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64章 新潮奔涌 铁轨初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国子监大殿前那一声蒸汽机的轰鸣,如同惊雷般滚过北京城的天空,其回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非但没有消散,反而以更汹涌的态势,席卷了整个士林乃至市井街巷。

经筵辩议的结果,已不再是简单的“胜负”可以概括。

陆仁在辩论中展现出的逻辑力量、实证精神,尤其是最后那“麒麟”蒸汽机车实实在在的“铁马”雄姿,给所有目睹或听闻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一时间,京城舆论风向骤变。

茶楼酒肆间,议论的焦点不再是陆仁之学是否为“异端”,而是那“自行奔走之铁车”究竟如何运作,其力何以如此巨大,将来又能有何等用途。

陆仁编撰的《初级算术》、《初级物理》等册子,从书坊的角落被抢购一空,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甚至略有反感的举子,此刻也忍不住购来翻阅,试图理解那驱动“铁马”背后的“格物之理”。

一种新的称谓,开始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年轻士子和对实学感兴趣的人群中悄然流传开来——“陆师”。

这并非正式的师承关系,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开创了一种新学问路径者的敬称。

虽然保守派对此嗤之以鼻,斥为“阿谀奉承”、“标新立异”,但不可否认的是,陆仁及其格物新学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种声望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西山脚下日益壮观的一幕。每日清晨,西山兴业总局那略显冷峻的大门前,都会聚集起黑压压的人群。

他们不再是前来抗议的愤怒举子,而是怀揣着好奇、憧憬、乃至投效之心的各色人等。有年轻的秀才、落第的举人,有家境贫寒却心灵手巧的工匠子弟,甚至还有一些对传统仕途感到迷茫、渴望另辟蹊径的官宦人家子弟。他们翘首以盼,希望能有机会进入那扇神秘的大门,亲身体验格物之学的奥妙,聆听“陆师”的教诲。

“晚生愿拜入陆师门下,学习格物实学,以求经世致用之能!”

“小人虽不识字,但有一把力气,愿为西山效力,搬煤烧火亦可!”

“请问格物学院何时再招学员?需要何等条件?”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热情,西山不得不加派护卫维持秩序,并安排专人进行初步的登记和筛选。

陆仁指示沈默、李振等人,制定更加规范的招生流程,注重考察基础算学能力和动手实践的兴趣,而非单纯的经义背诵。格物学院的大门,开始有计划地向外界优秀人才敞开,注入新鲜血液。

当然,保守派的力量并未完全消失。仍有一些顽固的大儒和士子,聚集在西山外围或京城某些清议场所,发出批评的声音。他们指责蒸汽机“怪力乱神”、“破坏地脉”,担忧格物之学盛行会导致“道德沦丧”、“人心不古”。

然而,与之前相比,他们的声音明显变得稀疏和无力,往往刚一起调,便会遭到周围更多人的反驳或嘲笑。那股试图将新学彻底扼杀的浪潮,在“麒麟”车轮的碾压下,已然退却。

朝堂之上,关于此事的激烈争吵也骤然减少,即便是最保守的官员,在皇帝明显倾向于支持格物之学、且新学展现出巨大实用价值的情况下,也暂时选择了沉默,转而关注其他政务。一种微妙的平衡暂时形成。

外部压力的减缓,并未让陆仁有丝毫松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麒麟”蒸汽机车仅仅是一个粗糙的原型,距离实用化还有漫漫长路。它速度缓慢,堪比牛车;煤炭消耗惊人,效率低下;机械故障频发,需要工匠随时跟随检修;转向、制动系统更是简陋得令人担忧。这些问题,都不是单靠辩论能解决的,必须依靠扎扎实实的技术改进和无数次枯燥的试验。

西山内部的工坊和格物学院,进入了更加紧张而有序的攻坚阶段。李振带领的团队,专注于蒸汽机本身的小型化、轻量化和效率提升,研究更合理的锅炉结构、更精密的气缸活塞配合、更有效的密封材料。工匠们则日夜打磨零件,反复测试不同材料的强度和耐磨性。王阳明在继续其心学探索的同时,也常常沉浸于这些具体的技术难题中,他发现,这种“事上磨练”的过程,对其“知行合一”的思考有着极大的助益。

就在对蒸汽机车本身的优化稳步推进之时,陆仁的脑海中,一个更为宏大的构想逐渐清晰起来——铁路。

“麒麟”车在平整的试验场上尚且步履蹒跚,若放到现实世界中凹凸不平的土路或石板路上,其效能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使用。蒸汽机的优势在于持续的动力输出和强大的牵引力,但其笨重和不善应对复杂路况的缺点,必须通过优化其运行环境来弥补。铺设专用的、平坦坚固的轨道,让车轮在铁轨上滚动,将能极大降低运行阻力,提高速度、稳定性和运输效率。

“是时候了。”陆仁站在西山的高处,俯瞰着脚下繁忙的工坊和远处蜿蜒的道路,对身边的沈默、赵德柱和李振说道,“蒸汽机已现世,下一步,必须为其铺就驰骋之路。我们就在西山,自己试点,修建一条铁路。”

“铁路?”沈默略显疑惑,“大人,是何形制?需耗费多少铁料?”作为大管家,他首先考虑到的是成本。

陆仁早已胸有成竹:“并非全部用铁,那成本太高。可采用硬木为枕,上铺熟铁或低碳钢制成的轨道。

初期的铁路不必长,就从山下的仓库区,修到山腰的煤矿井口。这段路坡度不大,距离适中,主要用于运输煤炭和矿石,正好可以检验铁路和蒸汽机车的实际效能。”

他详细解释了铁路的基本原理:平坦的轨道减少摩擦,固定的路线便于管理和维护,蒸汽机车牵引多节车皮可以实现大规模运输。“这将是一条流淌着黑色黄金的血管!”陆仁目光灼灼,“若能成功,其意义不亚于蒸汽机本身!它将彻底改变物资运输的方式!”

这个大胆的计划让沈默等人既感到兴奋又倍感压力。这无疑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土地平整、枕木采购、铁轨铸造、路基铺设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很快,西山的规划图上,多了一条清晰的虚线。勘探人员开始测量路线,计算土方;采购人员四处寻找合适的木材和铁料供应商;格物学院的学员们在陆仁的指导下,开始设计铁轨的截面形状、枕木的间距、道岔的结构……

西山的重心,在经筵辩议的喧嚣之后,迅速转向了这片即将破土动工的试验场。

蒸汽机的轰鸣声依旧,但很快,它将迎来一条专属于它的、通向未来的钢铁之路。而在西山大门外,那些渴望新知的年轻面孔,也预示着,一股由格物之学引领的新潮,正不可阻挡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奔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