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参:汉初职场“摸鱼”大师的逆袭之路

第一章 沛县天团的“隐藏款”选手

公元前三世纪末的沛县,堪称秦末职场界的“人才孵化基地”。这里藏着日后搅动天下的“创业天团”:亭长刘邦正忙着在街头跟寡妇打情骂俏,顺便把公家的差旅费揣进自己腰包;县丞萧何戴着老花镜核账,算盘打得比谁都响,堪称“沛县财务一哥”;就连杀狗的樊哙都知道把最好的狗肉留给刘邦,早早铺好了职场晋升的路子。

而曹参,当时的身份是“狱掾”——说白了就是监狱管理员。这份工作在秦朝堪称“铁饭碗”,毕竟秦律严得能让人因为扔垃圾被砍手,监狱永远人满为患。但曹参干这活儿,总透着股“不按套路出牌”的劲儿。

别的狱掾都把犯人当牲口使唤,曹参却发明了“人性化管理”:规定犯人每天织十尺布,他看天气热就改成八尺,理由是“高温影响纺织效率”;犯人要是感冒了,他居然允许“病假休息”,还让伙房煮姜汤——气得上级骂他“胳膊肘往外拐”,他却振振有词:“犯人病好了才能接着干活,这叫可持续发展。”

更绝的是他跟刘邦的关系。刘邦这亭长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去县衙蹭饭,萧何总端着架子说“公务繁忙”,曹参却把他们拉到监狱食堂,指着犯人的剩菜说:“刚蒸的窝窝头,还热乎,就着咸菜吃,比酒楼的肉香。”刘邦后来回忆:“当年若不是曹参的窝窝头,我可能早就饿死在沛县街头了。”

有人说曹参这是“混日子”,可谁也没料到,这个天天跟犯人打交道的狱警,手里早就攥着职场逆袭的剧本。他在监狱里练出的两大技能:一是能在繁文缛节里找到变通的空子(解读律法),二是能把一群刺头管得服服帖帖(团队管理),后来都成了他辅佐刘邦定天下的“神助攻”。

第二章 从狱警到战神:被低估的“砍人劳模”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喊了一嗓子“兄弟们跟我混,有肉吃”。曹参二话不说,带着监狱里的二百多号犯人就投奔了过去——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硬核的“员工跳槽”,连带着把“办公用品”(监狱的兵器库)都打包带走了。

此时的曹参,突然解锁了隐藏技能:打仗。谁也想不到,这个天天跟账本和犯人打交道的文弱书生,拿起剑来比樊哙还猛。他跟着刘邦打胡陵、攻方与,别人冲阵是“为了革命理想”,他冲阵像是“为了食堂的红烧肉”,每次都第一个爬上城墙。

有次刘邦被秦军围困在丰邑,急得跳脚。曹参带着一队人绕到秦军背后,不是偷袭,而是对着秦军大营喊:“兄弟们,秦二世这老板太坑了,工资都不发,不如跟我们混吧!”愣是凭着在监狱练出的“口才”,策反了秦军一个小队,里应外合解了围。刘邦摸着曹参的肩膀说:“老曹啊,你这嘴比樊哙的刀还厉害。”

不过曹参的“战功”里,藏着不少哭笑不得的细节。史书记载他“身被七十创”,听起来特英勇,实则很多伤口是自己作出来的:追敌人时踩空掉进粪坑,被石头划破腿;爬城墙时被队友的盾牌砸到头;甚至有次为了抢敌军的酒坛子,被自己人误伤——气得刘邦罚他去看粮草,结果他把粮草管得比国库还清楚,刘邦又不得不把他调回来带兵。

最绝的是“功人功狗”事件。汉朝建立后评功,刘邦说萧何是“功人”(发号施令的人),诸将是“功狗”(执行命令的狗)。曹参本来战功第一,一听这话立马闭嘴——他知道刘邦护着萧何,没必要争。后来刘邦给萧何封了八千户,给曹参封了六千户,曹参还乐呵呵地去道贺,说:“萧哥你应得的,我这六千户够买酒喝了。”这格局,直接让刘邦觉得“这小子懂事”。

第三章 齐国丞相:把“黄老之术”玩成“摸鱼指南”

刘邦称帝后,把儿子刘肥封到齐国做齐王,派曹参去当丞相。齐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地盘大、人口多,还刚经历战乱,简直是个“烂摊子”。曹参到任第一天,就被官员们围住汇报工作,从农业税说到盗贼治理,听得他头都大了。

第二天,曹参做了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把齐国所有七十岁以上的老头和学问大的儒生请来开座谈会。结果儒生们吵成一团,这个说要“严刑峻法”,那个说要“仁政爱民”,还有人建议“恢复周礼”,差点当场打起来。曹参听着听着睡着了,醒来说:“你们说得都对,散会。”

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个叫盖公的老头,懂“黄老之术”(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少折腾)。曹参立马备了厚礼去请教,盖公就说了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别老翻腾。”曹参一拍大腿:“对喽!”

从此,曹参在齐国开启了“摸鱼模式”:

1. 选人标准:不选那些能说会道的“卷王”,专挑老实巴交、有点小缺点的人当官。比如有个县丞爱喝酒误事,但老百姓说他清廉,曹参就提拔他,说“喝酒总比贪污强”。

2. 处理政务:收到公文先放三天,实在急的就按前任的规矩办,绝不瞎创新。下属犯点小错,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在瞒不住就自己背锅。

3. 业余生活:每天下班就约人喝酒,从中午喝到晚上,有人来劝他“要上进”,他就拉着人一起喝,直到对方喝趴下为止。

结果呢?齐国居然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农业丰收,盗贼减少,老百姓编了民谣夸他:“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翻译过来就是:“萧何定的规矩挺好,曹参照着做,不瞎折腾,我们过得舒坦!”

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曹参在齐国“天天喝酒不干活”。刘邦派使者去问,曹参当着使者的面喝了三碗酒,说:“陛下您想想,齐王年轻,我要是天天瞎折腾,不是给国家添乱吗?现在老百姓好好种地,官吏好好办公,这不挺好?”刘邦听了直点头:“还是老曹懂我。”

第四章 继任汉相:把“萧规曹随”玩成行为艺术

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来问谁能接班。萧何只说了三个字:“曹参可。”

曹参接到任命时,正在齐国跟人猜拳喝酒。一听要当汉朝丞相,他把酒杯一摔:“走!”临走前,他跟继任的齐国丞相交代:“监狱和市场别瞎管,那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你管得太严,坏人没地方去,会闹事的。”对方听得一脸懵,后来才发现这是真理。

曹参到了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去萧何家“抄作业”。他把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全翻出来,贴得满办公室都是,然后宣布:“以后大家照着办,谁也别搞创新。”

汉惠帝年轻,总想干出点政绩,见曹参天天不作为,急得不行。有次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在宫里当差,惠帝就跟他说:“你回去问问你爹,是不是觉得我年轻好欺负,故意不干活?”

曹窋回家一问,曹参当场就火了,拿起板子把儿子打了一顿:“朝廷的事轮得到你插嘴?滚回去干活!”

第二天,曹参去见惠帝,惠帝就问他:“昨天是我让曹窋问你的,你咋还打他?”

曹参赶紧跪下,问了个灵魂问题:“陛下您觉得,您跟高帝(刘邦)比,谁厉害?”

惠帝说:“我哪敢跟高帝比啊。”

曹参又问:“那我跟萧何比,谁厉害?”

惠帝想了想说:“你好像差点意思。”

曹参一拍大腿:“对啊!高帝和萧何把天下都定好了,规矩也立好了,咱们照着做不就行了?为啥要瞎折腾呢?”

惠帝一听,恍然大悟:“你说得对,我懂了,你接着喝酒吧。”

这段对话,成了“萧规曹随”的经典注脚。曹参用最朴素的逻辑,讲明白了一个治国大道:好的政策不需要天天变,能坚持下去就是最好的治理。

第五章 职场“躺平”的终极智慧:不折腾也是大功

曹参当丞相的三年里,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喝酒。他不仅自己喝,还鼓励下属喝,谁要是在办公室里正儿八经地讨论“改革创新”,他就把人拉去喝酒,直到喝到没人提为止。

有次两个官员在朝堂上争论“要不要调整税率”,吵得面红耳赤。曹参直接让人搬来酒坛子,说:“先喝酒,喝醉了再说。”结果两人喝到半夜,早把税率的事忘到脑后,第二天该干啥干啥。

有人说曹参这是“尸位素餐”,但细想之下,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汉初刚经历秦末战乱,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萧何定的规矩已经够好了:轻徭薄赋、减少刑罚、鼓励农耕。曹参要是上来就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改税法,明天换官吏,只会让老百姓更累。

他的“不作为”,其实是“不乱作为”。就像一个高明的医生,知道病人需要静养,不会天天给病人换药方。史书记载,曹参当丞相时,“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翻译过来就是:天下太平,很少有人犯罪,老百姓专心种地,日子越过越富。

公元前190年,曹参去世,谥号“懿侯”。老百姓又编了首民谣:“萧何为相,顺流而治;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这大概是对一个官员最好的评价:不需要你做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能让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功劳。

第六章 千年来的“反内卷”偶像

曹参的故事,在历朝历代都被反复念叨。为啥?因为他活生生演绎了“反内卷”的终极境界:不跟别人比谁更忙,只看谁能把事办好。

汉武帝时期,大臣们天天喊着“开疆拓土”,结果把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全造光了,老百姓怨声载道。有大臣就念叨:“要是曹参还在,肯定不会让陛下这么折腾。”

宋朝王安石变法,天天搞“新政策”,结果越变越乱。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就说:“曹参不学萧何,而学萧何之法,此所以能相汉也。”意思是曹参不跟萧何比“创新”,只学萧何的“稳”,这才是当丞相的料。

放到今天,曹参的“职场哲学”依然适用:少点“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折腾,多点“把简单的事做好”的踏实;别总想着“证明自己比前任强”,有时候“守好前人的摊子”就是最大的本事。

所以说,曹参哪是什么“摸鱼大师”?他是用最“佛系”的外表,干着最“靠谱”的实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才是他留给历史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