来当官的,是来救我们的!”

这时候的文天祥,还只是个“有理想的地方官”,没人想到,几年后,他会成为南宋最后的“精神支柱”。

第二章 职场清流的硬核操作:在乱局里硬刚的文大人

南宋末年的官场,就像一个“烂泥潭”:贾似道一手遮天,官员们要么跟风拍马,要么明哲保身,只有文天祥像一根“硬骨头”,怎么掰都不弯。

公元1274年,元军大举南下,襄阳城破——就是《神雕侠侣》里郭靖守的那座城,不过现实里没有杨过扔石头,只有守军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消息传到临安,贾似道慌了,一边骗理宗“我们打赢了”,一边偷偷准备逃跑。

文天祥当时正在赣州,听说襄阳丢了,急得睡不着觉,连夜写了一份《勤王疏》,请求皇帝让他组织兵力保卫京城。可贾似道怕他坏了自己的“求和大计”,压着奏折不批。文天祥没等朝廷回复,直接把自己家里的田产、房产全卖了,凑了一笔钱,招募了一万多农民、渔夫、矿工,组成了一支“草根军队”。

有人劝他:“文大人,您是文官,不懂打仗,元军那么厉害,您这不是去送死吗?”文天祥笑着说:“我知道打不过,但国家养了我们这么多年,现在国家有难,我不能看着不管。就算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这支“草根军队”有多惨?没有盔甲,就穿粗布衣服;没有兵器,就拿锄头、镰刀改装;没有粮食,就靠老百姓接济。可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居然一路打到了临安城外。贾似道见文天祥来了,又怕又恨,表面上封他为“兵部侍郎”,实际上把他的军队调去守不重要的地方,还处处给他穿小鞋。

没过多久,理宗去世,度宗继位。度宗是个“昏君中的战斗机”,整天躲在后宫喝酒,把朝政全交给贾似道。元军趁机渡过长江,直逼临安。贾似道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刚跟元军碰面,就吓得坐船逃跑,几万宋军瞬间崩溃。

临安城里乱成一团,官员们纷纷收拾行李跑路,有的甚至偷偷给元军写信,求个一官半职。这时候,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相当于南宋的“总理兼国防部长”。皇帝让他去元军大营谈判,其实就是去求和。

文天祥明知此行凶险,还是去了。元军统帅伯颜见了他,傲慢地说:“你们宋朝已经输了,赶紧让皇帝投降,我可以给你们留条活路。”文天祥毫不示弱:“我们宋朝还有大片土地,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只要我们不投降,就不算输!”伯颜被怼得说不出话,当场把文天祥扣了下来,想逼他投降。

文天祥被关在元军大营里,每天都有人来劝降:“文大人,您这么有才华,跟着我们大汗,保准比在宋朝当官强。”文天祥每次都把劝降的人骂走:“我是宋朝的臣子,生是宋朝的人,死是宋朝的鬼,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后来,元军带着文天祥攻打临安,想让他劝降城里的守军。文天祥走到城下,不仅没劝降,还对着城头大喊:“兄弟们,坚持住!我们还有希望,千万别投降!”伯颜气得差点把他杀了,最后把他押往北方,准备交给忽必烈处置。

第三章 抗元“创业”记:从文官到“草根军统帅”的蜕变

文天祥可没那么容易被打倒。在被押往北方的路上,他趁元军不注意,偷偷跑了出来——这可不是“越狱”那么简单,当时元军看管极严,他躲在老百姓家里,靠农民和渔夫的帮助,一路辗转,从镇江跑到了扬州,又从扬州跑到了温州。

等他到温州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全破了,鞋子也丢了一只,活像个乞丐。可他一见到南宋的残余官员,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得重新组织军队,继续抗元!”当时很多官员都已经心灰意冷,说:“文大人,临安都丢了,皇帝也投降了,我们还抗什么啊?”文天祥指着自己的心说:“只要我们心里的‘大宋’还在,就不能放弃!”

他在温州竖起“抗元复宋”的大旗,很快就有几千人来投奔他——有原来的宋军士兵,有不甘被元军统治的百姓,甚至还有一些辞官归隐的老臣。文天祥把这些人编成一支军队,亲自训练:他虽然是文官,但读过不少兵书,还从农民那里学了不少“土办法”,比如用陷阱对付元军的骑兵,用火攻对付元军的大营。

公元1276年,文天祥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也就是宋端宗,在福州建立了临时朝廷。他被任命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这时候的南宋,只剩下福建、广东、江西的一部分土地,但文天祥没有放弃,他带着军队转战各地,打了不少胜仗。

在江西赣州,他率军击败了元军的一支主力,收复了十几个县城,老百姓听说文大人回来了,纷纷带着粮食、蔬菜来慰问军队,有的还主动加入军队。文天祥看着眼前的景象,激动得流下眼泪:“只要民心还在,我们就一定能打败元军!”

可好景不长,元军派了更多的兵力来围剿文天祥。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文天祥的军队节节败退。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妻子和儿子被元军俘虏,元军派人告诉文天祥:“只要你投降,我们就放了你的家人。”文天祥心如刀割,但还是坚定地说:“我不能为了家人,背叛国家和百姓。就算他们死了,我也要继续抗元!”

后来,宋端宗在逃亡途中病逝,文天祥又拥立卫王赵昺为帝,继续抗元。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包围,由于寡不敌众,他不幸被俘。当时他身边的士兵都劝他自杀,免得被元军羞辱,文天祥却拿出一把匕首,想自杀殉国,可匕首太钝,只划伤了脖子,没有致命。元军冲上来,把他绑了起来,押到了元军统帅张弘范面前。

张弘范早就听说过文天祥的大名,想劝他投降,于是摆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他。酒过三巡,张弘范说:“文大人,您是个英雄,要是您肯归顺我们大汗,我保您高官厚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文天祥推开酒杯,说:“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手里,要杀要剐随便你,想让我投降,没门!”

张弘范没办法,只好把文天祥押到船上,让他跟着元军去攻打崖山——这是南宋最后的根据地。在船上,文天祥看着茫茫大海,想起自己这几年的抗元经历,想起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士兵和百姓,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到这首诗,也被文天祥的气节感动了,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真是个忠臣,我们不能杀他,应该把他交给大汗处置。”

第四章 大都监狱的“精神战神”:硬刚忽必烈的3年

文天祥被押到了元朝的大都(今北京),这一押就是3年。忽必烈早就听说过文天祥的大名,想让他归顺元朝,为自己效力,于是亲自派人去劝降。

第一个来劝降的是原南宋的宰相留梦炎。留梦炎是个十足的“软骨头”,临安一破就投降了元朝,还当了元朝的官。他见到文天祥,假惺惺地说:“文兄,识时务者为俊杰,宋朝已经亡了,你就归顺元朝吧,我们还能一起当官。”文天祥见了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这个叛徒!你对不起宋朝,对不起百姓,还有脸来劝我投降?你赶紧滚,别脏了我的眼睛!”留梦炎被骂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个来劝降的是宋恭帝赵?——也就是原来的南宋皇帝,现在已经成了元朝的“瀛国公”。赵?当时才12岁,被忽必烈逼着来劝文天祥。文天祥见到赵?,赶紧跪下,哭着说:“皇上,臣有罪,没能保住宋朝,让您受委屈了!但臣不能投降,臣要为宋朝尽忠!”赵?被文天祥的眼泪感动了,也哭着说:“文大人,我知道你是忠臣,你不用管我,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忽必烈见连皇帝都劝不动文天祥,只好亲自出马。

忽必烈在皇宫里召见文天祥,见他穿着一身破衣服,头发乱糟糟的,却依然昂首挺胸,没有一点屈服的样子。忽必烈说:“文先生,我知道你是个忠臣,只要你肯归顺我,我就让你当元朝的宰相,管全天下的官,怎么样?”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臣子,宋朝亡了,我就应该为宋朝殉国,就算你给我再多的官,我也不会投降。”忽必烈又说:“那你想怎么样?”文天祥说:“我只求一死,好让天下人知道,宋朝还有忠臣!”

忽必烈见文天祥态度坚决,只好把他关在大都的监狱里,想让他在监狱里受尽折磨,最后放弃抵抗。大都的监狱环境极差:夏天又潮又热,到处是蚊子、苍蝇;冬天又冷又饿,没有炭火取暖,只能靠身上的破衣服御寒。监狱里还关押着各种罪犯,每天都有吵架、斗殴的声音,臭气熏天。

可文天祥却一点都不在乎,他在监狱里每天读书、写诗,还教狱卒认字。有个狱卒叫王着,原本奉命监视文天祥,可时间长了,被文天祥的气节感动了,不仅偷偷给文天祥送吃的、送炭火,还跟文天祥一起读书。王着说:“文大人,我活了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像您这样有骨气的人,您真是我的榜样!”

在监狱里,文天祥还写下了那首着名的《正气歌》。当时监狱里有个小窗户,每天早上能透进一点阳光。文天祥看着阳光,想起天地间的正义,于是写下:“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文天祥的气节,还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公元1283年1月9日,忽必烈见文天祥始终不肯投降,只好下令处死他。在去刑场的路上,文天祥穿着一身宋朝的官服,昂首挺胸,面不改色。老百姓听说文大人要被处死了,纷纷涌上街头,有的哭着喊:“文大人,您不能死啊!”有的还拿着香烛,跪在路边为他送行。

到了刑场,文天祥问刽子手:“哪边是南方?”刽子手指了指南方。文天祥朝着南方跪下,磕了三个头,说:“我文天祥今天为宋朝殉国,死而无憾!”说完,他从容地闭上了眼睛。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忠臣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年仅47岁。

文天祥死后,老百姓纷纷涌向刑场,想抢他的尸体,为他下葬。忽必烈听说后,怕引起民愤,只好下令把文天祥的尸体交给老百姓。老百姓把文天祥的尸体葬在大都的郊外,还为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宋丞相文文山之墓”——“文山”是文天祥的号。

后来,文天祥的灵柩被运回江西吉州,葬在他的家乡。直到今天,吉安还有文天祥的纪念馆,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祭拜他,缅怀这位“大宋最后的脊梁”。

第五章 丹心照汗青:比生命更长久的精神遗产

如果文天祥只是个“爱国烈士”,那他可能不会被记住这么久。真正让他流传千古的,是他的“精神”——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

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里,文天祥的故事一直被老百姓偷偷传颂。有个元军士兵叫阿合马,原本是忽必烈的亲信,后来因为贪赃枉法,被老百姓痛恨。有一次,阿合马路过文天祥的墓,想上去踩几脚,结果刚走到墓前,就被一群老百姓围住,有的扔石头,有的骂他:“你这个奸臣,还敢来侮辱文大人,赶紧滚!”阿合马吓得赶紧跑了,再也不敢靠近文天祥的墓。

到了明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非常敬佩文天祥,不仅下令重修文天祥的墓,还把他的事迹写进了《宋史》,让全国的学生都学习他的精神。朱元璋说:“文天祥是个忠臣,他的精神比黄金还珍贵,我们明朝的官员都要向他学习,不能背叛国家和百姓。”

在清朝,文天祥的故事依然被传颂。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就经常读《正气歌》,激励自己抗击英国侵略者。林则徐说:“文文山的正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只要我们有这种骨气,就不怕任何侵略者!”

到了近代,文天祥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爱国将领都把《过零丁洋》写在旗帜上,带领士兵抗击日本侵略者。有个士兵叫张自忠,在牺牲前还大声背诵《过零丁洋》,说:“我今天就要像文大人一样,为国家殉国,死而无憾!”

现在,文天祥的故事已经走进了课本,成为了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可能有人会说:“文天祥太傻了,要是他投降元朝,不仅能保住自己的命,还能保住家人,甚至能当大官,享受荣华富贵。”可文天祥不是傻,他是“清醒”——他知道,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一个民族的精神不能灭亡;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结束,但一个人的气节可以永远流传。

就像他在《正气歌》里写的那样:“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危难的时候,一个人的气节才能显现出来,这种气节会被写进史书,永远流传下去。文天祥的“丹心”,不是一颗简单的“爱国心”,而是一颗“中国人的脊梁”——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不能丢掉自己的骨气。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像文天祥那样去战场上拼杀,不需要像他那样在监狱里受苦,但我们依然需要他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像他那样刚正不阿,不搞歪门邪道;在生活中,要像他那样坚守信念,不随波逐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要像他那样挺身而出,不退缩、不畏惧。

这就是文天祥留给我们的礼物——一份比生命更长久的精神遗产,一份让中国人永远挺直脊梁的力量。正如他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丹心”,早已照进了历史的长河,也照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