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帝王串串烧 > 第56章 人形测量仪与移动食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人形测量仪与移动食堂

试验渠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治水团队。但禹很清楚,那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硬仗是厘清天下水系的主干道和主要支流。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离开相对熟悉的区域,走向更遥远、更未知的荒野。

勘察,成为了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

伯益的勘察小队扩大了规模,但这一次,禹决定亲自带队。他需要第一手的水文地理资料,那些龟甲兽骨上的推演,必须与实地一一对应校正。

“垂,新改进的测量工具多带几套。伯益,补给点地图务必精准。后稷,便携干粮和药品优先配给勘察队。”出发前,禹事无巨细地叮嘱,仿佛不是去野外勘探,而是去打一场精细的战役。

勘察队的日子,用风餐露宿来形容都显得奢侈。他们跋涉在洪水过后泥泞的沼泽,攀爬怪石嶙峋的峭壁,穿越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天气好时,烈日当头,能把人晒脱皮;天气不好,暴雨倾盆,无处躲藏,只能挤在油布下瑟瑟发抖。

而禹,则彻底化身“人形测量仪”和“泥鳅转世”。

他几乎一刻不停。每到一处可能的河道节点,他立刻就会跳进齐腰深的水里,用手臂丈量深度,用目光估算宽度,感知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他用手搓捻岸边的泥土,判断土质的软硬和成分;他仔细观察山岩的走向和纹理,思考哪里可以开挖,哪里必须绕行。

“此处河床为坚硬红壤,冲刷不易,可作天然河岸,但需注意对岸土质松软,需加固。” “前方山势陡峭,但岩层之间有缝隙,或可尝试火烧水激之法破开,比绕行节省百里。” “记录:此段河道转弯过急,汛期易冲刷堤岸,需在外侧拓宽或修建导流堤。”

他一边测量,一边口述,旁边的助手(通常是垂指派的一个伶俐小伙)赶紧在湿漉漉的皮子上或用炭笔在木片上记录。他的专注程度令人咋舌,常常是队伍停下来准备吃饭休息了,他还泡在河里或者趴在山壁上研究。

“老大又‘长’河里了?”队员们私下调侃。 “我看老大不是泥鳅转世,是河伯附体了吧?” “人形测量仪果然名不虚传,我看他眼睛比咱们的测量绳还准!”

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身上的麻布衣服永远沾满泥浆,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色的盐霜。头发胡子也顾不上打理,乱糟糟地纠结在一起。只有那双眼睛,始终锐利如鹰,闪烁着思考和计算的光芒。

后勤保障的压力巨大。后稷虽然无法跟随,但为他们准备了尽可能多的便携食物:炒熟的粟米、晒干的肉脯、耐存放的硬馍,还有珍贵的盐块和一些常用草药。伯益则充分发挥他的“野外米其林”天赋,一路上辨识可食用的野菜、野果,设置陷阱捕捉小动物,尽可能让大家吃上口热乎的。

每当夜幕降临,勘察队找到避风处生起篝火,伯益料理当日的野获,禹则会就着火光,将白天记录的数据整理、誊写到更便于保存的龟甲或薄石板上,并绘制出更精细的路线草图。

篝火旁,常常上演这样的对话: “老大,尝尝这个,新挖的野山药,烤熟了又面又甜!” “嗯,好。记录,此地产野山药,可作为后备粮源。” “文命兄,看今天捉的这鱼,肥吧!可惜调料少了点。” “不错。记录,此段河流鱼产丰富,可考虑日后组织捕捞,补充营地伙食。”

对于禹来说,万物皆可数据,万物皆可入账(规划)。队员们也从最初的哭笑不得,渐渐习惯了这位“数据狂魔”老板的思维方式。

【跨时空吐槽互动】

测绘工程师: “跪了!全站仪、水准仪、GpS……禹总一人全包了!还自带土壤分析、地质勘察功能!这效率,这精度,上古黑科技啊!”

户外装备测评师: “评测一下禹总同款‘泥泞套装’:透气性差(麻布)、防水性无、耐磨性一般,唯一优点可能是伪装性好(与环境融为一体)。差评!”

美食家: “移动食堂今日菜单:烤野山药(主食)、炭烤河鱼(蛋白质)、凉拌野菜(维生素)。主厨伯益发挥稳定,老板禹专注提供食材数据支持。”

弹幕: “禹总:我的心里只有工作(和数据)。 伯益:我的心里只有饭(和怎么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