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36章 朝堂纷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日之期,转瞬即至。

这日的皇极殿朝会,气氛格外凝重肃杀,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却都不约而同地或明或暗地投向班列中那位身姿挺拔的工部郎中——陆仁。

龙椅之上的弘治帝,面色平静,目光深邃,无人能窥知其内心所思。他缓缓开口,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七日之期已到。陆卿,大同粮秣军械之事,结果如何?”

陆仁出班,躬身行礼,声音平稳无波:“启奏陛下,七日之限未至,截止臣入宫前,尚未收到大同方面确认全部物资足额抵达之最终讯息。然据昨日信鸽传书,各路运输队进展符合预期,土木堡中转库之存粮已于三日前启运,按行程计算,应已抵达大同。后续物资亦在持续输送途中。”

他话音刚落,不等皇帝反应,御史王鉴之便迫不及待地踏出班列,声音尖锐如刀:“陛下!陆仁此言,实乃狡辩推诿!七日之期乃其所立军令状,满朝文武皆可为证!如今期限已至,他却以‘未至’、‘尚未收到最终讯息’为由搪塞,分明是自知无法完成,意图拖延时间,欺君罔上!”

“王御史所言极是!”另一位言官立刻附和,“七日之限,一刻不多,一刻不少!此刻未有确凿捷报,便是失败!陆仁督造新军,总揽后勤,却致怀安卫失守,粮道被断,一营将士尽殁,此乃大过!后又妄立军令状,如今无法达成,更是罪上加罪!臣请陛下,即刻将其革职拿问,依律严惩,以正朝纲!”

“臣附议!”

“臣附议!”

“新军火器,华而不实,耗资巨万,却不堪大用,以致有今日之败!陆仁乃罪魁祸首!”

一时间,众多此前就对陆仁和西山新政心存不满的官员纷纷出列表态,言辞激烈,仿佛陆仁已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们紧紧抓住“七日之期已到”和“未有信报”这两点,发动了如同潮水般的攻势。

英国公张懋等武将皱着眉头,虽觉陆仁或许真有难处,但军令状如山,他们也无法贸然出言相护。首辅刘健眼帘低垂,面无表情,仿佛老僧入定,无人知其想法。整个朝堂之上,竟显得陆仁孤立无援。

就在这滔天声浪几乎要将陆仁淹没之际,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陛下,老臣以为,此事或有内情,不宜过早下定论。”

众人看去,竟是次辅谢迁。

谢迁出班,缓缓道:“陆郎中执掌西山,革新器械,于国本是有功。此番立状,虽显仓促,然其言土木堡库存已先行调运,若属实,大同危局或已缓解。粮械运输,路途遥远,差上一时三刻,亦在所难免。陛下不妨稍待片刻,或许信报已在路上。若因区区数个时辰之差,便重惩干事之臣,恐寒天下实干者之心。”

谢迁的话语,如同在沸水中注入了一股清流,暂时压下了些许喧嚣。但也仅此而已,立刻便有官员反驳:“谢阁老此言差矣!军令状岂是儿戏?若人人都可借口‘路途遥远’、‘稍待片刻’,则国法军纪何在?”

“况且,那土木堡何时有了如此巨量库存?此事未经兵部、户部核准,陆仁私设仓廪,囤积军资,其心叵测!”又有人将矛指向了土木堡库存的合法性。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支持陆仁者(主要是谢迁及与西山有利益关联或看重其实干之才的官员)与反对者吵作一团。但显然,反对者的声势占据了绝对上风。刘健依旧沉默,他的沉默本身,似乎也成为一种态度。

陆仁立于中央,面对着千夫所指,神色却依旧平静。他并未急于争辩,只是再次向皇帝躬身:“陛下,臣相信前线将士,相信西山的努力,也相信土木堡的储备。请陛下再予些许时辰。”

弘治帝看着下方纷乱的朝堂,看着孤立却沉静的陆仁,眉头微蹙,正要开口。

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极其急促、甚至有些慌乱的脚步声!一名兵部职方司主事,手持一份粘着赤羽的紧急文书,气喘吁吁地狂奔至殿门外,被侍卫拦下后,他高举文书,声音因急切而嘶哑变形:“陛下!兵部急报!八百里加急!来自大同!!”

刹那间,整个皇极殿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猛地聚焦在那份文书上!

皇帝猛地坐直身体:“呈上来!”

司礼太监快步取过文书,检查火漆后,恭敬呈上御案。

弘治帝迅速拆开,目光扫过文书内容。百官屏息凝神,死死盯着皇帝的脸,试图从上面读出吉凶祸福。

只见皇帝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沉静的脸上竟然缓缓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甚至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下。

他放下文书,目光扫过下方尤其是那些刚才攻讦最凶的官员,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平静:“大同总督王伯当、监军太监李璋、镇朔将军石彪、新军赞画刘章联名急奏:”

他顿了顿,清晰地说道:“三日前,土木堡中转库大批粮秣、药品、箭矢已安全运抵大同,军心遂定。其后两日,西山所产之特制火药、铅弹及各类军械补充物资,亦经由不同路线,陆续安全抵达。至此,大同镇粮草充足,军械完备,士气高昂。石彪将军已借此稳固防线,并寻机出击,小挫鞑虏锋锐。大同之围已解,危局已定。前线将士,叩谢天恩!”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刚才还慷慨激昂、欲置陆仁于死地的官员们,此刻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满面涨红,瞠目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许多人下意识地低下头,不敢接触皇帝和周围同僚的目光。

谢迁抚须,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英国公张懋等武将则长出了一口气,看向陆仁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惊异和赞赏。

弘治帝的目光最后落在陆仁身上,语气复杂:“陆卿,七日之期,你果真做到了。以奇思预筑土木堡,以高效运转西山,解大同燃眉之急,续前线作战之需,此乃大功。”

陆仁躬身:“此乃陛下洪福,将士用命,西山上下及兵部、户部同僚齐心协力之功,臣不敢居功。”

皇帝点点头,却又话锋一转:“然,怀安卫之失,粮道被断,新军一营尽殁,亦是事实。此乃你统筹后勤,监察不力之过。”

他沉吟片刻,做出了最终裁决:“朕向来赏罚分明。今日,你解围有功,然亦有过失。功过相抵,朕既不赏,亦不罚。望你吸取教训,日后于细节处更臻完善,莫负朕望。”

“功过相抵”!

这个结果,让那些反对派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无法再说什么。毕竟,陆仁确实完成了那看似不可能的军令状。

陆仁对此结果似乎早已预料,坦然叩首:“臣,谢陛下隆恩!必当谨记陛下教诲,精益求精,以报国恩!”

朝会在一片极其微妙的气氛中结束。那些方才攻讦最猛的官员,几乎是灰溜溜地快步离去。陆仁则在一片复杂目光的注视下,神色平静地走出了皇极殿。

殿外的阳光刺破云层,洒落在他的身上。

七日来的压力与疲惫似乎一扫而空。他深知,“功过相抵”看似平淡,实则已是当前局面下最好的结果。

它不仅堵住了悠悠众口,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经此一役,西山的能力和他的价值,已毋庸置疑地展现在了整个朝堂面前。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他已经赢得了第一场至关重要的后勤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