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64章 陈弊政,述知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极殿前,三百贡士伏案疾书,唯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紧张或疲惫而发出的细微喘息声。

阳光逐渐炽烈,照耀着琉璃瓦,反射下的光芒将整个广场映照得一片堂皇,却也带来几分燥热。空气凝重得如同实质,混合着墨香、御炉袅袅升起的檀香,以及数百人聚集而产生的微弱体味。

陆仁深吸一口气,压下因认出皇帝而产生的惊涛骇浪,将所有心神凝聚于笔尖。右腕的疼痛在最初的紧绷后,因极度专注而暂时被屏蔽,只剩下一种机械而执拗的运转。

他并未急于下笔,而是闭目凝神片刻。题目宏大,涵盖君德、治道、人才、教化、边备,若面面俱到,难免流于空泛。皇帝要的不是空话,是实策。而他的“实”,便在于“格物”,在于“知行合一”!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锐利如刀,落笔破题,毫不拖泥带水:

“臣对:臣闻人君法天以立极,必咨儆以辅德;欲治化之郅隆,在纲纪之克振;思贤才之蔚起,务教化之淳敷;期边圉之永靖,赖谋猷之深远。然空谈玄理无补于实事,徒慕古法难应乎时变。故臣不揣冒昧,谨披沥肝胆,以知行合一之旨,冒陈五事……”

开篇即点出“知行合一”,旗帜鲜明!这与三年前银杏树下的论道隐隐呼应,他相信御座上的那人一定能看懂。

接下来,他并未遵循题目顺序,而是直刺最为迫切、也是他最有切身体验的“边备”与“治道”:

“一曰固边备非惟修德,更重利器与实工。北虏南倭,患在甲坚兵利,倏忽往来。空言‘修德徕远’,徒示弱于敌。臣伏请:于九边要害,效仿秦汉,广筑棱堡铳台,然非徒用土木,当推广‘水泥’(臣于河南黄河工所用之神泥)夯筑,其坚愈铁,可抗炮火;于工部设‘兵器局’,专司改良火铳火炮,求精求利,勿使匠户困于徭役而怠于创新;更须仿宋人遗法,造坚船利炮,巡弋海疆,使倭寇不敢窥视。夫防边之要,在德政以固民心,亦在利器以慑敌胆,二者不可偏废……”

写至此处,他仿佛又回到黄河岸边,看到水泥堤坝如何驯服狂澜。手腕虽痛,笔力却愈发沉凝。

“二曰振治道需革除积弊,首在清吏治、实仓储。今有司承平日久,文牍繁而实效寡;胥吏舞文,小民困于苛索;仓廪看似丰盈,实则陈腐掺假,遇灾则弊端丛生。臣伏请:严考成之法,非以文书锦绣为能,而以钱粮实收、狱讼清结、河工稳固等实政为核;重惩贪酷,尤需杜绝对上官‘冰敬’‘炭敬’等陋规,此非私谊,实乃公贿之源;令各州县广建‘格物仓’,推广臣在陈留所制‘防潮包’、‘水泥仓廪’,存粮可保十载不腐。另,清丈田亩,杜绝隐漏,使赋役均平,则民心自安,根基自固……”

这些内容,已然触及官场痼疾,甚至隐隐指向了某些不成文的规矩。但他毫不退缩,笔下如有风雷。他想起金世荣的构陷,想起商会被封的无力,若非有权柄庇护,格物之火早已熄灭。吏治不清,万事皆空!

“三曰求贤才当重实学,破除以辞藻取士之偏。科举乃国之重器,然仅以经义诗文论高下,恐有晁错所言‘日诵古文而不晓世事’之弊。臣伏请:于乡试、会试后,增设‘实务策问’,试以河工、算学、农事、刑名等切于时用之道;擢拔官员,尤需考察其任事之能,非仅资历与清望;于国子监设‘格物’专科,授以百工技艺之理,使其知器物之成,亦乃格物之功,非奇技淫巧……”

这是他最深切的呼吁。手腕的剧痛再次袭来,他不得不稍作停顿,用左手死死捏住右腕上方,额角渗出细密冷汗。他抬眼飞快地瞥了一眼丹陛,皇帝正凝神听着身旁阁老的低语,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

“四曰兴教化须因时而变,导民以利而非空言义理。徒言‘孝悌忠信’,而民饥寒交迫,则教化如筑沙成塔。臣伏请:各地社学,除授经史,亦可兼讲《农政全书》等便民之术;官府劝导农桑,当推广新式农具、选育良种,使民得实惠,自感圣化;对于市井工商,非一味抑之,而当规范其行,如严惩假冒伪劣(臣之‘格物商会’曾深受其害),使诚信者得利,则风气自淳……”

写到此处,他几乎能感受到身后某些恪守“重农抑商”传统的贡士投来的不满目光。但他笔锋不停。

“五曰养君德在于兼听并观,尤需重实务、察民隐。陛下日理万机,然深居九重,易为浮言所蔽。臣伏请:陛下可效仿古之圣王,不时微服(臣尝遇天子圣容于河南,知陛下早已躬行),咨访阛阓,则民间之疾苦、吏治之得失,自难欺隐;于经筵之外,亦可召见如总河刘大夏等实干之臣,询问具体工务,使朝野皆知陛下重实之心……”

最后一点,他几乎是怀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写下的。直接提及三年前的相遇,是一次大胆的试探,也是一次无声的回应:陛下,您当年的问题,臣今日在金殿之上,给出了更深的答案。

终于,写到结语:

“……凡此五事,皆臣本于格物致知之学,验于黄河工次之践,痛于奸吏构陷之劫,而后所得之愚见。自知梼昧,干冒天威,无任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搁笔的刹那,右腕的剧痛如同潮水般猛地反噬回来,几乎让他握不住笔。他脸色苍白,几乎虚脱,后背已被冷汗浸透。面前的策卷上,墨迹淋漓,字字力透纸背,虽因手腕伤势,个别笔画微有颤抖,却更显一种竭尽全力的赤诚。

他写下的,不是一篇四平八稳的颂圣文章,而是一份融汇了工科思维、切身体验甚至血泪教训的改革建言书!其中多处言论,足以被斥为“狂妄”、“越轨”。

但他写完了。

此时,殿试流程已过大半。礼官唱喏,示意诸贡士停笔。内侍们开始依次收卷。当一名面无表情的内侍走到陆仁案前,收走那份沉甸甸的策卷时,陆仁甚至没有力气抬头。

收卷完毕,所有策卷被汇总,送至丹陛之上,由读卷官(内阁阁老、六部九卿等)先行阅览,以备皇帝垂询。

漫长的等待开始。贡士们依旧站在原地,无人敢动。阳光越发酷烈,有人开始摇摇欲坠。

陆仁垂首而立,心中却如惊涛拍岸。皇帝看到那份策论,会作何想?是欣赏其胆识,还是震怒其直言?那三年前的旧事,是护身符,还是催命符?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他已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连同自己的身家前程,毫无保留地掷于这金殿之上,掷于那唯一能决定他命运的人面前。

成与败,荣与辱,皆在天子一念之间。

墨迹已干,言尽于此。剩下的,唯有等待。