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69章 春闱波澜 旧案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弘治十二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些。

冰雪初融,杨柳抽芽,京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混合着期待与焦虑的气息——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即将拉开帷幕。

各地的举子们早已云集京师,贡院附近的客栈会馆人满为患,茶楼酒肆间,无不是揣摩时文、切磋诗赋的身影。

在这股席卷全城的科举热浪中,西山格物学院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从容。

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几位已修完中级课程、文名素着的才子,以及沉静好思的王阳明,皆在应试之列。

与那些埋头苦读八股、面色凝重的举子不同,他们每日依旧按部就班地完成学院的算学题或物理实验,闲暇时则聚在一起,讨论的不是经义章句,而是格物之理与经世之道。西山的经历,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使他们对圣贤之“道”有了更具象、更贴近现实的理解。

“伯虎,此番策论,若论及河工,我等亲见那蒸汽水泵之力,岂是空谈‘禹贡’者可比?”祝允明笑问。

唐寅摇扇轻笑:“正是。格物之学,予我辈另辟蹊径之眼。纵是经义,亦觉踏实了许多。”

王阳明则沉吟道:“知行本一。考场之上,若能以格物之实理,印证圣贤之微言,或能别有洞天。”他们的自信,源于知识结构的拓宽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关于本届会试主考人选的议论也悄然升温。按照惯例,主考官多由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翰林学士或部院重臣担任。最初热议的人选,是文名素着、官声清正的大学士李东阳和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被礼部尚书马文升在廷议时提了出来——陆仁。

“陛下,”马文升持笏奏道,“陆侍郎执掌格物,卓有建树,其学虽与传统经义有别,然重实证,讲逻辑,于策论尤重经世致用。今科会试,正值新政渐开之际,若由陆侍郎参与主考,或可引导士子关注实学,摒弃空谈,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此议一出,朝堂微澜。

让一位以“格物”闻名的官员主考天下士子,实乃本朝罕见。

支持者认为此举可彰显朝廷重视实学之决心,反对者则暗忧此举会冲击科举取士的传统标准。

弘治帝沉思良久。他欣赏陆仁之才,亦知格物之用,科举关乎选才大典,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终,他还是采纳了意见:以李东阳、程敏政和陆仁为主考。

这道任命,象征意义巨大。这意味着陆仁的学识和眼光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某种程度上,这一科取中的进士,将来亦可算作他的“门生”。消息传出,天下哗然。西山的唐寅、王阳明等人闻之,倍感鼓舞;而传统士林则心情复杂,议论纷纷。

陆仁接旨后,心情却并非全然喜悦,反而有一丝隐忧掠过心头。他努力回忆着前世模糊的历史记忆,似乎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曾发生过一桩震动朝野的“泄题案”,牵连甚广,程敏政因此罢官,唐寅、徐经等才子亦受重挫……“如今唐伯虎、徐经(他想起那位对地理极有兴趣、自称徐霞客孙儿的年轻举子正在西山学习)皆在我西山,避开了是非圈,此案当不会重演了吧?”他暗自思忖,但仍提醒自己务必谨慎,严守科场纪律。

会试在肃穆而紧张的氛围中如期举行。贡院之内,号舍森然,士子们奋笔疾书。

经过繁琐的阅卷、复核、拆封、填榜,杏榜张挂之日终于到来。贡院之外,人山人海,欢呼与叹息交织。西山学子中,王阳明、唐寅、祝允明等人果然高中,名次靠前!唐寅虽因文风疏狂,策论过于“新奇”,未能跻身最前列,亦顺利登科。消息传回西山,一片欢腾。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功,更是格物之学在传统科举殿堂内的一次有力证明。

然而,就在陆仁稍稍松了口气,以为历史已然改变之时,一场风波骤起。落第士子中,有人散播流言,声称今科策论考题早已泄露,有数名考生提前知晓题目并精心准备,方能高中。传言有鼻子有眼,直指副主考程敏政泄题给其同乡或门生。一时间,物议沸腾,言官闻风而动,弹劾程敏政的奏疏雪片般飞入通政司。

陆仁闻讯,心中一惊。历史的惯性竟如此强大!虽然唐寅、徐经未涉其中,但泄题案还是发生了。他立刻被卷入漩涡中心,作为主考之一,他必须接受质询,澄清自身。

在都察院和礼部的联合质询中,陆仁坦然以对。他详细陈述了命题、印卷、封存的全过程,强调自己与程敏政在命题期间并无私下交往,所有流程皆符合规制。对于那几名被指控的考生,陆仁审阅了他们的试卷,承认其策论确实切中要害,但他指出,这些观点并非不可预知,关注实务的学子本就可能有所准备,不能仅凭此断定泄题。

“格物之学,首重实证。”陆仁面对质询的官员,镇定自若,“指证泄题,需有实据,如往来书信、确凿人证,岂能因文章契合,便以风闻定罪?若如此,天下士子谁还敢畅言实务?”

他的冷静与逻辑,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面。然而,朝中党争复杂,程敏政素有名望,亦不乏政敌。尽管缺乏铁证,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为了平息事态,弘治帝最终不得不下令将程敏政革职闲住,涉案几名士子也被革去功名。一场风波,以程敏政的政治生涯惨淡收场而告终。

陆仁虽得以置身事外,但心情沉重。他亲眼目睹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科举制度的脆弱。

他更加坚定了推广格物实学、改革人才选拔方式的决心。科举,不应是唯一的独木桥。

事后,他特意找来徐经。这位年轻的举子(因其志在游历,并未全力备考,此次未中)对功名看得颇淡,反而对祖父徐霞客的游记手稿爱不释手,常向西山教习请教天文地理知识。

“持中(徐经字),功名不过一时之浮云。”陆仁勉励道,“你志在四方,欲效仿祖辈,探幽览胜,此志可嘉。格物之学,正需脚踏实地的考察与记录。好好研习,将来这丈量天地、绘制寰宇的重任,或许就要落在你的肩上。”

徐经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深深一揖:“学生谨记陆师教诲!必不负所望!”

春闱的波澜渐渐平息,西山学子们或等待着殿试,或继续着自己的学业。

陆仁将自己绘制的海图雏形交于徐经,徐经看的两眼发光。

陆仁看着徐经,心里已经幻想着辣椒,玉米,土豆的引入。

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方向,已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