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特厨探店:开局神级味蕾,锤爆黑 > 第274章 椒盐有罪!画蛇添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4章 椒盐有罪!画蛇添足?!

白老爷子脸上的笑容,像是烧到一半的炭火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呲啦一声,连温度带光亮,一同熄灭。

王麻子和刘一手,刚刚因为得到肯定而挺直的腰杆,又“咯噔”一下,无力地塌了回去。

整个包间里的热闹气氛,因为陈元这轻飘飘的一句话,瞬间跌入冰点。

又来了!

又是这个“不过”!

又是这个熟悉的,让所有人心脏骤停的转折!

江语希和丁晓曼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绝望:小师叔的“但是”综合症,又双叒叕犯了!

这碟椒盐,怎么就拉低境界了?

那不是葫芦鸡的灵魂吗?

金黄酥脆的鸡肉,蘸上一点麻麻咸咸的,那味道……丁晓曼光是想想,舌根就开始发酸。

“陈……陈老师……”

白老爷子喉结滚动了一下,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

他身体微微前倾,姿态放得比刚才问腊汁肉的时候还要低,眼神里是纯粹的,不掺一丝杂质的求知。

“这椒盐……有何不妥?”

“我这椒盐,用的是汉源的大红袍花椒,配上咱陕西的井盐,小火慢炒,研磨成粉,几十年都是这个方子,食客们也都认这一口……”

他是在解释,更像是在求一个审判。

陈元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了一个问题。

“老爷子,各位师傅,这道葫芦鸡,工序有几道?”

“三道。”王麻子几乎是本能地回答,“清煮,笼蒸,油炸。”

“没错。”陈元点了点头,拿起筷子,虚虚点着那只形态完美的葫芦鸡。

“清煮,入底味,去腥膻。”

“笼蒸,透水汽,肉软烂,逼油脂,骨肉离。”

“最后的油炸,高温锁住了表皮的脆,也锁住了之前所有工序汇聚的,那一口最精华的肉汁和风味。”

他每说一句,在座的老师傅们就跟着点一下头。

这些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手艺。

“所以你们看,”陈元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这三道工序,加加减减,环环相扣,最后在这只鸡的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味道的完美闭环。”

“它有鸡本身的鲜。”

“有煮料的咸香。”

“有蒸出来的醇厚。”

“还有炸出来的焦香。”

“它本身,就是一件味道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艺术品。”

他放下筷子,目光转向那碟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椒盐。

“这个时候,蘸料的作用,应该是什么?”

“锦上添花?”

“不。”陈元自己给出了答案,语气里透出明显的惋惜。

“是画蛇添足。”

“这碟椒盐,本身没有错,炒得很好,用料也足。但它的问题是,太霸道了。”

“花椒的麻,井盐的咸,它的味道是攻击性的,是侵略性的。当酥脆的鸡肉蘸上它,你的舌头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麻,是咸,然后才是鸡肉的味道。”

“它不是在辅助,而是在抢戏。”

“它用自己简单粗暴的滋味,粗暴地掩盖,甚至抹杀了鸡肉本身那经过三道复杂工序才形成的,细腻而又丰富的层次感。”

“这,就是拉低了境界。”

一番话,字字诛心。

整个包间,针落可闻。

白老爷子呆呆地看着那碟椒盐,又看了看那只鸡,眼神里先是茫然,随后是震撼,最后是彻骨的惊骇。

抢戏!

对啊!

他怎么从来没想过!

他们一辈子都在琢磨,怎么让椒盐更麻,更香,更能抓住食客的味蕾。

却从来没想过,这对于一只已经足够完美的葫芦鸡来说,是不是一种味觉上的“暴力”和“亵渎”?

“那……那应该用什么?”刘一手声音干涩地问,他感觉自己几十年的世界观正在崩塌,然后重塑。

陈元笑了笑。

“最好的蘸料,不是为了增加味道,而是为了‘唤醒’味道,和‘消解’口感。”

“这道菜,最大的特点是外皮酥脆油润,吃多了,难免会腻。”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东西,来中和这种油腻感,同时又能用一种全新的味觉维度,去激发鸡肉更深层次的鲜美。”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比如,用陈醋和蜂蜜调和,再点上几滴桂花酱,做成酸甜口的‘桂花醋汁’。”

“或者,用新鲜的山楂,熬成略带果酸的‘山楂薄芡’。”

“酸,解腻。”

“甜,提鲜。”

“当酥脆的鸡皮,裹上这层酸甜的薄汁,入口的瞬间,油脂的丰腴被果酸中和,鸡肉的鲜美被清甜激发。那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境界全开。”

“嘶——”

不知是谁,倒抽了一口凉气。

在场的所有人,脑海里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那个画面。

金黄酥脆的鸡肉,蘸着一层晶莹剔透,飘着几点碎桂花的醋汁……

那味道……

光是想一想,就让人口舌生津,几欲疯狂!

“我……我错了……我错得离谱……”

白老爷子手里的筷子“啪嗒”一声掉在桌上,他整个人重重地坐回椅子上,满脸的失魂落魄,又带着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狂喜。

“我钻研了一辈子手艺,却忘了味道的根本是‘和谐’二字!陈老师,您今天……又给我上了一课!”

这顿饭,后面又上了几道陕西顶级名菜。

但老师傅们已经没心思吃了。

他们一个个像最虔诚的学徒,围在陈元身边,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在烹饪中遇到的各种死结,从刀工到火候,从调味到选材。

而陈元,也是来者不拒,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切中要害,给出让他们茅塞顿开的答案。

一顿顶级的接风宴,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国宴级别的烹饪研修班。

直到深夜,众人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丁晓曼和江语希已经困得睁不开眼,小李更是把手机揣在怀里,仿佛那里面装着的是传国玉玺。

走到小院门口,白老爷子拉住了正要上车的陈元。

他没再提拜师的事,脸上的狂热收敛了许多,换上了一种老友般的郑重。

“陈老师,我知道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探寻真正的美食。”

陈元点了点头。

“那正好。”白老爷子的眼睛里,闪动着老顽童般的光芒。

“我有个几十年的老对头,姓耿,人送外号‘耿脾气’。他在城南开了家小馆子,就做几样家常炒菜,可那脾气,比他灶膛里的火还冲。”

“他总说,我做的都是些花里胡哨,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只有他的炒勺,才是西安真正的第一。”

老爷子嘿嘿一笑,露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表情。

“您明天,要不去他那儿尝尝?”

“我倒想看看,您这位真正的宗师,对他那所谓的‘西安第一炒勺’,是个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