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日的明月农场,稻浪翻滚,层层叠叠的金黄铺展至天际。月尘带着农场工人们手握镰刀收割,而在一旁的打谷场上,传统打谷机正被工人们踩得吱呀作响,木质榔头敲打稻穗的声与机器的轰鸣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交响。

这是收第二季稻米了。月尘站在田埂上,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道,明月农场的粮食亩产量,指的是脱壳后的稻米产量。这才是真实的数据。

他俯身捡起几粒散落的稻谷,在掌心搓了搓,露出里面饱满的米粒:您看,颗粒饱满,色泽透亮。

田垄间,一群小麻雀扑棱着翅膀,在稻茬间蹦跳觅食。几只散养的母鸡带着毛茸茸的小鸡崽,悠闲地在田埂上踱步,不时低头啄食遗落的稻谷。

小麻雀吃了不少害虫,散落的稻谷就当是付给它们工资吧。月尘笑着说,指着远处正在啄食稻穗的公鸡,这些鸡鸭鹅也是我们的义务除虫员,它们的粪便又是天然肥料,循环利用。

打谷场边,《华夏农耕》纪录片剧组正在紧张拍摄。演员们穿着粗麻布衣,头戴草帽,脚踩草鞋,汗流浃背却满脸兴奋。

几名手持青铜镰刀,弯着腰在稻田里地割稻,稻穗在刀锋下纷纷倒下,被捆成一个个稻个子。

两个壮汉踩着木质打谷机的踏板,带动榔头上下敲打铺在石板上的稻穗,金黄的稻粒从穗上脱落,滚入下方的竹筐。

女演员们手持竹耙,将打下的稻谷均匀摊开,在阳光下铺成一片金色。

这打谷机真沉!饰演古代农夫的演员小王擦着汗笑道,我踩了十分钟,腿都酸了。

这才哪到哪?月尘递给他一碗水,古代农民从早干到晚,靠的就是这股子韧劲。

月尘为剧组准备的古代农家饭在田边支起的大铁锅里冒着热气:

糙米饭,粒粒分明,带着淡淡的麦麸香气。 咸鸭蛋切瓣,蛋黄油润如金,萝卜白菜腌制的咸菜,切成细丝,酸脆开胃, 水煮青菜,碧绿如翡翠,白水煮五花肉,肥瘦相间,蘸着粗盐食用。

这是粮食丰收时才舍得吃的好菜。月尘指着肉碗说,平时农户连糙米都舍不得多吃,得留种。

导演兴奋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这些场景太真实了!比道具做得还自然。

月尘点点头:我们农场不仅是种粮食,也是在传承农耕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

他指向远处正在晾晒的稻谷:您看,古代没有烘干机,全靠日晒。农民得看天吃饭,晒谷时要防雨,还要防麻雀偷吃。

一位女演员穿着草鞋,模仿着农民的动作翻晒稻谷,感叹道:原来一粒米背后有这么多汗水。

收割机驶过田垄,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打谷机的声与演员们的笑闹声此起彼伏;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拍摄着丰收全景。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导演对月尘说,既有古代的质感,又有现代农业的效率。

月尘望着忙碌的农场,心中满是欣慰:传统不是守旧,而是让智慧延续。

他转身对正在拍摄的工作人员说:明天带你们看风车磨面,古代人连石磨都要讲究阴阳咬合呢。

夕阳西下,明月农场的招待所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这是一栋仿古建筑,青砖灰瓦,木质结构,门前挂着两盏大红灯笼,上书二字。

月尘安排《华夏农耕》纪录片剧组在农场招待所住下。这座招待所共有十二间客房,每间都按照古代民居风格布置:实木桌椅,雕花床榻,铜镜妆台,墙上挂着山水画卷,案头摆放着文房四宝。

每间房都有不同的主题,如稻香居桑麻阁鱼跃轩等

各位远道而来,辛苦了。月尘站在招待所门前,热情地迎接剧组成员,今晚我们略备薄酒,犒劳大家一天的辛劳。

招待所的餐厅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灯火通明。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原木长桌,上面摆满了各色菜肴,色香味俱全。

这些都是我们农场的特色菜,大家尝尝。月尘招呼着大家入座。

农家炖鸡选用农场散养的黑鸡肉,加入香菇、枸杞慢火炖煮,汤汁浓郁,肉质鲜嫩。

红烧肉选用本地黑猪肉,肥瘦相间,色泽红亮,入口即化。肉丸纯手工制作,q弹有嚼劲。

香酥鸭农场自养的鸭子,腌制后炸至金黄酥脆。清蒸鲈鱼从农场鱼塘现捞的鲈鱼,鲜嫩无比。农场自种的花生,香脆可口。

老腊肉是农场特有工艺制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农场自制的腊肠,咸香适中。

炒时蔬是农场菜园现摘的时令蔬菜,清脆爽口。

月尘还特意为剧组准备了几样农场特色酒水和小吃,这是我们自酿的米酒,月尘指着桌上的酒壶介绍,度数不高,不加香精,口感醇厚。

饮料是鲜榨果汁,他接着说,主要是苹果和橙子,都是农场果园现摘的。

餐桌上还摆放着精致的点心:这是我们的桂花糕和米糕,月尘微笑着介绍,都是用农场自产的大米和桂花制作的,保留了传统工艺和风味。

剧组成员们纷纷入座,对桌上的菜肴赞不绝口。

这鸡肉太香了!导演夹起一块农家炖鸡,赞不绝口,比我们平时吃的鸡肉香多了。

这米酒也非常好喝,一位女演员举杯小酌,淡淡的甜味,还带着一股米香。

月尘坐在主位上,热情地招呼大家:大家今天辛苦了,多吃点。这些都是我们农场的特色菜,平时很少对外人做。

他指着桌上的老腊肉和香肠说:这些腊肉和香肠都是我们农场自己腌制的,用的是传统工艺,每年冬至前后开始腌制,挂在通风处晾晒,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做好。

还有这清蒸鲈鱼,月尘继续介绍,是我们鱼塘里养的,纯天然饲料喂养,肉质特别鲜嫩。

大家边吃边聊,气氛热烈。导演对月尘说:今天在你们农场拍摄的内容太棒了,非常真实,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

月尘谦虚地回应:我们只是保留了传统农耕的方式而已,没想到会得到大家这么高的评价。

酒足饭饱后,剧组成员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招待所的庭院里聊天。月光如水,虫鸣蛙叫,一派祥和景象。

明天我们还想拍摄一些古代粮食加工的场景,导演对月尘说,听说你们这里还有风车、石磨等传统工具?

月尘点点头:是的,我们农场收藏了很多古代农具和粮食加工设备,可以满足你们的拍摄需求。

他接着说:明天我带你们去看风车磨面,还有古代的酿酒作坊,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

那太好了!导演兴奋地说,这些场景正是我们纪录片需要的。

月尘看着星空,感叹道:其实,我们农场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用最原始的方式,生产出最健康的食物。

一位女演员插话道:今天体验了古代农耕,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以后一定更加珍惜。

月尘微笑着点点头:这正是我们想要传达的观念。

夜深了,星光璀璨。招待所的灯光一盏接一盏地熄灭,但农场的生活仍在继续,稻田里的蛙鸣此起彼伏,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