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禁闭室,是一间由纯白色记忆金属构成的、没有任何缝隙的房间。

马克·李中尉静静地坐着。他没有被拷问,也没有被虐待,只是被隔离。但这种与世隔绝的孤独,远比任何肉体折磨更让他痛苦。

房间的墙壁上,正实时播放着基地外的景象。

那是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地狱绘卷。

曾经生机盎然的绿色森林,变成了不断流淌着脓液的黑色烂泥。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漂满了腐烂的生物尸骸,如同巨大的脓疮。无数美丽的生灵,在无声的痛苦中抽搐、溶解……

他被告知,这是为了“净化”出一个绝对安全的家园。

但他的良知告诉他,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反人类的屠杀。

就在他被巨大的罪恶感和无力感折磨得快要发疯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只有他能听到的声音,突然在他脑海中的植入式通讯器里响起。

【长城仍在,故乡安否?】

是她!

马克浑身一震,几乎以为是幻觉。

【我是洛云曦。】那个声音继续响起,平静而又清晰,【我知道你有很多疑问。现在,我来告诉你答案。】

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洛云曦没有劝说,没有煽动,她只是像一个最客观的叙述者,将自己的身世,将“普罗米修斯”计划的真相,将导师那冰冷残酷的“火种”理论,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马克。

最后,她说道:【……这就是全部的真相。我无法替你做决定。是继续执行命令,成为一个‘高贵’的刽子手,还是选择站在‘人’的一边,对抗疯狂。选择权,在你手里。】

通讯,就此中断。

马克闭上了眼睛,两行滚烫的泪水,从这个年轻军官的眼角滑落。

……

三天后,马克被放出了禁闭室。

对他的审查,最终以“压力过大导致的行为失常”为结论。因为指挥部不相信,一个从小接受基金会最忠诚教育的精英军官,会真的产生“背叛”的念头。

但他们错了。

重获自由的马克,表面上沉默寡言,仿佛真的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但暗地里,他开始利用各种加密渠道,联系那些和他一样,对“净化”行动心存不满的、有良知的同僚。

他们大多是年轻的技术军官和学者型军人,他们的心中,还保留着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在一个秘密的集会上,马克将自己从数据中心查到的、以及从洛云曦那里听到的所有真相,都分享给了他们。

“……我们以为自己是来播撒文明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的眼神,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为魔鬼奉上火把的……帮凶。”

整个集会,一片死寂。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愤怒与迷茫。

“那我们该怎么办?”一名年轻的女军官颤声问道,“我们能怎么办?违抗议长,就是背叛地球,背叛人类!”

“不!”马克斩钉截铁地说道,“毁灭另一个文明,绝不是拯救!这恰恰是对我们人类文明最大的背叛!我们的祖先,也曾经历过黑暗与野蛮,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光明与人道!而我们,不能让议长一个人,将我们所有人,都拖回那片黑暗之中!”

他的话,点燃了所有人心中那早已被压抑的火焰。

而压垮他们忠诚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便到来了。

一份来自最高指挥部的、措辞冰冷的命令,下达到了所有作战单位。

【命令:为了阻止‘诺亚’世界本土基因病毒向基地蔓延,决定对已被深度污染的‘银月城’及周边区域,执行‘焦土’协议。协议内容:动用战术级轨道轰炸,对目标区域进行无差别饱和式火力覆盖,确保没有任何生命体存活。】

银月城!

那是一座有着超过十万原住民幸存者的大型城镇!

这道命令,无异于一张……屠城令!

“疯了……他们全都疯了……”

当看到这道命令时,秘密集会中的所有军官,都感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战栗。

这已经不是战争,这是种族灭绝!

“我不会执行这个命令。”马克缓缓站起身,他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我绝不会让我的双手,沾上十万无辜者的鲜血。”

他看向自己的同僚们。

“我选择,站在‘人’的这一边。”

“我加入。”那名女军官第一个站了出来。

“算我一个!”

“为了真正的人类!”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军官,站到了马克的身边。

一场史无前例的“兵变”,就此拉开序幕。

他们利用自己作为技术军官的权限,悄无声息地瘫痪了基地的部分安保系统。他们说服了那些同样对“焦土”协议感到恐惧的运输部队。

在“焦土”协议即将执行的前一个小时。

远征军基地的停机坪上,近百艘中小型登陆舰和运输舰,突然同时启动了引擎。在基地主力部队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它们便强行升空,组成一个庞大的编队,毅然决然地脱离了基地,向着东方的天际,飞驰而去。

编队的旗舰上,马克·李中尉看着屏幕上那个正在飞速远去的、曾经被他视为荣耀象征的基地,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地球的英雄。

他成了一个“叛徒”。

但他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灵魂上的轻松与安宁。

他打开了那个单线联系的秘密频道,向着那个给予他新生信念的女人,发去了他倒戈后的第一条信息。

“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