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之后,阳城进入了新的秩序轨道。但有一个人的去向,仍需解决——伯益。
如何处置这位前摄政、父亲指定的“禅让”对象,关乎启的声誉和“合法性”。杀之,显得过于残忍,恐失人心;纵之,又恐其声望仍在,日后成为隐患。
启召来了他的心腹谋臣,在新建的、墙壁上还带着新泥味道的宫室里商议。火塘里烤着全羊,滋滋冒油,但众人的话题却有些沉重。
“夏后,伯益不除,终是祸患!”羌一如既往的激进,“他在部落中还有不少老家伙念着他的好,万一哪天被人利用……”
另一位较为稳重的老臣则摇头:“不可。伯益主动退让,天下皆知。若杀之,恐寒了那些顺从部落的心,也会授人以‘残害贤良’的口实。不如……将其软禁于阳城,严加看管?”
启撕下一块羊肉,慢慢咀嚼着,摇了摇头:“软禁?浪费粮食,还得分心看管。而且他在阳城,就像一根刺,提醒着人们过去那段日子。”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不是喜欢山林,喜欢鸟兽吗?那就成全他。给他一个‘体面’的退场。”
数日后,启发布了一道冠冕堂皇的诏令:感念伯益大人昔日辅佐先王、勘定九州之功,特赐封地于极东之处的“箕山”,那里山林密布,鸟兽繁多,正合伯益大人之志。允其携带家眷部属前往,永镇东疆,为夏后氏祈福。
诏令写得漂亮,既彰显了新夏后的“仁德”与“念旧”,又给了伯益一个符合他“人设”的归宿。但明眼人都知道,箕山偏远荒凉,几乎是不毛之地,名为封赏,实为流放。所谓“永镇东疆”,就是让他永远离开权力中心,自生自灭。
伯益平静地接下了诏令,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抗拒。或许,对于他而言,离开这是非之地,回归山林,正是内心所求。他带着寥寥无几的忠实旧部,默默地离开了刚刚建成的、喧嚣的阳城,向着东方,那片未知而荒凉的山林走去。
没有人送行。他的离开,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小石子,仅仅泛起一丝涟漪,便迅速消失在夏后启新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的背影,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彻底落幕。
启站在阳城的城墙上,看着伯益的队伍消失在远方地平线,心中最后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转身,对身后的臣子们笑道:“好了,闲杂人等都处理完了。接下来,该好好经营咱们的‘夏家有限公司’了!羌,去看看今晚烤什么?搞点新花样!”
【跨时空吐槽互动】
范蠡: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伯益兄,看开点,跟我一起泛舟五湖做生意去呗?保证比在箕山抓兔子赚!
韩信: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伯益,你这算好的了,至少有个全尸和封地(虽然是流放)。想想我……(黯然神伤)
赵构: 这事儿朕熟!十二道金牌……呃,不对,是“体面”退休!@岳飞,你学学人家伯益,主动一点,朕也好给你个善终嘛!
岳飞: @赵构 陛下!金贼未灭,何以家为?!(完全没get到点)
启(本尊): 朕这是仁至义尽!换了别人,早就……哼!好了好了,翻篇了!谁再提伯益,扣一个月烤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