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帝王串串烧 > 第10章 少年CEO的暴力扩张:孙策的“江东市场”闪电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少年CEO的暴力扩张:孙策的“江东市场”闪电战

当刘备还在中原各大“孵化器”间辗转流浪,苦苦寻求A轮融资时,在东南沿海,一场更为迅猛、更为暴烈的创业传奇正在上演。主角,是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少年——孙策。

孙策的起点,比刘备还要惨烈。他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着名的“鹰派高管”,业务能力极强(讨董卓时一路打到洛阳,拿到了传国玉玺),被誉为“江东猛虎”。可惜,在为公司(荆州刘表)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遭遇竞争对手(刘表部下黄祖)的伏击,不幸“因公殉职”。孙坚留下的,除了一个“忠烈之后”的品牌名声,就是一大家子需要抚养的孤儿寡母,以及几位对孙家依然忠诚的“前高管”,如程普、黄盖、韩当等。

孙策,作为孙氏家族的“长子”,年仅十七岁就不得不扛起家族重担。他最初的选择和刘备类似——投奔一位强大的“平台老板”。他选择了当时占据曲阿、实力不俗的袁术。

孙策在袁术手下,表现得非常出色,堪称“金牌打手”兼“王牌销售”。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袁术此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虽然屡次承诺让孙策担任要职(比如九江太守、庐江太守),但每次都食言而肥,把职位给了自己的亲信。

孙策敏锐地意识到,在袁术这个言而无信的老板手下,自己永远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永远无法实现父亲未竟的事业,更无法让孙氏家族重新崛起。他必须独立创业!

机会来了。孙策的舅舅吴景,当时在丹阳任职。孙策以帮助舅舅平定江东混乱局面为由,向袁术提出了一个“项目申请”:他愿意带兵去江东开拓市场,为袁术集团增加地盘。

袁术心里盘算:江东那边有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一堆地方小老板,山头林立,不好搞。让孙策这小子去碰碰钉子也好,成了,地盘算我的;败了,损失的是他自己的人马。于是,他大笔一挥,同意了!但只给了孙策一个“折冲校尉”的空头衔和区区一千多名士兵、几十匹马作为启动资金。这几乎是一次“裸创”。

然而,袁术低估了孙策的能量,以及他手中最宝贵的一项资产——他父亲留下的无形资产(品牌声望)和那几位核心“初创团队成员”(程普、黄盖等)。更重要的是,孙策深谙“资源整合”之道。

在进军江东的路上,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天使投资人”兼“联合创始人”——周瑜。周瑜与孙策同年,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周瑜不仅自己带着部曲家兵来投,更是带来了大量的钱粮物资,相当于给孙策的初创公司注入了至关重要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有了资金和核心团队,孙策开始了他在江东市场的“闪电战”兼“野蛮收购”。他的商业模式简单、直接、高效:

1. 品牌开路: 打着“为父报仇”和“匡扶汉室”(当时汉室还有点余威)的旗号,充分利用孙坚留下的“忠烈”品牌效应,吸引人才和民心。

2. 武力并购: 凭借自身超强的个人武力(“小霸王”名不虚传)和团队卓越的战斗力,对江东地区的各个“地方小公司”(刘繇、严白虎、王朗等)进行强制性收购。不服?打到你服!

3. 人才收编: 每打败一个对手,他都会尽力收编对方阵营中有能力的人才。比如在打败刘繇后,他收得了太史慈这员猛将。这种“并购资产的同时并购人才”的策略,让他的团队迅速膨胀。

孙策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他仿佛一个开了挂的初创公司cEo,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横扫江东六郡(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硬生生从零开始,打下了一片庞大的基业,成立了“江东孙氏集团有限公司”。

他的风格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刘备是“仁德”感化,缓慢积累;孙策是“霸道”征服,快速扩张。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以最耀眼的方式,照亮了东汉末年的资本市场。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赞叹不已):“孙伯符真乃少年英雄!其用兵之神速,开拓之果决,堪比朕年少时。可惜啊,性子太急,手段太刚,做企业……不,是做君王,有时也需要怀柔。他这样搞,虽然市场拿下了,但内部隐患可不小啊。”

---

企业文化的抉择:“霸道总裁”与“怀柔政委”

孙策拿下了江东市场,完成了初步的“资本原始积累”。但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如何管理好这片刚刚暴力整合起来的“江东子公司”,成为了摆在少年cEo面前最严峻的课题。

孙策本人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霸道总裁”。他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依靠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威慑力进行统治。对于那些不服管束的地方豪强和士族,他的手段往往简单粗暴——物理消灭。例如,他杀了拒绝合作的名士高岱,以及以“妖言惑众”为由处死了道士于吉。这种高压政策,虽然短期内稳定了秩序,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使得江东本土的士族阶层对他又怕又恨,离心离德。

孙策并非不懂管理,他只是更倾向于效率最高的方式。他深知,要稳固统治,必须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关键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代表了孙氏企业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

第一位,是“怀柔政委”张昭。

张昭是徐州名士,避乱江东,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威望被孙策聘为“长史”(相当于首席行政官,coo)。孙策对他极其信任,几乎将内部所有行政、民政事务全权委托给他。张昭的角色,就是孙策“霸道”之外的“怀柔”一面。

· 他负责制度建设: 制定礼仪法度,规范内部管理,让孙策的军事集团开始向一个正规的政权转变。

· 他负责团结士族: 利用自己的名士身份和温和手段,努力安抚和拉拢江东本地的士家大族,缓和孙策强硬政策带来的矛盾。

· 他负责对外宣传: 为孙策集团撰写檄文、公告,塑造“尊奉朝廷,保境安民”的正面形象。

孙策对臣下说:“北方士大夫来信,都只称赞张昭的政绩,可见张公之能。” 这既是对张昭的肯定,也隐约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心态:他需要张昭这样的人物来“装点门面”,平衡自己过于刚猛的形象。

第二位,是“战略合伙人”周瑜。

周瑜与张昭不同,他不仅是孙策的发小和投资人,更是集团的核心战略决策者之一。他儒雅风流,但绝非文弱书生,精通兵法,善于谋断。他的定位,更接近于“联合cEo”或“首席战略官(cSo)”。

· 他巩固军事联盟: 与孙策分别娶了江东美女大乔、小乔,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加强了与孙策的兄弟情谊和战略绑定。

· 他负责战略规划: 他与孙策共同制定了“占据江东,观天下之衅,进而争霸中原”的长期战略。

· 他兼具文武之道: 他既能领兵打仗,也能与士人交往,是连接孙策武力集团与江东文士集团的一个重要桥梁。

孙策的企业文化,就在他本人的“霸道的核”,与张昭的“怀柔的文”、周瑜的“儒雅的武”共同作用下,初步形成。这是一种充满张力、尚在磨合中的混合文化。它既有极强的进攻性和扩张性,也开始注重内部治理和形象塑造。

然而,这一切都高度依赖于孙策这个核心。这位年轻的cEo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服务器,一旦他出现问题,整个系统都可能面临崩溃的风险。

【跨时空吐槽】

康熙(捋着胡子):“这张昭,好比是朕手下的李光地,干实务、稳局面是一把好手。那周瑜,则像年轻的周培公,能文能武,是君王的臂膀。孙策能用此二人,是知人。但平衡之道,他还欠些火候。君王之道,在于让张昭这样的臣子既能办事,又不至于功高震主;让周瑜这样的兄弟既能征战,又不忘君臣本分。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